4.3 煤鋼聯盟,歐盟與歐元夢想的搖籃
1949年5月柏林危機結束後,德國經濟開始加速運轉,此時一個越來越緊迫的現實困境制約著工業生產的急速擴張,這就是德國工業的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出現了巨大缺口。
德國的工業能源主要依賴煤炭,同時工業發展又急需鋼鐵,沒有煤炭和鋼鐵,德國工業就不可能發展,而煤鋼主要來自德國魯爾和薩爾兩大地區。薩爾早在1947年就被法國奪走,魯爾又成了法國急於下咽的肥肉。但是,美國人不能允許站在冷戰最前沿的德國出現經濟崩潰。於是,各方利益妥協的結果就是魯爾工業區由盟國成立的IAR(International Authority for the Ruhr)共管,由它來制定德國能夠得到多少煤炭和鋼鐵份額。如此一來,德國經濟的命脈就被死死地卡在法國人手中。
德國當初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儘快成立自己的聯邦政府,沒有政府,不結束佔領軍主宰德國一切事物的局面,德國的一切發展就無從談起。而法國將魯爾共管作為同意聯邦德國建國的重要條件,德國人不得已只得被迫接受。隨著德國經濟實力的日漸壯大,德法之間的矛盾逐漸被激化。人們彷彿再度聞到了一戰之後德法緊張關係的氣息。
法國對德國的忌憚之深,根源就在於1870年以來的70多年時間裡,法國三次被德國入侵,而且從來沒有單憑自己的實力打敗過德國。法國的工業革命起步遠比德國更早,但由於頻繁的革命和戰亂不斷地打斷法國工業的發展,致使德國工業後來居上。德國人的嚴謹刻板似乎比浪漫隨意的法國人更適合於從事大工業嚴密、複雜而精確的運行工作。雖然兩次大戰的結果都是法國人以政治和軍事上的勝利者自居,但在經濟上,法國很快再度成為德國的手下敗將。法國再也沒有拿破崙時代叱吒歐洲大陸的雄心膽略,如果沒有英國和美國的同盟,法國人與德國這頭猛虎做鄰居,時刻都會提心弔膽。
法國極力支持永久「閹割」德國工業的摩根索計劃,並且親自操刀割去了薩爾與魯爾兩個心頭大患。但是,隨著冷戰氛圍漸濃,美國開始對德國更加倚重,反倒是看法國越來越不順眼,特別是在法國盛行的「戴高樂主義」,更令英美反感。戴高樂主義的核心就是,法蘭西的命運必須由自己操盤。
隨著美國的政治天平漸漸滑向德國一邊,法國單獨面對日漸強大的德國感到越來越吃力。法國必須想出一個周全之策,既能永絕戰爭後患,還能有效地控制這頭猛虎。苦思冥想之下,法國人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這就是「舒曼計劃」!
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舒曼在記者招待會上,出人意料地提出建立一個「超主權」經濟實體,將法國和德國的煤炭和鋼鐵生產能力置於該實體之下,共享資源,共同發展,共同管理,而且這一架構完全開放,任何歐洲國家都可以申請加入。這就是後來的「煤鋼聯盟」(ECSC,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由於煤炭和鋼鐵都是國家發動戰爭不可或缺的資源,而將煤鋼交由超越德法國家權力之上的新實體進行管理,將從根本上消除雙方發動戰爭的意圖與能力。難怪舒曼歡呼煤鋼聯盟「將使戰爭不僅無法想像,而且在物質上也絕無可能」。
舒曼計劃首先獲得了美國的大力支持,為了對付蘇聯,西方陣營的德法重歸於好,拔掉了歐洲未來戰爭的導火索,煤鋼聯盟所形成的共同市場,也有助於歐洲經濟的復甦,整體上有利於美國的戰略目標。1950年的美國,正是國力如日中天的時代,它此刻急的是歐洲經濟復甦不夠快,美國出口的商品不夠多,歐洲抗拒蘇聯的實力太薄弱。美國還不曾想到60年後的歐盟及其貨幣歐元,將對美元構成什麼樣的挑戰。
法德和歐洲其他國家的民意也是一片叫好之聲,本來法國民眾在1950年已經普遍擔心德法未來必有一戰,現在一切雲開霧散。德國人原本對法國強奪魯爾和薩爾地區憤憤不平,法國入主動提出的煤鋼聯盟,一下子使德國人的心氣兒順暢多了。德法和好,使歐洲人對和平與繁榮的前景信心大增,只有英國在一邊冷冷地旁觀。
1951年4月,《巴黎條約》正式簽署,煤鋼聯盟橫空出世。除了德法之外,義大利、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也加入進來,形成了「六國命運共同體」。6年之後,六國在羅馬又簽署了《羅馬條約》,在煤鋼聯盟的基礎上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奠定了未來歐盟的基礎。
煤鋼聯盟不同於任何一種以往的國際組織或者公司的形式,它的獨特之處就在於「超主權」。所謂「超主權」,就是主權國家將部分經濟乃至政治的最終國家決策權,讓渡給新的實體,而這一實體在相當程度上將擁有國家的性質。
煤鋼聯盟的權力機構就是「最高理事會」(High Authority),它由1名主席和8名成員組成,這些人雖然來自各國政府,但並不代表本國的國家利益,他們就職宣誓維護的是「共同體」的利益,而非國家利益。最高理事會可以行使三種權力:一是作出具備法律效力的「決定」;二是提出最終目標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建議」,但各國可以靈活處理實現方式;三是表達不具法律意義的「意見」。
煤鋼聯盟還設有「共同議會」(Common Assembly),監督「最高理事會」。它的「議員們」必須經由各國選舉產生,同樣,這些人只「代表人民」,而不能「代表國家」。在類似三權分立的架構中,煤鋼聯盟還成立了自己的「仲裁法院」(Court of Justice),用以仲裁成員國不守規矩時發生的法律糾紛。
如果煤鋼聯盟與成員國之間發生爭執,將由具備國際法效力的條約來加以規範。這一形式的實質就是國中之國。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煤鋼聯盟,就不會有現在的歐盟,也不會有今天的歐元。正因如此,歐盟將5月9日「舒曼計劃」的宣布日期定為每年的「歐洲日」。
其實,「舒曼計劃」並非是舒曼的手筆,而是出自另一位高人,他就是被稱為「歐洲之父」的讓·莫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