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憂書屋 分類
返回 忘憂書屋目錄
忘憂書屋 > > 貨幣戰爭 > 2.5 被遺忘的美國崛起真相

2.5 被遺忘的美國崛起真相

所屬書籍: 貨幣戰爭
  斯密學說的缺點在於,它在實際上只是一種私人經濟學說,所涉及的只是一個國家或全世界中的個人,這種私人經濟將在某種局勢下自然形成,自然發展。這裡所假定的某種局勢是這樣的:其間並沒有各自界限分明的國家民族或國家利益,沒有彼此分得清清楚楚的政治組織或文化階段,也沒有戰爭或國與國之間的仇恨。這個學說不過是一個價值理論,不過是一個店老闆或商人個人的理論。它並不是一種科學的學說,它並沒有說明,為了國家的文化福利、權力、存續與獨立自主的特殊利益,怎樣使一個國家的生產力得以產生、增長並繼續保持。   美國的崛起之路,正是強烈主導自己命運的選擇。   羅斯福之所以能夠不理睬美元的外部穩定而專註於國內經濟復甦,那是因為美國的對外依存度很低,在美國國民收入中,對外貿易僅佔2%~3%。歐洲強調貨幣穩定更優先於國內問題,這是由於對外貿易占歐洲主要國家收入的20%~30%,外部貨幣環境不穩定,國際貿易不能迅速恢復,歐洲內部的經濟復甦就無從談起。   羅斯福的霸氣源於美國不必依賴歐洲的市場,而歐洲卻不能不有求於美國的資金。歸根到底,是美國自身龐大的市場規模,奠定了其經濟獨立自主的底氣。美國經濟的崛起,堪稱是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大奇蹟。一個遠離歐洲文明的、落後的、以農業為主的前殖民地,竟然在一百年里,超過了主要歐洲強國經濟的總和。不能排除這裡面有一定運氣的成分,但更主要的決定性因素,還是美國自身的政策選擇。其中,永遠不要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就是美國崛起最核心的信念。   美國的崛起道路,顯然不同於英國。英國是先殖民征服,後發展貿易,再工業革命,最終建立世界霸權。殖民征服為大英帝國帶來了巨大的勞動力儲備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海外貿易贏得了工業革命所需的原始資本和潛在市場,工業革命則將勞動力、自然資源、全球市場和工業資本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有效整合,從而建立起一整套生產組織、貿易原則、市場交易、資本流動的原理和學說。這就是英國向其他後起國家努力推銷的自由貿易理念,其核心就是要將先發國家已經獲得的優勢永久化和制度化。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英國人將成為世界經濟與貿易這部機器的控制者:世界原材料與基礎商品將由英國人定價;世界主要工業產品將由英國的工廠來提供;世界的半加工成品和輔助產品將根據比較優勢原則,由英國來安排其他國家進行生產;各種產品在世界市場的銷售,將由英國根據利潤進行分配。同時,英國將提供資金來維持整個體系的正常運轉。另外,帝國海軍將隨時待命,打擊任何潛在的既有體系的挑戰者。   對美國人來說,獨立戰爭的全部意義,就在於擺脫對英國的依賴。具體而言,就是擺脫對英國控制下的世界市場的依賴,對英國資本的依賴和對英國工業產品的依賴。   獨立戰爭之後,美國的國父們已經清楚地看到,未來社會財富的主要增長源頭,就是本國的工業能力。但直到1800年,美國仍然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在326家股份公司中,只有8家投資於製造業,僅佔總數的2.4%。要發展工業,最重要的就是技術、設備、人才和資本,而英國很早就禁止機器設備和技術人員外流。面對英國工業產品的傾銷,美國尚在襁褓之中的製造業面臨著滅頂之災。   在此危急時刻,拿破崙戰爭爆發了。1807年,英國為與拿破崙作戰,下令強征任何中立國船上的英國人參加海軍。6月,在美國近海攔截並炮擊美國戰艦「切薩皮克號」,強征艦上海員。此舉激起了美國強烈的反英情緒。1807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禁運法案》,禁止一切船隻離開美國前往外國港口。雖然禁運對美國出口和海運業造成不小的損失,但卻為製造業贏得了寶貴的發展機遇。禁運風潮使得美國製造業能夠暫時避免英國工業產品的競爭壓力,製造業的利潤大增。同時,美國北方的金融和貿易財團,由於航海與貿易的蕭條,不得不將大量資本投入製造業,從而使得美國的工業生產獲得迅猛發展,至1810年,製造業的生產總值達到1.2億美元。1812年,英美爆發了第二次戰爭,英國工業產品在美國市場大幅減少,再度給美國製造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天賜良機。[8]   在此期間,美國製造業初期所面臨的最嚴峻的困難,即先進的設備、技術和人才困境,開始出現緩解。英國的工業技術的擴散已經很難用法律來約束了。新技術和人才陸續從荷蘭和歐洲其他國家流向了美國,大量新工廠開始興建,在戰爭中這些製造業公司獲得了驚人的利潤。1815年戰爭結束後,隨著與英國和歐洲貿易的恢復,英國貨捲土重來,美國的製造業仍然不堪一擊,半數以上的工廠紛紛倒閉,大量工人失業,引發了美國1818年的經濟衰退。   兩次戰爭中斷英國貿易和戰後英國產品對美國製造業的巨大衝擊,終於使美國人下定決心,必須通過高關稅將國外工業產品擋在美國市場之外,才能為美國的工業崛起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在美國工業集團的敦促下,國會於1824年通過了關稅法案(Tariff Act),提高了紡織品、羊毛、生鐵、亞麻等產品的關稅。哈利斯堡公約(Harrisburg Convention)則規定,進口本國不能生產的產品關稅較低,對某些特殊產品則課以高關稅,如羊毛關稅高達90%,生鐵關稅高達 95%。   在整個19世紀美國工業崛起的100年中,美國關稅率在大多數年份均高達40%以上,低的時候也有20%。到1900年,美國工業已經雄霸世界。如果沒有高關稅的保護,這個奇蹟是不可想像的!   除了高關稅,美國工業崛起還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高工資!在自由貿易理論中,這簡直是個不可思議的怪胎。高工資意味著高成本,高成本的產品在比較優勢的學說里,意味著被世界市場所淘汰。但美國人偏不信這個邪!因為美國人生產工業品的首要目的,並不是去滿足外國消費者的享受,而是為了提高本國人民的生活水準。   從殖民時代開始,美國的人工成本就比歐洲大陸高1/3以上,這是由於勞動力稀缺所形成的自然原因,這也是美國新大陸對歐洲移民的吸引力所在。當美國開始推動工業化時,高工資問題曾引發了美國內部的親英學派與美國學派長達30年的激辯。堅信英國自由貿易理論的親英學派認為,工業化與高工資水火不容。他們以歐洲工業化為例,指出歐洲各國的工人成本低廉,生活條件艱苦,如果同歐洲產品競爭,美國沒有勞動力價格優勢是不可能成功的。但美國學派的觀點針鋒相對,「美國工業的成功,不是靠壓低工人的工資而取得,而是靠勞動力的更為先進的組織管理和更高的效率,來保持更高的生活水平。高工資,意味著勞工將享受更好的食品和居住條件,這將使美國的勞工更具工作熱情和創新能量。高工資的國家正在各個領域打敗『廉價勞動力』的競爭對手」。   美國學派認為,勞動力是一種資本,而不僅僅是成本。對勞動力的投資,將會帶來生產效率更可觀的回報。更高的生活質量,更好的教育水平,更充沛的體力、精力和智力,將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將激發更多的發明和創造!這種觀念明顯有別於李嘉圖將勞動力作為成本,與利潤對立起來的靜態觀點[9]。   到底是人工成本,還是人力資本?親英學派與美國學派之間的大辯論,讓美國的政策最終傾向於高工資戰略的選擇。   正是由於貿易保護,美國的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正是基於勞動力是一種資本的理念,使美國工人的工資水平遠高於歐洲,而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多的發明創造,給資本帶來了遠超過其投入的回報。正是發展了自己強大的工業,才創造出了世界上最多的工業產品和服務,而正是有了高工資的龐大中產階級,才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消費市場。正是因為美國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才最終得以將自己命運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美國工業的崛起,採用的就是高關稅、高工資、強工業、重科技、大市場的戰略。
忘憂書屋 > > 貨幣戰爭 > 2.5 被遺忘的美國崛起真相
回目錄:貨幣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