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沙赫特:國際銀行家的中間人
雅爾瑪.霍勒斯·格利萊·沙赫特( Horace Greeley Hjalmar Schacht) 1877年1月生於特因利夫(原屬德國,現屬丹麥),父親威廉·沙赫特是德裔美國公民,母親孔斯坦賽·馮·埃格斯女男爵是丹麥裔。威廉一生顛沛流離,做過鄉村教師、報刊編輯、簿記員,最終在美國人壽保險公司安頓了下來。威廉對於美國式的民主政治和自由主義心有所屬,他最崇拜的政治家是紐約的廢奴派和自由主義政治家、記者霍勒斯·格利萊,為了紀念這位自由主義政治家,威廉給小雅爾瑪取了霍勒斯·格利萊這個美國式的名字,由此可見沙赫特一家與美國的淵源。
小沙赫特聰明而勤奮,先後專門學習過文學、新聞學、社會學、哲學和政治學,年僅22歲就得到了哲學博士頭銜,後來到金融界發展,進入德累斯頓銀行工作。沙赫特對金融的本質有一種直覺的透視力,他出類拔萃的工作能力很快使他成為引人注目的金融精英。1923年,沙赫特臨危受命,出任帝國銀行行長,拯救災難中的德國馬克。1930年,由於楊計劃的修改問題,沙赫特離開帝國銀行。
從1931年開始,沙赫特開始積極為納粹工作。1933年3月份,希特勒上台後,任命沙赫特為帝國銀行行長,任命文件由希特勒和興登堡總統共同簽署。同時在這個文件上簽字的還有帝國銀行的八名董事,其中包括三名猶太銀行家一門德爾松、瓦斯曼和沃伯格。
沙赫特和沃伯格實際上成為溝通華爾街金融集團和納粹德國核心圈子的關鍵人物。1933午7月,希特勒成立「經濟事務委員會」,開始規劃德國經濟的振興。這個委員會的17名成員全部是大資本家和銀行家,包括克虜伯、西門子、博世、泰森、施羅德等人,委員會的首腦由資本家集團推舉的沙赫特出任。
1933年8月,沙赫特代表納粹德國政府與美國銀行家協會就貸款問題進行談判。華爾街欣然同意德國延期償還以前的貸款,並且答應今後美國在德國的資本和產業的全部收入只在德國使用,這些錢將被用來興建新的軍火工業或者擴建原有的武器製造企業。
在1934年7月的一次會議上,希特勒問沙赫特,如果任命沙赫特為德國經濟部的部長,他有什麼意見。沙赫特沉吟一下,慎重地提出,在接受經濟部長任命之前,他想知道希特勒希望他如何處理猶太人的問題。希特勒回答道,就經濟問題而言,猶太人可以做他們到目前為止可以做的一切正常經營活動。沙赫特問的當然不是普通的猶太人,而是試探希特勒對沃伯格等人的態度。希特勒當時顯然不能動沃伯格,於是如此回答。從某種角度看,沃伯格實際上是華爾街安插在希特勒身邊,監視其金融政策的眼線。
1934年8月2日,興登堡總統去世、希特勒大權獨攬的當天,沙赫特被任命為希特勒的經濟部長。
沙赫特與沃伯格的關係非同尋常,可以說是榮辱與共。一方面,在希特勒面前沙赫特巧妙地保護著沃伯格,另一方面,沃伯格又是國際銀行家考察希特勒的試金石。如果希特勒起了異心,那華爾街對德國的資助就可能中斷,這對於剛上檯面對經濟危機焦頭爛額的希特勒來說,後果將是致命的。另外,如果沒有華爾街的支持,希特勒整軍備戰的經費來源也將面臨嚴重的困難。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希特勒也深諳此道。他利用沙赫特的金融才華,穩住了沃伯格的華爾街「直通車」,從1933年到1939年,在德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做準備的6年時間裡,充分利用了華爾街資本控制下的杜邦財團與化學公司、洛克菲勒財團和美孚石油公司、摩根財團及它控制的電報電話公司、福特汽車公司,將德國巨額軍火訂單的大餅高高掛起,引誘著貪婪的資本爭相撲來。
馬克思說過,資本家為了利潤,可以將絞死自己的繩索賣給無產階級,此話真是妙到毫巔!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由於與納粹的合作有功,被嘉獎了鐵十字勳章,同時獲此殊榮的還有IBM總經理兼美國國際商會會長托馬斯.丁·沃森。僅僅飛機一項,1934年的8個月中,美國對德國的出口數量就比1933年增加了5倍以上;在納粹德國的軍火工業體系中,美國公司竟然超過了60家。除了軍工尖端產品銷售,美國還慷慨地向德國轉讓各種先進的軍事技術。杜邦公司通過IC法本把氯丁橡膠和飛機防爆劑的技術賣給德國;美孚石油公司積極地推銷坦克潤滑油技術;德國空軍的航空汽油由美孚在德國的航油工廠供貨;摩根麾下的同際電報電話公司參與了德國新型戰機的研製。後來在戰爭中,連美國的海軍部長都承認是美國向希特勒提供了最先進的飛機發動機。
沒有沙赫特和沃伯格的鼎力協助,希特勒的戰爭準備恐怕遠沒有這樣順利。
正是因為這層原因,到1936年希特勒上台3年以後,沃伯格在德國漢堡的家族銀行仍然在盈利。他們對債券持有人和其他股東照常支付利息和分紅,沃伯格家族銀行生意基本上沒有被納粹所騷擾。甚至直到1938年,沃伯格家族銀行還在盈利。
除了藉助沃伯格與華爾街庫恩雷波公司的密切聯繫,從沙赫特的經歷來看,他本人與英美金融界也頗有淵源。早在1905年他隨同德累斯頓銀行董事會訪美時,就會晤過JP摩根本人。在1923年他就任德意志帝國銀行行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倫敦拜會英格蘭銀行行長諾曼,並在那裡與諾曼建立起了終生的友誼,後來諾曼甚至成了沙赫特一個孫子的教父。沙赫特英語說得比德語還流利,以至於幾十年後對他的審判採用英德雙語進行。在戰後審判納粹戰犯的紐倫堡法庭上,只有3名被告犯罪指控沒有成立,被當庭釋放,當過納粹經濟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為整個戰爭籌集資金的沙赫特就是其中之一,蘇聯代表尖銳地指責「資本家永遠不會受懲罰」。
隨著希特勒「新政」的全面實施,德國經濟日益好轉,失業人口直線下降,軍事力量迅速強大,特別是1936年德國柏林的奧運會圓滿召開,使德國民眾「四海歸心」,希特勒的羽翼漸漸豐滿起來。
德國奧運會之後,沙赫特開始隱隱感到形勢不妙,不僅經濟過於偏重軍工造成結構失衡,更令沙赫特擔心的是希特勒的最終目的似乎「不單純」。與此同時,希特勒不動聲色地著手分化他的經濟大權了。
1936年秋,希特勒任命戈林為復興德國經濟「四年計劃」的執行人,並建立新的政府機構具體負責實施。很明顯,這一新機構的設置與沙赫特的帝國經濟部產生了嚴重的功能重疊,最後不可避免地引發了沙赫特與戈林的權力爭鬥。
作為自由主義學派在德國的掌門人,沙赫特在理論上對一切國家計划下的經濟頗不感冒,又看到該計劃在直接弱化自己的權力,自然對所謂的「四年計劃」深惡痛絕,他立刻採取行動抵制和抗爭。希特勒卻不斷地在沙赫特與戈林之間和稀泥,練起太極推手。眼看著大量的工業與軍火訂單源源不斷地湧向戈林那裡,自己這邊越來越「門前冷落鞍馬稀」,沙赫特逐漸明白過來,自己被希特勒給耍了。
於是,1937年8月,沙赫特向希特勒遞交了辭呈,希特勒經過3個月的「好言挽留」,最後於11月正式免去了沙赫特的經濟部長職務。沙赫特不甘心就此認輸,他仍是德國中央銀行的行長,還想利用貨幣發行權做最後的抗爭。從1938年開始,沙赫特拒絕再對「創造就業匯票」進行再貼現,他與希特勒的矛盾終於激化了。而此時的希特勒,已經從法律上完成了國有化中央銀行的所有準備。1939年1月,沙赫特被免除帝國銀行行長職務,雖然還保留著內閣成員的虛銜,事實上已經被希特勒一腳踢出了德國的權力中心。沙赫特離開中央銀行位置的消息被隱瞞了5個多月,直到大戰爆發前的最後時刻。希特勒的政治權術與沙赫特的金融謀略堪稱絕世高手過招,不過政治終究壓倒了金融。
1944年,沙赫特涉嫌參與了謀殺希特勒的史坦芬堡事件,被送進達豪集中營。沙赫特不但沒有完成監視希特勒的重任,反而被希特勒玩於股掌而沒有覺察,由此產生報復的念頭倒也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