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憂書屋 分類
返回 忘憂書屋目錄
忘憂書屋 > > 貨幣戰爭 > 6.5 哈瓦拉計劃(Haavara Agreement)

6.5 哈瓦拉計劃(Haavara Agreement)

所屬書籍: 貨幣戰爭
    希特勒口口聲聲叫囂他有兩大敵人和一個世仇。他的首要敵人就是布爾什維克,在希特勒看來,沒有布爾什維克在德國後方起義和暴動,德國是不會戰敗的,這是從背後捅進德國的第一刀。他的第二個敵人就是國際猶太金融勢力,在費德爾的啟發下,希特勒看清了金融勢力的強大威力,也對「一戰」中猶太銀行家資助協約國導致德國戰敗和麥克斯.沃伯格等人在《凡爾賽和約》中出賣德國利益的行為深惡痛絕,加上德國超級通脹對經濟的摧毀,希特勒把這些賬全部算在了猶太人頭上。希特勒的世仇就是迫使德國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百年老冤家法國。     納粹上台之後,對蘇聯和法國還無法立刻下手,但反猶排猶卻沒有任何障礙。他的第一個方案就是排擠猶太人的「哈瓦拉計劃」。     「哈瓦拉」在希伯萊語中是「轉移」的意總,哈瓦拉計劃是1933年8月德國納粹政府與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組織簽署的一個鼓勵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的計劃。     對於納粹而言,將猶太人從德國的土地上趕走是個大政方針,但考慮到德國當時的實力,又不能過於得罪在全世界掌握著龐大資金渠道的國際銀行家們。這些人中多數是猶太銀行家,而且很多是德裔的猶太人。希特勒的排猶主義本來就在國際上聲名狼藉,歐美猶太人聯合抵制德國產品的大規模抗議行動已使德國的工業產品出口受到沉重打擊,不願過度刺激國際猶太勢力的反制行動符合剛剛掌握政權羽翼未豐的納粹政府的利益。於是,排擠和驅趕政策改頭換面為「鼓勵向外移民」。     德國「一戰」之後的巨額戰爭賠款全部以美元和英鎊結算,因此德國政府對外匯和黃金外流進行了嚴格管制。1931年從德國向海外轉移資本將被徵收25%的懲罰稅,納粹上台之後對資本外流管制更為嚴苛。這一切使錢財外移成了猶太人海外移民的最大難題之一。而麥克斯·沃伯格此時已是德國最重要的金融巨頭之一,在倫敦、巴黎、紐約的資本市場有著龐大的人脈關係,籌集資金促成「哈瓦拉計劃」的順利進行成為麥克斯義不容辭的責任。     經過麥克斯、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組織和納粹三方的反覆商議,最終形成了一個對三方都有利的模式。在這一方案之下,準備移民的猶太人將他們在德國的馬克和所有不動產交給納粹政府,一年之後,他們在巴勒斯坦將得到同等價值的英鎊,但條件是這些猶太移民不能動用這筆錢,全部資金將被用來購買德國的工業產品,如機器設備、管道、肥料等,等這些德國產品在巴勒斯坦完成銷售之後,所得的資金再還給猶太移民。實際上,納粹政府並不真正支付英鎊,這筆錢由沃伯格家族和其他國際銀行家在各大銀行戶頭上劃轉一下,最後納粹政府通過工業產品出口而得到這些寶貴的「英鎊」。     這其實是一個三全其美的辦法。對於猶太復國主義者而言,大批猶太新移民和他們所帶來的雄厚資本對當地猶太社區的發展起到重大推動作用,為最終建立一個猶太國家打下堅實的人力和物力基礎。對於納粹政府而言,他們一方面擴大了德國產品的出口,創造了德國的就業機會,並獲得了寶貴的國際硬通貨「英鎊」,另一方面在不動用政府一分錢的情況下實現了排擠猶太人的戰略目標,同時可以示好於國際猶太銀行家勢力集團,減輕他們發動全世界抵制德國產品給德國進出口貿易帶來的嚴重打擊。對於國際銀行家而言,這也是一個發財的好機會,為了監督計劃的實施,德國猶太人成立了巴勒斯坦信託公司,「哈瓦托計劃」所需資金總額的3/4和向德國出口產品提供的信用都通過沃伯格家族和其他國際銀行家族的渠道源源不斷地流向巴勒斯坦地區,在巴勒斯坦則成立了盎格魯一巴勒斯坦銀行負責接收資金,從1933年到1939年「二戰」爆發之前,5.2萬德國猶太人(主要是富人)成功移民到巴勒斯坦,總額高達l.4億馬克的資金通過這一渠道匯出德國,沃伯格家族在中間得到豐厚的各種金融「服務費用」。     這個計劃簡單地說,就是納粹德國以工業產品支付移民巴勒斯坦的德同猶太人在德國的不動產和在巴勒斯坦的安家費,並得到外匯英鎊,同時允許一部分資金流出德國。     過一計劃並不符合納粹的原則,但卻符合希特勒作為政治家的權變之術。     國際銀行家們除了直接插手德國金融系統外,還培植了一個重要的代理人,那就是沙赫特。
忘憂書屋 > > 貨幣戰爭 > 6.5 哈瓦拉計劃(Haavara Agreement)
回目錄:貨幣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