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憂書屋 分類
返回 忘憂書屋目錄
忘憂書屋 > > 應物兄 > 87.1983年

87.1983年

所屬書籍: 應物兄
1983年春天,一個晚上,正讀二年級的應物兄,隨著輔導員芸娘第一次來到姚鼐先生家裡。姚鼐先生當時住在蘇聯專家當年援建的樓房。樓梯嘎吱作響,樓頂經常漏雨。從廊上能看到被分割成不同形狀的天空。有時候能看到老鼠搬家。它們拖家帶口,以小分隊的形式溜著牆根疾速前進。 一個姑娘在樓梯口等著芸娘。 她就是譚淳,本來學的是外語,由於對歷史感興趣,她準備報考歷史系的研究生。她也寫詩,經常把自己的詩拿給芸娘看。芸娘自然鼓動她考到姚鼐先生門下。這也是她第一次來見姚鼐先生。她很漂亮。「漂亮」這個詞用到女人身上,是最無力的,基本上等於什麼也沒說,但除了「漂亮」,他還真的找不到別的詞。也就是說,她的漂亮是那種規規矩矩的漂亮,眉眼、臉盤都沒有什麼特色,但組合到一起,卻給人一種漂亮的感覺。她穿著講究,比一般的大學女生要講究得多,是那個年代少有的灰色風衣。她一頭長髮像溪流一般。她顯然知道自己的漂亮,這從她那擺動頭髮的動作就看得出來:好像擺動的只是頭,只是頭的後半部分,頸部以下是不動的。她高傲得就像女王,哦不,是公主。 她對芸娘說:「我還沒決定,考還是不考。」 芸娘說:「報考時間還早著呢,不急著定。」 她說:「我一直沒告訴你,父親想讓我去香港。」 芸娘說:「你自己決定。」 她顯然是個大膽的姑娘,因為她談到了在內地還屬於禁忌的名字:鄧麗君。她說,她前段時間去香港探親,發現在那裡可以大大方方地聽鄧麗君的歌。這麼說的時候,她隨口哼了兩句《何日君再來》:「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 芸娘說:「如果為了父親去香港,我可以理解。但如果只是為了一首歌,那就沒有太大的必要了。」 她說:「我離開香港時,父親放了這首歌。」 芸娘沒再接話。 現在看來,那天她來到姚鼐先生家裡,其實是想找到一個理由:留在大陸的理由,或離開大陸去香港的理由。 姚鼐先生的客廳里已經圍坐了七八個人。這些人都是姚鼐先生的弟子。有的弟子已經四十多歲了,是姚先生「文革」前的弟子。 姚鼐先生正在講述聞一多先生。那是追憶,是深情的緬懷,但口氣 卻是輕鬆活潑的。當然,如果仔細聽下去,你就可以感覺到,作為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姚鼐先生,其實辭約而義豐。前面是怎麼講的,他們不知道。他們聽到的第一句話,是關於聞一多先生的鬍子。 聞先生公開聲明:抗戰不勝,誓不剃鬚。他的鬍子是山羊鬍子,下巴上有,別的地方沒有。不對,別的地方也有,即上髭,又濃又黑,像個「一」字。都看過聞先生那張木刻像吧?就是口銜煙斗的那張?他回頭側身看你,目光既冷且熱,如同他的內心世界。 聞先生上課,總帶著一個筆記本。筆記本很大,像小案板,像畫夾,毛邊紙做的。聞先生的字,是正楷,字體略長,一絲不苟。不是因為他是恩師,才說他的字一絲不苟。真的是一絲不苟。聞先生寫字,用的是別人用禿的筆。禿筆寫小楷,如紙上刻字,那字如銘文顯於珠黃。 他夾著筆記本進來,點上煙斗,立即開講:「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以為名士。」戰國之後,最適合講楚辭的,即是聞先生。這一點,喬木先生也是認的。喬木先生說,聞先生是不發牢騷的屈原。聞先生是太陽吟,屈原是月亮賦。太陽可以照亮月亮,月亮不能照亮太陽。這話講得好。 聞先生講《湘夫人》,緩緩吟誦道:「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登白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先是滿面愁容,而後雙目悲戚,隨後舉目四望,心馳神往。聞先生的視野,非一般人所能及也。講晚唐的詩,聞先生能聯繫到西方印象派。聞先生說李賀的詩,最像印象派。聞先生曾在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畫,他的畫也受印象派影響,用各種顏色代替陰影,用粗壯的筆調大勾大抹。聞 先生之死,是現代中國最重要的文化事件:現代中國與中國傳統和西方的對話,暫時擱淺了。 聞先生喜歡晚唐的詩。但說到最喜歡的唐詩,聞先生卻首選初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聞先生說,那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喬木先生說,張若虛就這一首詩,所以他是名詩人,不是大詩人。聞先生不這麼看。聞先生說,只要有這一首名詩,就是大詩人。嗚呼!孤篇壓全唐!滿天星斗多而不夠,孤燈一盞少而足矣。然而,《春江花月夜》又是一首虛無的詩。聞先生如此喜歡,大有說頭,但後人少有提及。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這虛無中,又有積極。一種積極的虛無主義。一輪孤月徘徊中天,大江急流,奔騰遠去。一種相思,兩地離愁。聞先生說,落月搖情滿江樹。「搖情」二字,情韻裊裊,最是搖曳生姿。 應物兄注意到,譚淳似乎被打動了。 譚淳把風衣脫下,疊好,放在膝上,對芸娘說:「好,我不走了。」 姚鼐先生說,聞先生受他的老師梁啟超影響甚巨。對梁啟超先生,聞先生向來直呼其名:梁任公。聞先生講,梁任公給弟子們講樂府詩《公無渡河》 [1] ,先把那首古詩寫在黑板上,微閉雙目,搖頭晃腦,吟道:「公、無、渡、河——好!」然後又是「公、無、渡、河——好!」然後再吟:「公、竟、渡、河——好!」然後又吟:「墮河——而死——將奈——公何!好!真好!實在是好!」眾人雖沒見過梁任公,但經由聞先生,梁任公音容宛在。 姚鼐先生說,聞先生此時就是梁任公。梁任公就是聞先生。梁任公有多麼陶醉,聞先生就有多麼陶醉。梁任公有多少傷悲,聞先生就有多少傷悲。聞先生說,梁任公雖無半句解釋,眾人卻無不身臨其境。爾後,聞先生模仿梁任公先生喊道:「誰上來?擦黑板!」眾人愣神片刻,方知此時身在教室,而非大河之畔。大師授課,即是如此。只述本事,境界已出。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矣。聞先生授課,如重寫古文、重雕玉器、重燒彩陶。 譚淳把頭靠著芸娘的肩膀,說:「謝謝你帶我來,我真的不走了。」 芸娘說:「你也得能考上啊。」 譚淳立即說:「懷疑我考不上?」 芸娘說:「考的人多了,你得下大功夫。」 應物兄直到現在還記得,他完全被姚鼐先生吸引住了。在那一刻,姚先生即為聞先生,即為梁任公。他也由此知道,那麼多學習考古學和歷史學的青年學子,為什麼會千里迢迢,投奔到姚鼐先生門下。 姚鼐先生那狹小的客廳,此時極為安靜。在姚鼐先生講完的那一刻,他聽見人們長吁了一口氣。剛才,因為全神貫注,聽者無不屏聲斂息。斯是陋室!那脫了漆的木地板,受過潮的木牆圍,本來給人衰敗的感覺,但此時卻突然有了另外的含義:它們是為奏響這歷史韻律而特意準備的。 他覺得,那盞老式吊燈也有了貴族氣息。 那時候姚鼐先生的夫人還健在。她是姚鼐先生就讀西南聯大時的學姐,一個清清爽爽的老太太。她擔心姚鼐先生過於激動,就端出一碟大白兔奶糖要發給每個人,也給姚鼐先生剝了一顆糖。如果不是有弟子在場,她肯定把奶糖塞到姚鼐先生嘴裡了。姚鼐先生快速地把糖嚼了,咽了,說:「歷史重新開始了。一切都耽誤得太久,但為時未晚。歷史從來不會浪費,歷史從來是得失相償。」 那時候的姚鼐先生,沉默時是老年人,一說話像中年人,吟起詩來就成了青年人。姚鼐先生隨後吟誦了聞先生的《太陽吟》。哦不,想起來,吟詩的姚鼐先生既是老年人,又是中年人,又是青年人,或者還像個孩童: 太陽啊,也是我家鄉的太陽!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鄉, 便認你為家鄉也還得失相償。 太陽啊,慈光普照的太陽! 往後我看見你時,就當回家一次, 我的家鄉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但是接下來,姚鼐先生又對弟子們說了一段話:「公無渡河!這首樂府詩,我也送給諸位。亂流不渡,危邦不入。屈平沉湘不足慕,復生引頸誠為輸。」 屈平自然是屈原,復生指的則是梁啟超的同仁譚嗣同。 姚鼐先生這麼說,當然是出於對學生的愛護。 這時候,一個細節發生了。譚淳突然站了起來。她側著臉,冷冷地追問道:「先生,那兩句詩是梁任公說的,還是聞一多說的,還是你說的?」 姚鼐先生這才注意到她,問道:「你是芸娘帶來的吧?」 她說:「我是慕名而來。」 姚鼐先生說:「第一句詩是李賀的,第二句詩是我說的。」 她說:「『復生引頸誠為輸』,是你覺得他『輸』了,還是你覺得他覺得他『輸』了?」 姚鼐先生說:「他沒覺得自己贏了吧?」 她說:「他喚醒了中國人,怎麼能說輸了呢?」 那個上了年紀的學生站起來說:「譚嗣同要是不死,會怎麼樣呢?梁任公、康有為倒是沒死,後來也沒幹出像樣的事來。」隨後,那個學生繼續發表看法,「姚鼐先生是提醒我們,我們都只能生活在歷史中。個人只能是歷史的人質。你選擇反抗,那是人質的反抗,你是反抗的人質。你選擇合作,那是人質的合作,是合作的人質。對歷史而言,我們是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 譚淳追問姚鼐先生:「你說,他說得對嗎?」 姚鼐先生看著她,說:「孩子,我要對你說,人是歷史的劇作者,又是歷史的劇中人——」 [2] 姚鼐先生話音沒落,譚淳就抓起風衣,一抖,穿上了,然後就奪門而出了。姚鼐先生的夫人用埋怨的目光看著姚鼐先生。 芸娘追了出去。 那天,芸娘倒是在鏡湖邊追上了譚淳。1983年的濟大校園,鏡湖比現在大得多。它不像個湖,倒像一片野地。湖岸雜花生樹,湖裡長著蘆葦。枯死的樹倒在水中,像一個又一個獨木橋伸向湖心。因為樹梢淹沒於湖中,所以它們都像是斷橋。鏡湖岸邊的幾隻路燈也大都閃掉了,只有微弱的光。她們挽著胳膊走著。應物兄沒有靠近,只在後面跟著。後來,譚淳突然又跑開了。應物兄將永遠記得她在昏暗的光線里奔跑的姿 勢:她的胳膊夾著,當一隻腳落在身後的時候,腳往外撇,偶爾亮起來的燈光,有時候就照在那隻腳上。如果他沒有記錯的話,她穿的是那個時代少見的靴子。 她就那樣跑啊跑,從春天跑到了夏天,從濟州跑到了香港,然後在一天晚上,與程先生相遇了。然後,她接著跑,跑到了日本。奔跑成了她的基本姿勢,奔跑的影子成了她留在大地上的影子。而在這個夏天,她又從日本跑回了濟州,跑到了姚鼐先生的客廳。然後呢,然後她又跑掉了。 關於譚淳與程先生的相遇,芸娘顯然是知道的,但他從未聽芸娘講過。 芸娘似乎不屑一談。 那麼,後來他是從哪裡知道的呢?從他的朋友蒯子朋那裡。蒯子朋這樣做,倒不是搬弄是非。某種意義上講,蒯子朋是替程先生辯解。他相信蒯子朋講的都是真的。因為其中一些細節,與他在姚鼐先生家裡看到的細節,驚人地相似:它只能屬於譚淳,而不可能屬於第二個人。 那是在1984年,即譚淳到香港之後的第二年。 這一年,程先生在香港出席新亞書院成立三十五周年紀念活動。新亞書院,是儒學大師錢穆、唐君毅等人創辦的,其教學宗旨即為「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采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 溝通世界中西文化,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對照這個宗旨,還有比程先生更合適的嘉賓嗎?程先生當時應邀做了一場學術演講,題為《和諧,作為一種方法論和世界觀》。程先生是用英文演講的,擔任翻譯的就是譚淳。程先生在香港停留了一周。離開香港之前,程先生在下榻的淺水灣飯店設宴,答謝了譚淳和蒯子朋。蒯子朋當時已經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負責全程陪同程先生。 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這是蒯子朋當年對譚淳的印象。 譚淳告訴程先生,自己正在寫的一篇論文是關於譚嗣同的《仁學》的。她問程先生對譚嗣同的看法。程先生其實當時就懷疑她跟譚嗣同有什麼關係,但譚淳說,他們只是碰巧都姓譚,五百年前是一家而已。程先生就說,他認為譚嗣同是近代中國建構哲學體系的第一人,《仁學》一書集中體現了他的哲學思想:佛道為表,儒家為里。譚淳說,她不這麼看。她說,變法失敗以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都逃跑了,跑得比兔子都快。康有為跑的時候還帶著小妾,日後更是聲色犬馬。唯有譚嗣同謝絕了日本友人的安排,堅拒出走。這其實是佛陀式的割肉喂鷹,投身飼虎。譚淳說:「譚嗣同不是佛道為表、儒家為里,而是外儒內佛。」 程先生讓了一步,說:「半儒半佛吧。」 譚淳說:「他若是儒,斷不會走上斷頭台。儒家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3] 儒家太愛惜自己了。他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體 現的是『有一小眾生不得度者,我誓不成佛』的精神。」 程先生再次讓步了:「待我重讀了《仁學》,我們再討論好不好?」 當時在場的還有幾個外國朋友,他們也是應邀來參加紀念活動的,好客的程先生將他們一併請來了,其中就有應物兄多年後在感恩節那天見到的那個東方學教授。東方學教授關心的是男女問題,說,儒學好是好,就是只講修身,不講身體;只講仁愛,不講做愛。程先生說:「譚美人剛才還說,儒家因為愛惜自己的身體所以不能做到捨生取義,這會兒你又說儒家不講身體。」 程先生說道:「夾板氣不好受啊。」 「夾板氣」一詞,很難譯成英文。譚淳在「suffer wrong from the boards」和「be bullied from two side」兩種說法之間來選取,都覺得不滿意,突然造出了一個生詞:「squeezed middle」 [4] 。 程先生覺得,譚淳真是個天才。 討論從飯店持續到海灘。程先生認為,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儒家確實是愛惜身體的。但愛惜身體,不是愛自己,而是一種孝道。儒家並不排斥身體,儒家其實更願意用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孔子講「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 [5] ,這是不是身體?六十而耳順,講的是 不是身體?孟子講養氣、講正氣、講浩然之氣,強調從自然轉化為文化,是不是講到了身體?荀子講教化,講Virtue [6] ,講化性起偽,強調以文化矯治自然,是不是涉及身體?儒家所說的身體,既是真理的感性顯現,也是處世的禮儀之道。它溝通天人,承續族類。 東方學教授說:「我說的是,儒學排斥肉體快感,所以影響了它在世界各地的傳播。」 這話把程先生給惹急了。儘管譚淳在場,程先生還是講了一下儒學與性愛的關係。因為它屬於學術討論,所以譚淳當時好像並沒有感到難堪。在將程先生的話逐字逐句譯成英文的過程中,由於海濤陣陣,譚淳還相應地提高了嗓門,像是在高聲朗誦。 程先生當然是半開玩笑地說,儒學的核心觀念是「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甚至都可以用在男根上面。中國有一本書,叫《素女經》,早就講過,夫玉莖意欲施與者,仁也;中有空者,義也;端有節者,禮也;意欲即起,不欲即止者,信也;臨事低仰者,智也 [7] 。程先生說:「這 是世界上最早論述人的道德觀念與身體快感相同一的著作。」當然,譚淳的翻譯再次讓程先生大吃一驚。程先生認為,譚淳是他見過的最適合將中國典籍譯成英文的人。當然了,程先生也由此懷疑,譚淳的性愛經驗一定非常豐富。譚淳那朗誦般的語調,無疑也增加了程先生的錯覺。程先生隨後就悄悄地向蒯子朋打聽譚淳的情況。他對蒯子朋說,看來譚淳不僅性愛經驗豐富,而且就像一座自由的港口,像一個買票就可以進去的劇場。 隨後,程先生邀請譚淳到房間喝茶。 譚淳說:「喝茶的人喜歡談過去,喝酒的人喜歡談未來。」 程先生問:「那你喜歡談過去,還是談未來?」 譚淳說:「我喝咖啡。喝咖啡的人只談現在。」 蒯子朋說,他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程先生顯然也是。這個說法,好像有點道理。當然,它也進一步增加了程先生的誤解。隨後的事情,好像就水到渠成了。這天晚上,他們就住到了一起。程先生和譚淳都是單身,所以他們之間發生的事情,似乎也不應該受到道德的譴責。所有的問題只在於,程先生的身體太好了,譚淳當天也剛好排卵了。 只有這麼一次,譚淳竟然就懷孕了。 程先生返回美國之後,譚淳曾寄去過一封信,說她可能會去美國留學,還說自己最近身體不適,大概跟香港常年潮濕有關。她其實是向程先生暗示,自己懷孕了。程先生不僅回信了,而且還寫得很認真,完全是站在她的角度看問題。程先生說,你是研究歷史的,應該知道,美國的歷史比兔子尾巴都短,爺爺的煙斗就是文物,所以他們研究歷史的時候,從來不善於把具體的歷史事件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去考察,只考慮眼下。程先生建議她去英國留學。對於她所說的身體不適,程先生也是關心的,程先生勸她,不妨回內地看看中醫。 譚淳好像被說服了,沒有再寫信。 七年之後,也就是1991年秋天,程先生再次來到香港講學。程先生這次演講的內容,某種意義就是上次談話的延續,題目叫《譚嗣同的「仁學」思想與中國當代社會狀況》。正如很多人所知道的,這次演講後來引起了持續的反響,被認為是學術界對於中國的現代性進行反思的 開端。程先生說,譚嗣同竟然認為,「兩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兩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惟大盜利用鄉愿,惟鄉愿工媚大盜」。這完全是置中國文化於死地。這不是歷史虛無主義又是什麼?譚嗣同的激進主義,是另一種形式的虛無主義。譚嗣同又說,儒學所說的「五倫」當中,只有「朋友」一倫涉及自由平等,可以保留,其餘「四倫」都應該扔進垃圾堆。這是什麼話?你受了後娘虐待,便恨天下的母親?你挨了父親的棍棒,便恨天下的父親? [8] 程先生的感慨是,譚嗣同以一己之私看天下,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數典忘祖至此,卻被後人視為英雄,豈不謬哉?譚嗣同這個人,就是孔子所批評的好直、好勇、好剛,卻不好學之人。此人冒失急躁,引頸就義,成就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對二十世紀前半期的中國或有意義,對於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卻無可取之處,我們必須對此進行反思。 程先生說:「這個譚復生!非佛家,非儒家,非墨家。」 那麼,到底是什麼呢? 程先生說:「非驢非馬,非僧非俗,不倫不類,不三不四。」 不少人扭頭去看坐在後排的一位女士。那個人就是譚淳。他們都知道譚淳是研究譚嗣同的,想看看她的反應。譚淳身邊坐著一個男孩。她正在給那個男孩翻書,那是一本卡通畫冊。程先生其實沒有注意到她。而譚淳呢,發覺很多人回頭看她,似乎在期待她的回應,她就站了起來。起初她還是輕言細語,但隨後便激烈了起來,說,她以為先生身為海外名師,定有高論的,不承想竟是人云亦云。又說,她有一言獻於先生。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本是人之常情,倒也無可指責;捨生求義, 劍膽琴心,卻唯有英雄所為,豈是腐儒所能理解。說了這麼一通之後,不等程先生說話,就坐了下去,像沒事人一樣,繼續替孩子翻著那本卡通畫冊。那個孩子當然就是譚輕,也就是後來的程剛篤。 程先生的反應其實不失儒學大師的風度:「『腐儒』就『腐儒』吧。歷史上很多鴻儒都被稱為『腐儒』。『腐儒』也要有自信,要相信自己是『豆腐乳』,有益於人。」然後又說,自己之所以講到這個話題,只是因為我們剛剛經歷的八十年代,是一個process of radicalization [9] ,radicalism也需要reflections [11] [10] ,就像人到中年,會反思自己年輕時做過的荒唐事 一樣。 坐在程先生身邊的蒯子朋,悄悄提醒道:「那位女士名叫譚淳。」 但程先生沒能想起譚淳是誰。 蒯子朋又提醒道:「她是譚嗣同的族人。」 程先生朝譚淳所坐的方向微微鞠了一躬,說:「知道維護先輩名聲,說明這個人重視人倫,是個儒家——」 按蒯子朋的說法,程先生的記憶好像突然被喚醒了,突然不說話了。就在這時候,熱心的聽眾擁了上來,要與程先生合影留念,或拿程先生的著作請他簽名。程先生的目光從人縫中看過去,尋找著記憶中那個「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的美人。他只能看到她的背影了,因為她領著孩子正向門口走去。門口站著一個人,那個人就是黃興。如前所 述,黃興當時還是那個海運大王的馬仔。黃興在等著程先生,要把他送往淺水灣。在那裡,海運大王將宴請他。 就在程先生收拾完講義要走的時候,一個人走了過來。 隨後,這個人跪在了他面前。 這個人就是郟象愚。郟象愚當時剛被那個叫彩虹的女人趕出家門。他雙手遞上了在慈恩寺求來的那個卦簽,祈望程先生為他指點迷津。 在隨後的兩天時間裡,程先生曾通過蒯子朋聯繫過譚淳。譚淳曾經答應見面,但最終卻沒有來。程先生看到的是蒯子朋捎來的一封信,上面只有一句話: 採薪之憂 [12] ,不能赴宴,祈望諒解。 那麼,程先生什麼時候才知道有程剛篤這麼一個人呢? 那已經是1994年3月了。當時,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了程先生一本書,蒯子朋第一時間將樣書寄了過去,書中夾著一張嬰兒出生證明複印件:嬰兒的名字填的是譚輕,父親一欄填的是失蹤,母親的名字填的是譚淳。蒯子朋告訴程先生,譚淳已去日本京都大學留學。她現在的研究方向是「小野川秀美與日本的譚嗣同研究」 [13] 。幾年前,她就收到了小 野川秀美的邀請,但她沒去。等她去了日本,卻得知小野川秀美先生已經去世了。 蒯子朋沒有想到,早在三十年前,程先生就與小野川秀美見過面。程先生告訴蒯子朋,小野川秀美最早研究王陽明,還是聽了他的建議。 程先生當然也問到了那個孩子。 蒯子朋說,那孩子還在香港,由外公撫養。 隨後,程先生就先飛往日本見了譚淳,又飛到香港將那孩子接到了美國,並給譚輕改名為程剛篤,英文名字就叫Lighten Cheng。對於程剛篤,程先生是盡了父親之責的。有一天,發現程剛篤在吸食毒品,程先生竟然老淚縱橫。美國人遇到這種情況,通常會把孩子送到戒毒所了事,但程先生不。程先生二十四小時和程剛篤待在一起,外則延醫以藥石去其癮,內則教誨以聖德感其心,終使程剛篤病去身健、修心向善,得以完成大學教育。 在應物兄的記憶中,程先生對程剛篤只發過兩次火。第一次,珍妮也在。如前所述,珍妮曾說,她最想看的是兵馬俑,它們的表情看上去很沉醉,就像做愛,就像剛做完愛,就像在回憶做愛,看上去很性感。程剛篤附和道,是啊,它們一回憶就是幾百年,可見做得棒極了。程先生髮火了:「就按你們說的,那也不是幾百年,而是兩千年啊。」程先生勒令程剛篤多讀中國歷史,不然對不起列祖列宗。第二次發火則是因為程剛篤一周內換了三個髮型。第三個髮型是莫希干髮型、美國大兵髮型與清代男子髮型的三合一:頭頂豎著一撮毛,左右兩邊卻颳得頭皮烏青,腦後呢,竟然留著一條辮子。程先生說:「剃頭三日丑,修身一世強。三天兩頭剃頭,不知道丑嗎?有那閑工夫,何不多讀幾本書?」 記憶中的一天,程剛篤終於理了個跟程先生一模一樣的髮型。他們的頭型還真的很像。程先生看了,心中喜悅,一時又不好意思當面表揚,就以散步為名,跟了出去,好從背後多看幾眼。應物兄記得,當時正有大風吹過,路上行人姿態各異,頂風而行的都是身體前傾,順風走路的則盡量後仰。程先生是頂風而行,應物兄呢?因為要聽程先生說話,所以他是背對著來風,臉向著程先生。大風灌進了程先生的口鼻,程先生幾乎都要窒息了,但還是探著頭,看著兒子的背影,一臉笑意。一直到程剛篤上了車,程先生才以身體後仰的方式往回走。 就在那一天,程先生提到與孔子、孔鯉、孔伋 [14] 祖孫三人有關的 一個故事。程先生說,孔子的兒子孔鯉似乎是比較平庸的,最大的成就就是給孔子生出了孫子孔伋。孔鯉曾對孔子說:「你子不如我子。」又對孔伋說:「你父不如我父。」 程先生說:「哪一天,剛篤要是也說出了這樣的話,我就可以含笑於九泉了。」 如果程先生知道易藝藝還把孩子打掉了,會有什麼感想呢? 不,這事不能告訴程先生。 這天,他在姚鼐先生的客廳里待了很久。芸娘告訴他,她在等文德斯,她要把這房間的鑰匙交到文德斯手上。在等待的時候,芸娘和保姆一起整理著姚鼐先生堆放在書案上的手稿、筆記和書信,將它們分門別類地裝到書架下面的柜子里。他插不上手,在客廳里待著。 後來,他聽見芸娘輕呼了一聲:「先生!」 先生?屋裡還有人?姚鼐先生也在? 隨後是保姆的聲音:「先生太細心了。」 原來,從一隻用藍布做成的小口袋裡,跑出來幾張散亂的紙頭。紙頭上的字,竟是弟子們在聽課和討論時隨手記下的一些筆記。當年,他們走的時候,把它們當成廢紙留下了。那不是一隻口袋,而是一排口袋,像果實一樣垂掛在那裡。保姆在用雞毛撣子拂掃上面的灰塵的時候,它自己掉了下來。芸娘在一張紙頭上看到了自己的幾句話: 這是時間的縫隙 填在裡面的東西 需要起新的名字 在骨頭上銼七孔 這不是在做手術 也不是為了透氣 是要做一支骨笛 這首無題詩,若以首句為題,則可稱為《時間的縫隙》。時間的縫隙!這是芸娘和文德能都喜歡的詞語,將時間化為空間的概念。詩是用圓珠筆寫的。上面有姚鼐先生修改的痕迹:將第五句和第六句的順序調整了一下。調整之後,確實更押韻了,更符合聞一多先生所說的「音樂美」。姚鼐先生改動時用的也是圓珠筆,這給人一種印象,好像那是芸娘自己改的。之所以能確認那是姚鼐先生改的,是因為姚鼐先生特意在修改符號旁邊寫了一個字:鼐。此外,姚鼐先生還寫了一句話:「只寫了七句,還是有第八句?有了第八句,即為新七律。」 這是哪一天寫的,是聽了哪堂課之後寫的,它到底要說什麼?芸娘全都不記得了。上面字跡凌亂,甚至歪歪斜斜。那是一張帶著橫線的紙,右邊豁豁牙牙的,這說明它是從本子上撕下來的。因為紙張發黃,藍色的橫線已經模糊了。芸娘又把它裝進了那隻口袋,把它掛上了牆。 在等待文德斯期間,保姆的小孫女出來了。小姑娘手裡捧著一個紙盒子。她一邊走一邊和紙盒子說話,還歪著頭,把耳朵貼向紙盒子。哦,原來裡面養了幾隻蠶寶寶,她是要聽蠶寶寶說話呢。 芸娘問她:「蠶寶寶說什麼呢?」 小姑娘說:「它問我叫什麼名字。我告訴她,我叫蠶姑娘。」 芸娘笑了,說:「昨天還叫荷花姑娘,今天又改名了。明天,是不 是還要再換個名字?」 小姑娘說:「不許叫荷花姑娘!只許叫蠶姑娘。」 他跟「蠶姑娘」只見過一面,她竟然還記得他,問:「我叫你應爺爺好不好?」 童言無忌啊。上次她還叫我應叔叔呢。看來,我轉眼間就老了。 保姆說:「叫叔叔。」 「蠶姑娘」歪著頭,聽著蠶寶寶吃桑葉的聲音,說:「我是荷花姑娘,他是應叔叔。我是蠶姑娘,他就是應爺爺。」 芸娘說:「蠶寶寶會變成蝴蝶的。你要變成了蝴蝶姑娘,又該怎麼稱呼應爺爺呢?」 「蠶姑娘」看著他,說:「那我就叫你應姥爺。」 芸娘說:「孩子就是這樣,每天都在給所有人、所有事物起名字。」 幾隻灰白色的蠶,已經快把桑葉吃光了,只剩下了一些脈絡。那種有如春雨般的沙沙沙的聲音,此時變弱了。有一隻蠶,蹲在盒邊,挺著胸,昂著頭,一動不動。「蠶姑娘」指著那隻蠶,問芸娘:「它吃飽了, 想睡覺了?」 芸娘說:「都不是。它在想問題呢。」 「蠶姑娘」問:「想什麼問題?是不是在想,還有什麼更好吃的?」 保姆立即說:「它最愛吃桑葉,別喂它吃別的。」 芸娘隨即解釋說:「我們蠶姑娘啊,每天變著法子給蠶寶寶做吃的。早上喂它吃榆樹葉,中午喂它吃葡萄葉,下午喂它吃荷葉。昨天,偷偷跑去了湖邊,把人給嚇死了。」 他從「蠶姑娘」身上看到了應波小時候的影子,忍不住想抱一抱。但孩子卻迅速跑開了。保姆趕緊打開了電視。那孩子一手拿著盒子,一手拉著芸娘的手,要芸娘陪她看電視。保姆要帶她出去,她不願出去。芸娘說:「我也不願她出去。我就想抱著她。」芸娘牽著她的手,坐到沙發上,然後把她放到了膝上。 孩子喜歡看的動畫片,名叫《鯨魚入海》。 跨度太大了。剛才喜歡的是幼小的蠶寶寶,這會兒喜歡的是龐大的鯨魚。 竟然是佛教題材。做保姆的奶奶,經常看這個動畫片。 孩子看進去之後,芸娘突然低聲向他講述了一件事,竟然也跟鯨魚有點關係。芸娘說:「其實年前我去過日本,在日本見過譚淳。兩個女人,兩個老朋友,見了面,一下子反而找不到話。我們跟這孩子一樣,也只好看電視。電視里講的是航母。竟然看進去了。航母遠航時,後面會跟隨大量的鯨魚。航母的螺旋槳很大,轉得很快,會將海里的魚攪碎,形成一片血海肉林,這就正好吸引了鯨魚。大快朵頤的鯨魚不會料到,它也將被那螺旋槳打碎。鯊魚也是如此。」 孩子拍著芸娘的腿,說:「不準說話。」 芸娘說:「好!不說話。」 孩子說:「又說話了。」說著,就從芸娘腿上滑了下來,推著芸娘走。 後來,芸娘和他就在離孩子幾步遠的地方,悄悄地說著話。芸娘說:「環保主義者常搭乘航母進行遠洋考察,他們當然也看到了這些現象,但苦無良策。從日本回來之後,她倒給我打過一個電話。電話里,我們倒是聊得很愉快。她還談到了我們那天相見無言的場景。她把自己比喻為一個仰泳者,躺在水面上,隨波逐流。沒有水花,沒有漣漪。雖然身下是水,卻好像躺在沙漠里。」 他不知道芸娘到底要表達什麼,只能聽著。 動畫片里,出現了蟈蟈。孩子喊道:「蟈蟈,蟈蟈!爺爺的蟈蟈。」 芸娘就哄著孩子說:「爺爺養的蟈蟈都拍成電視了?太好看了。」 隨後,芸娘突然問他:「聽說學明為濟世先生養出了濟哥?」 他說:「是啊。也算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學明認為,這是他的一大科研成就。」 孩子又喊:「快跑!蟈蟈!快跑!」 原來是一隻老鷹從天上盤旋而下,在塔林里捕捉蟈蟈。 蟈蟈藏到一塊巨石下面。老鷹站在巨石上,伸出舌尖舔著自己的嘴,然後那舌尖越伸越長,越伸越直,像蛇芯子,像食蟻獸的舌頭,那舌頭緩緩伸向巨石的底部。蟈蟈從巨石下面出來了,不過,它並沒有被老鷹吃掉,因為蟈蟈用它的腿纏著那舌頭,並發出轟鳴。老鷹受不了蟈蟈的聲音,用翅膀遮住了耳朵。孩子又是鼓掌,又是跺腳,又是高興,又是害怕。保姆過來,抱住了孩子。 芸娘說:「她說的爺爺,就是我父親。他一輩子不喜歡中國老頭玩的那些東西。老了老了,卻喜歡上了提籠架鳥,喜歡上了蟈蟈。他不會養,在一隻籠子里同時養了幾隻,蟈蟈打架,有的斷了腿,有的斷了翅膀。我觀察了一下,發現蟈蟈如果掉了一條腿,它馬上就會用另一條腿來代替這條腿的功能,只是走得不穩罷了。如果這條腿折了,還吊著,沒有斷掉,用細繩把它綁住,那麼替代的現象就不會出現。這條腿走不了,別的腿也不會替代它。它斜倚欄杆,不走了。這說明了什麼?說明 這種替代不是自發的,不是有意的,不能用『主—客』模式來認識它。否則你就無法解釋,傷腿被綁住的蟈蟈,為何不靠主體意識來適應作為客體的環境。我們以前是否討論過,『主—客』二分前的原結構?討論過什麼叫『在世界之中存在』?」 「芸娘,我對現象學的概念已經很陌生了。」 「虛己應物,恕而後行, [15] 說的就是面向事實本身。面向事實本身的時候,你的看、聽、回憶、判斷、希望、選擇,就是現象學的要義。你有什麼好陌生的?現象學的『自知』與王陽明的『良知』,就有極大的通約性,你有什麼好陌生的?」 「芸娘,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 「我只是想說,我的朋友,那個虛己應物的譚淳,那個恕而後行的譚淳,她就是那隻傷了一條腿、斜倚欄乾的蟈蟈。」 這時候,孩子吵著要看第二集,保姆不准她看。保姆過來抱她的時候,有人敲門了。保姆抱著孩子去開門。原來是文德斯。孩子一下子撲到了文德斯懷裡,喊著:「叔叔抱,叔叔陪我看電視。」 文德斯從懷裡掏出一個小籠子,說:「你看,這是什麼?」 是一隻用麥秸稈扎的籠子。 裡面還真的是一隻蟈蟈。那是一隻濟哥。文德斯說,這是敬修己給他的。 文德斯同時帶來了雙林院士的消息,他跟雙漸聯繫了,雙漸說,半個月前,北京醫院派專家趕到了玉門,雙漸的兒子也去了玉門,還帶去了雙漸的孫女。「雙漸老師說,老爺子病情穩定,已經被接回北京接受治療。」 「我得趕緊跟先生說一下。」 「看來真的不要緊了。雙漸老師說,知道孫子入黨了,雙老還跟孫子碰了杯。醫生不讓他喝酒,他就讓人買了幾個蛋筒冰淇淋,當成酒杯,一家人互相舉杯、碰杯、慶祝。」 「還能吃冰淇淋?」 「是啊,所以雙漸老師說,雙老身體不像蘭梅菊大師說的那麼糟。哦,還有一件事,我差點忘了。雙漸老師讓您去跟喬木先生說,酒罈子里的巨蜥,還是趁早處理為好。」 「是不是對身體有害?」 「他說,那其實是五爪金龍。官員們喜歡泡那個。一萬五千年前,桃都山上也有五爪金龍。龍袍上鑲的就是五爪金龍。其實是四爪,是四個爪子上各有五指。官員們喝這個,喝的不是酒,喝的是潛意識,喝的 是幻覺。有人說它大補。其實鏡湖裡的一條泥鰍,都抵得上一條五爪金龍的藥用價值。」 他突然想起,葛道宏那篇關於龍袍的文章,也提到了五爪金龍,但又提到,有的龍是五爪,有的龍則是四爪,這表明各個朝代對於龍袍的規制有不同的理解。他想順便問雙漸,這是怎麼回事?他沒想到,這個問題文德斯已經替他問了。文德斯說,雙漸告訴他,朝鮮的龍袍上都是四爪,日本的龍袍則是三爪。前者表明朝鮮當時對中國的臣屬,後者則表明日本對中國文明的謙恭。 既然雙漸還有心思考慮這些問題,他就想,雙林院士的身體應無大礙。 他們都不知道,雙漸說的並非實情。此前一周,雙林院士的一半骨灰已經安葬於玉門烈士陵園。雙漸此時其實是在桃花峪,因為他遵父親之囑,要將父親的另一半骨灰埋到母親身邊。 [1] 《樂府詩集》引崔豹《古今注》:「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發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聲甚凄愴,曲終亦投河而死。」唐代詩人李白、王建、李賀、溫庭筠等,亦都以此題為詩,留下佳作。 [2]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每個原理都有其出現的世紀。例如,與權威原理相適應的是11世紀,與個人主義原理相適應的是18世紀。因而不是原理屬於世紀,而是世紀屬於原理。換句話說,不是歷史創造原理,而是原理創造歷史。但是,如果為了顧全原理和歷史我們再進一 步自問一下,為什麼該原理出現在 11世紀或者18世紀,而不出現在其他某一世紀,我們就必然要仔細研究一下:11世紀的人們是怎樣的,18世紀的人們是怎樣的,在每個世紀中,人們的需求、生產力、生產方式以及生產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樣的;最後,由這一切生存條件所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難道探討這一切問題不就是研究每個世紀中人們的現實的、世俗的歷史,不就是把這些人既當成劇作者又當成劇中人物嗎?但是,只要你們把人們當成他們本身歷史的劇中人物和劇作者,你們就是迂迴曲折地回到真正的出發點,因為你們拋棄了最初作為出發點的永恆的原理。」 [3] 見《論語·泰伯》。 [4] 遲至2011年,時任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大臣的米利班德(Ed Miliband)才在公開場合首次使用這個詞,這個詞直譯為「被擠壓或者夾扁的中間部分」,即中文所說的「受夾板氣」。米利班德用這個詞來形容陷入經濟困境的中產階級。這個詞隨後被《牛津大詞典》評為2011年度新詞、熱詞之首。 [5] 《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6] 美德,德行。 [7] 《素女經》:「黃帝曰:何謂五常?素女曰:玉莖實有五常之道,深居隱處,執節自守,內懷至德,施行無己。夫玉莖意欲施與者,仁也;中有空者,義也;端有節者,禮也;意欲即起,不欲即止者,信也;臨事低仰者,智也。是故真人因五常而節之,仁雖欲施,精苦不固。義守其空者,明當禁,使無得多。實既禁之道矣,又當施與,故禮為之節矣。執誠持之,信既著矣,即當知交接之道。故能從五常,身乃壽也。」 [8] 《〈仁學〉自敘》:「吾自少至壯,偏遭綱倫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瀕 死累矣,而卒不死。」 [9] 激進化的過程。 [10] 激進主義。 [11] 反思。 [12] 採薪之憂,有病不能上山採薪,意謂生病。見《孟子·公孫丑下》。 [13] 小野川秀美(1909—1989),奈良大學教授,京都大學名譽教授。著有《晚清政治思想研究》《梁漱溟的鄉村建設論的形成》。譚淳認為,小野川秀美為譚嗣同的研究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在小野川秀美看來,譚嗣同深受王陽明「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和實踐的影響,至《仁學》形成,譚嗣同的變革思想已經完成升華,即,認為救人的根本是政治革新,必須從科學與政治上著手;革新的目的則是,既復興中國,又賑濟人類。 [14] 孔伋(前483—前402)。《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鯉,字伯魚。伯魚生伋,字子 思」;「嘗困於宋,子思作《中庸》」。據傳,孟子即孔伋再傳弟子。 [15] 見《晉書·外戚傳·王濛》。
忘憂書屋 > > 應物兄 > 87.1983年
回目錄:應物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