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費德爾:希特勒的金融導師
在希特勒加入德國工人黨後,費德爾成為希特勒經濟和金融方面的導師。希特勒在費德爾的啟發下,對貨幣、金融、就業、貿易、經濟危機等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費德爾在經濟金融方面並非科班出身,他從1917年開始「自己琢磨」金錢、經濟、蕭條、就業、戰爭與國家這些問題之間的聯繫,完全跳出了傳統學院派的思維定式,提出了一系列驚人的結論。他認為,國家必須要有權力控制貨幣供應,一定要對中央銀行進行國有化,而絕不能讓私人控制中央銀行。因為私人控制中央銀行最大的問題就是,其產生的利息收益和其他利益將歸私人所擁有,而不是造福國家和公眾。
行伍出身的希特勒原本對經濟金融方面的知識完全沒有概念,他一直以為德國「一戰」的失敗和後來的超級通貨膨脹是一個純粹的政治問題。經過費德爾點撥,希特勒立刻敏銳地抓住了金融才是這一切問題的核心,並形成了「創造性工業資本」與「貪婪、掠奪性金融資本」之間有著本質區別的深刻印象。當希特勒明白過來金融和控制金融的勢力集團才是德國命運的真正主宰之後,他的境界立刻躍上了一個層次,再回頭想很多從前令他困惑的問題,馬上有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和全新的視角。他對未來德國的運作和納粹黨的「重要原則」逐漸形成了清晰的邏輯框架。
1920年,希特勒經過與費德爾等人反覆激烈的爭論和思考,提出了納粹運動的哲學原理體系。因為是哲學層次的綱領,希特勒認為這個綱領將「永遠不變」。該思想體系被歸納為《25點綱領》,1932年紐倫堡納粹黨代表大會再度肯定了此政綱的地位。
《25點綱領》包含了納粹所有的基本觀念和政策。有關經濟方面的要求和主張體現了費德爾的主要經濟思想,關鍵點有:
第11點:「取締不勞而獲的收入,打碎利息奴役制。」這符合費德爾一貫主張的廢除「利息奴役制」,區分「創造性的工業資本」與「食利性的金融資本」。他認為,資本只有真正進入實體經濟的循環才能創造價值,只在金融系統「滾動與食利」的「掠奪性」的金融資本實際上是在剝削其他勞動者的成果。
第12點:「取締和沒收一切靠戰爭發財的非法所得。」希特勒號稱德軍在「一戰」中沒有敗在軍事上,而是前線的將士被「出賣國家利益」的大資產階級、猶太金融家從「背後捅了一刀」,如果這些人繼續發戰爭財,那簡直天理不容。
第13點:「我們要求對所有(到目前為止)已經組合起來的企業(托拉斯)實行國有化。」費德爾建議組建國有企業的「航空母艦」,以實現國家壟斷社會主要資源,從而避免資本過度追逐利潤所引發的惡性競爭和貧富分化。他認為國有化的托拉斯是在資本家合理利潤與工人穩定就業之間的某種平衡。
第14點:「我們要求參加大企業的分紅。」費德爾堅持大企業必須反哺社會,與社會各階層共同分享經濟繁榮。
第16點:「我們要求建立和維護一個健康的中產階級,要求立即將大百貨公司充公,廉價租賃給小工商者,要求在國家和各邦收購貨物時特別照顧一切小工商者。」費話爾的這一觀點反映了小資產階級和社會平民階層的經濟利益訴求,不過這已完全不是所謂的哲學原則,而是屬於具體的政策層面了。
第17點:「我們要求實現一種適合民族需要的土地改革。要求制定一項為了公益而無代價地沒收土地的法令,要求廢除地租,要求制止一切土地投機倒把。」費德爾的理念中,最無法容忍的就是「不勞而獲」和「投機倒把」,他恨不得把每一分社會資源都用在實實在在的生產活動中去。他實際上完全生活在一種抽象和理想化的世界裡,而忽視了人的天性。中國有句古話:「君子如水,小人如油。」君子當然很好,但與君子長久生活只怕誰也受不了那種永恆的枯燥和平淡;小人固然有毛病,但小人們挖空心思地製造各種麻煩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活的起伏和變化。創造和投機也是一個道理,沒有創造,大家都沒飯吃,但沒有投機,人生不免過於沉悶。費德爾的毛病在於,他試圖將矛和盾分割開來,只取自己想要的那一面。
第18點:「對賣國賊、高利貸者、投機商處以死刑。」除此之外,費德爾還主張依靠「國家的權威」,成立「建設經濟銀行」,發行國家證券,為社會公共項目投資籌集資金。鑒於國際銀行家對黃金早已形成壟斷的現實,他提出擺脫金本位制,由國家決定流通資金數額,以國家實體經濟的生產能力作為貨幣的支撐,用商品與他國進行交換,從而逃脫外國資本對德同貨幣與外匯的控制。
希特勒在理念上支持費德爾的很多觀點,但他是一名政治家,對理論本身談不上任何興趣,理論對他而言永遠只是工具,合用時就用,不合適就扔。政治家永恆的法則就是權變,因追求權力而變化,因變化而擁有更多的權力。
為了獲得更多的權力,希特勒必須與握有「實權」的人物合作。在當過兵的希特勒看來,所謂實權其實很簡單,就是「暴力+財力」,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窮得叮噹響的希特勒當時還不太可能得到巨額的金錢資助,但是,「暴力」支持已經有點靠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