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三邊委員會
「我們的國家能夠擁有偉大的民主制度,我們也能夠創造大量的財富並使它們積聚在極少數人手中,但是我們不可能兩者同時擁有。」
— 路易斯.布蘭德斯,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顯然是三邊委員會的核心人物,也是戴維.洛克菲勒的智囊。在他的建議下,洛克菲勒決心將「將世界上最優秀的大腦整合起來解決未來的問題」。該想法在1972年初被首次提出,並在1972年的彼爾德伯格年會上,被「集體」廣泛討論並接受下來。
布熱津斯基在1970年出版了著名的《兩個時代之間》(Between TwoAges),呼籲建立一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和世界政府,該書被認為是三邊委員會的「聖經」。洛克菲勒基金會與福特基金會理所當然地「慷慨解囊」,從財務上大力支持三邊委員會的運作。
委員會的主要成員均是北美、西歐和日本的一些大銀行家、大企業家和著名的政界人物,紐約、巴黎、東京分別設了三個總部,由這三個地區各出一人擔任主席。紐約總部的主席理所當然是戴維?洛克菲勒先生。布熱津斯基便成為這個總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執行主任。
布熱津斯基曾向戴維?洛克菲勒力薦時任喬治亞州州長的卡特加入三邊委員會,卡特在戴維洛克菲勒親自提名下,被破格吸納進三邊委員會。這是他五年後能跨上白宮的台階所邁出的至關重要的一大步,也是他和布熱津斯基成為莫逆之交的基礎和開端。
年青時代的柯林頓在恩師奎格雷的指點之下,一直努力向三邊委員會和外交協會等組織積極靠攏,最終實現了他的總統夢。
三邊委員會與彼爾德伯格俱樂部一樣都是美國外交協會的外圍機構,最機密和最重要的決策只是在倫敦和華爾街極少數人的圈子裡敲定下來。三邊委員會和彼爾德伯格俱樂部起到的是「統一思想」、「協調步伐」的作用。
三邊委員會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不遺餘力地宣揚「世界政府」和「世界貨幣」的宏偉理想,最終為一個倫敦-華兒街軸心控制之下的「新世界秩序」鋪平道路。1975年三邊委員會在日本東京召開,在一份名為《重塑世界貿易與金融概要》(An Outline for Remaking World Tradeand Finance)報告中指出:「緊密的三邊(美、歐、日)合作,維護和平,管理世界經濟,培育經濟發展,和減少世界貧困,將增加和平過渡到一種世界系統的機會。」
三邊委員會與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吸納了當時的經濟後起之秀日本的諸多知名企業家和銀行家,擴充了「世界精英」的基礎。國際銀行家們非常懂得不斷「吸收新鮮血液」對未來的「世界政府」「世界貨幣」和「世界稅收」這一「偉大事業」的重要性。後來隨著亞洲其它國家和地區逐步發展起來,這些地區的「精英分子」也成為國際銀行家們青睞的對象。
問題不是一個「世界政府」到底好不好,而是誰主導這個「世界政府」,它是否能真正實現世界範圍內的普遍富裕和社會進步。從200多年來的社會實踐來看,普羅大眾似乎指望不上「精英們」的許諾。
經過許許多多的戰亂和衰退,小老百姓們終於搞明白了一個道理,沒有經濟自由,政治自由只是擺設;沒有經濟平等,民主制度也就失去了根基,成了任金錢玩弄的道具。
如果說自由的本質就是人民能夠擁有選擇的權力,那麼未來的「世界政府」的道路只有一條,「世界精英」已經替世界人民選擇了好了。按照保羅.沃伯格之子,銀行家傑姆斯.沃伯格的話說:「我們應該建立一個世界政府,無論人們是否喜歡它。唯一的問題是這個世界政府究竟是經由(和平的)共識或是(武力的)征服來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