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原則1 元學習:首先繪製導圖
如果說我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
丹·埃弗里特(Dan Everett)站在座無虛席的禮堂前。他60出頭,身材敦實,說話緩慢而自信,有著稀疏的金色頭髮和鬍鬚,笑容可掬。他旁邊有一張桌子,上面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東西:樹枝、石頭、樹葉、容器、水果和一壺水。他發出信號表示演示活動即將開始。
一位身材魁梧、深棕色頭髮、橄欖色皮膚的中年婦女從右邊的一扇門走上舞台。埃弗里特走到她跟前,用她聽不懂的語言說了些什麼。她環顧四周,顯然很困惑,然後遲疑地回答:「Kuti paoka djalou.」他試圖重複她剛才說的話。剛開始有些磕磕巴巴,但經過一兩次嘗試後,她似乎對他的重複很滿意。他走到黑板旁,寫道,「Kuti paoka djalou問候(?)」。然後他拿起一根小棍子,並用手指著它。她猜到了,他想知道「棍子」怎麼說。她答道,「ŋkindo。」埃弗里特再一次來到黑板旁,寫道,「ŋkindo棍子。」接著他試著拿起兩根棍子,得到相同的回答,「ŋkindo。」然後他丟下棍子,女人回應說,「ŋkindo Paula。」演示繼續進行,埃弗里特拿起物品,表演動作,聽女人的描述,並把結果記錄在黑板上。很快,他就完成了簡單的命名任務,開始要求更多複雜的句子:「她喝了水」「你吃了香蕉」「把石頭放進容器里」。對於每一次新的誘導,他都進行實驗,造新的句子,測試她的回應,看看自己是否正確。在半個小時內,他已經寫了滿滿兩黑板的名詞、動詞、代詞和音標。1
在學習任何一門語言的前30分鐘里,學習一大堆新語言的單詞和短語都是一個很好的開始。這一成就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埃弗里特被禁止說任何他與說話者都會說的語言。2他只能試著鼓勵她說單詞和短語,並進行重複,試圖弄清楚這門語言的語法、發音和辭彙。他甚至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語言[1]。
在沒有老師、沒有翻譯,甚至不知道自己學的是什麼語言的情況下,埃弗里特是如何在半個小時內就能開始說一門新的語言,而我們大多數人在上了多年的高中西班牙語課後仍在儘力這麼做呢?在有這些額外約束條件的情況下,是什麼讓埃弗里特掌握辭彙、解碼語法和發音的速度比你我快得多?他是語言天才,還是另有原因?
答案就是我們的第一原則:元學習。
[1] 原來,講話者的語言是一種苗族方言,在中國、越南和寮國的部分地區使用。
什麼是元學習
前綴meta(元)來自希臘單詞μετά,意思是「超越」,它通常表示處理「關於」某物自身或更高層次的抽象概念。在這種情況下,元學習意思是學習關於學習的知識。這裡有一個例子:如果你學習中文,你將學會象形字「火」。這是常規學習。你還可能了解到,中國的漢字通常是有偏旁的,偏旁表示漢字所描述的事物。例如,漢字「灶」,意思是「火爐」,有火在左邊,表明它與火有一些關係。學習漢字這一特性是一種元學習,不是學習你的研究對象本身,即學習單詞和短語,而是學習如何在這門學科中構建和獲得知識的:換句話說,就是學習如何去學習。
從埃弗里特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窺見隱藏在表面之下的元學習的巨大價值。「那麼,我們注意到了什麼呢?」在簡短的演示結束後,埃弗里特問觀眾,「似乎是SVO結構,一種主語-動詞-賓語結構的語言,並不難學。」他繼續說道,「名詞似乎沒有任何複數標記,除非它體現在聲調上——而我漏掉了……有明顯的音調,至於它的語氣,還有待考證。」從這些術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埃弗里特從他的對話者那裡獲得一個單詞或短語時,他不僅僅是鸚鵡學舌般地重複這些發音。他畫了一張圖,上面有基於多年學習語言經驗的關於語言如何運作的理論和假設。
作為語言學家,埃弗里特除了擁有豐富的知識外,還有一個讓他擁有巨大優勢的技巧。他所做的演示並不是他自己的發明。這種被稱為「單語田野調查」的方法,最初是由埃弗里特的老師肯尼斯·派克(Kenneth Pike)為學習一種土著語言而開發出來的。該方法列出了一系列對象和動作,實踐者可以使用這些對象和動作開始拼湊語言。在2016年的科幻電影《降臨》中,電影虛構的語言學家路易斯·班克斯(Louise Banks)用這種方法破譯了一種外星語言,之後這種方法在好萊塢進行了一些宣傳。
埃弗里特的語言寶庫中的這兩部分——一幅關於語言如何運作的詳盡圖表和一種提供語言表達流暢途徑的方法,讓埃弗里特不只是學到了一些簡單的句子。在過去的30年里,他已經成為少數幾個能流利地講毗拉哈語的外來者之一。3毗拉哈語是地球上最罕見、最難懂的語言之一,只有亞馬孫叢林中的一個偏遠部落才會說。
元學習導圖的力量
埃弗里特的案例完美地說明了利用元學習能更高效地學習新事物。了解一門課程是如何運作的,學習者必須掌握什麼樣的技能和信息,能夠更有效地掌握哪些方法,這是所有超級學習項目成功的核心。元學習就這樣形成了一張地圖,告訴你如何到達目的地而不迷路。
原則1 元學習:首先繪製導圖
要了解元學習為何如此重要,請參考一項關於在學習第三種語言時已經掌握第二種語言的有益影響的研究。4這項研究是在得克薩斯州進行的,在那裡,只會說英語的人和會說西班牙語/英語的人參加了一個法語學習班。隨後的測試表明,雙語者在學習一門新語言時比單語者表現更好。就其本身而言,這並不特別令人驚訝。法語和西班牙語都是羅曼語,所以它們在語法和辭彙上有英語所沒有的共同特徵,這可能會提供一種優勢。然而,更有趣的是,在西班牙語/英語雙語者中,那些上過西班牙語課程的人在後來需要學習法語時也表現得更好。原因似乎是,上課有助於形成研究者所稱的「元語言意識」,而僅僅非正式地了解一門語言並不能形成這種意識。這兩類雙語使用者之間的差異主要就是元學習:一組本身具備同一語系下的共通語言知識,但上過西語課的那一組還了解一種語言的信息是如何構成的[1]。
元學習不局限於語言。語言例子通常更容易理解,因為元學習和常規學習有更清晰的區別。這是因為即使元學習的結構是相同的,兩種不相關語言間的內容(比如辭彙和語法)也往往不同。學習法語辭彙對學習漢語辭彙沒有太大幫助,但是理解法語辭彙的方式對學習漢語很有幫助。當我和朋友到達我們學習語言之旅的最後一個國家時,從零開始沉浸式學習一門新語言幾乎成了慣常做法。韓語的單詞和語法可能是全新的,但是學習的過程已經很好地確定了。元學習存在於所有學科中,但它往往很難獨立於常規學習進行檢驗。
[1] 就我們的研究目的而言,元語言意識和元學習這兩個術語是可以互換的。文獻中大量的元術語,如元知識、元認知、元記憶、元元認知等,都有類似的用法。
怎樣繪製導圖
現在你已經知道了什麼是元學習以及它對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性,那麼你如何應用元學習從而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優勢呢?主要有兩種方式:短期和長期。
在短期內,你可以在學習項目啟動之前和期間集中研究如何提高你的元學習能力。超級學習,由於其強度大,有自我主導的性質,因此與普通學校的學習過程相比,超級學習會讓學習者有更多的調整。一個好的超級學習項目,再輔以優秀的材料、自主學習意識以及對學習大綱的掌握,會讓學習者比在學校正規學習更快地完成學業。通過強化的浸入式語言學習,你不必去學校上冗長的課程。在編碼訓練營中,這種浸入式學習進度非常快,學習者可以達到更高的水平,甚至可以比那些擁有普通本科學位的人在職場更有競爭力。這是因為,你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來調整學習,避免學校採取的「一刀切」教學方法。不明智的選擇也可能帶來風險,最終導致更糟糕的結果。通過元學習研究,你完全可以規避風險,找到一些突破點,從而比現在更有優勢。
從長遠來看,你進行的超級學習項目越多,你掌握的一般元學習技能就會越多。了解了自身的學習能力,你就可以最優化安排時間,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動力。用於處理常見問題而久經考驗的策略,你也會信手拈來。你學到的東西越多,能力越強,你就會越自信。這樣,你就會更享受學習過程的樂趣,更少地感受到挫折。
在這一章中,我將在下一節用大部分內容講述短期策略,短期策略可能對你最有利。然而,強調短期策略,並不是說元學習的長期效果不重要。超級學習是一種技能,就像騎自行車一樣,你練習得越多,你就會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識。這種長期優勢可能會超過短期利益,而且很容易被別人誤認為是智力或天賦。我希望,隨著你們在超級學習方面的練習越來越多,你們能更靈活地運用這些技能來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確定原因、內容和方式
我發現,把某個特定項目所做的元學習研究分解為三個問題大有裨益:「為什麼而學」「學什麼」「如何學」。「為什麼而學」指的是了解自己的學習動機。如果你確切地知道你想學習一項技能或科目的動機,你就可以把你的項目集中在對你最重要的事情上,從而節省很多時間。「學什麼」指的是為了成功實現目標你需要獲得的知識和能力。把事情分解成概念、事實和程序,可以讓你清楚自己即將面臨的障礙以及克服它們的最好方法。「如何學」指的是你在學習時會利用到的資源、環境和方法。在這一步做出謹慎的選擇會對你的整體效率產生重大影響。
帶著這三個問題,讓我們看看每一個問題,以及如何畫出你的導圖。
回答「為什麼而學」
你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是你為什麼學習,這決定了你應該如何處理這個項目。從實踐上講,你所進行的超級學習項目有兩大動機:工具型動機和內在動機,非此即彼。
工具型學習項目是把獲得不同的、非學習的結果作為學習目的。想想之前提到的黛安娜·芬森菲爾德的例子,她做了幾十年的圖書管理員,發現自己的工作已經過時了。計算機化的文件系統和預算削減意味著她需要學習新的技能來保住自己的職位。她做了一些研究,得出結論:要想保住飯碗,最佳方法是掌握紮實的統計能力和可視化數據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她學習不是因為她對統計和可視化數據的熱愛,而是因為她相信這樣做會影響她的職業生涯。
內在動機指純粹為了學習本身而學習的動機。你一直想說一口流利的法語,即使你還不確定自己會在什麼情況下用這門語言,這就是一個內在動機型學習項目。內在並不意味著無用。學習法語可能會對你以後的旅行有好處,或許你需要和來自法國的客戶一起工作也說不定。不同的是,你學習這門學科是為了學習本身,為了學習而學習,而不是為了獲得其他結果。
內在動機指純粹為了學習本身而學習的動機。
如果你進行一個學習項目主要是出於工具型動機,那麼你最好做做額外的研究:確定學習該技能或相關內容是否真的能幫助你實現目標。我經常聽到一些對自己的職業發展不滿意的人決定去讀研究生。他們認為,如果他們有工商管理碩士(MBA)或文學碩士(MA)學位,僱主就會更器重他們,他們就會得到自己想要的職位。於是,他們去學校讀了兩年書,背上了數萬美元的債務,卻發現他們新獲得的文憑並沒有給他們帶來比以前更好的工作機會。這裡的解決辦法是先做調查研究。在開始進行一個項目之前,你先要確定它是否有助於達到你想要的效果。5
策略:專家訪談法
做這類調查研究,主要是訪談那些取得了你想要達到的成就的人。假設你想成為一名成功的建築師,認為最好的方法是精通設計技能。那麼在開始之前,你最好與一些成功的建築師談談,看看他們是否認為你的學習項目真正有助於你實現預期目標。我發現這種方法可以用於研究過程的很多方面,而且在審查工具型學習項目時特別有價值。如果有人已經達到了你想要實現的目標,卻認為你的學習項目對實現目標並沒有幫助,或者認為它不如掌握其他技能重要,那這是一件好事,表明你的學習動機和超級學習項目不一致。
找到這樣的人,聽起來好像有點難,其實不然。如果你的目標與職業相關,你可以找那些從事你心儀職業的人,給他們發一封電子郵件。你可以在工作場所、會議或研討會上,甚至在推特(Twitter)或領英(LinkedIn)這樣的社交網站上找到他們的聯繫方式。如果你的目標與其他相關,你可以在論壇上搜索你想學習的主題。例如,如果你想學習編程,並以創建應用程序為目標,你可以找一些專門以編程或應用程序開發為主題的在線論壇。然後,追蹤那些頻繁發相關帖子的樓主,並給他們發電子郵件。
與專家接觸並與對方見一次面並不難,但這是很多人都迴避的一步。許多人,尤其是性格內向的人,一想到要向陌生人尋求建議就會退縮。他們擔心自己會被拒絕、忽視,甚至會因為擅自佔用別人的時間而被罵。然而,事實是,這種情況很少發生。大多數專家都非常願意提供建議,一想到有人想從他們的經驗中學習,他們就會感到高興。關鍵是你得寫一封簡單明了的郵件,解釋你為什麼要聯繫他們,問他們是否能抽出15分鐘回答你一些簡單的問題。確保你的電子郵件語言簡潔、態度謙卑柔和。切忌要求超過15分鐘的指導。雖然有些專家很樂意在這些方面幫助你,但在第一封郵件中最好不要要求太多。
如果你想見的人不住在你所在的城市怎麼辦?在這種情況下,電話或網路電話是很好的選擇。[1]在緊急情況下,電子郵件也可以,但我發現文本通常不能很好地傳達你的語氣,而且你往往無法確切知道別人對你學習項目的看法。稍微有點興趣地說「這是個好主意」與滿腔熱情地說相比,會截然不同,但如果你只通過文字交流,你就會忽略其中的細微差別。
即使你的項目有內在動機,問問「為什麼」仍然大有裨益。你選擇效仿的大多數學習計劃,都是基於課程設計者認為的重要內容而定。如果這些和你的目標不完全一致,你可能會花很多時間學習對你來說不重要的東西,或者低估真正重要的內容。問問自己想學什麼,因為這會幫助你評估不同的學習計劃是否符合你的預期目標。
[1] 打電話也可以避免面對面溝通帶來的副作用。嘗試過這種方法的女性告訴我,與她們面談的人有時會誤解她們對學習建議的渴望,認為這是一次約會。
回答「學什麼」
一旦你明白了為什麼要學習,你就可以開始看看你所學學科的知識是如何構成的。一個好方法是在一張紙上寫下三欄,標題是「概念」「事實」和「程序」,然後針對所有你需要學習的東西進行一次頭腦風暴。在這個階段,列表是否完整或準確並不重要。你可以隨時修改。你的目標是開始行動起來。當你開始學習後,即使你發現你的分類不太正確,也可以及時調整列表。
概念
在第一列,寫下所有需要理解的東西。對於概念,你需要靈活理解,這樣才能運用得當。例如,數學和物理都是非常傾向於概念的學科。有些學科跨越了概念/事實的界限,比如法律,它有需要理解的法律原則,也有需要記住的細節。一般來說,如果有些東西需要理解,而不僅僅是記憶,我就會把它放在這一列,而不是放在第二列。
事實
在第二列,寫下所有需要識記的東西。對於事實,只要記住就足夠了。你不需要太深入地理解它們,只要你能在適當的場合回憶起它們。例如,語言充滿了辭彙、發音以及(在較小程度上)語法方面的知識。即使是概念化嚴重的主題通常也包含一些事實。如果你正在學習微積分,你需要深入理解導數的運用方法,但是,對於一些三角恆等式,記住足矣。
程序
在第三列,寫下所有需要練習的東西。程序意味著你必須採取的行動,可能根本不會涉及多少有意識的思考。例如,學習騎自行車幾乎全是程序性的,基本上不涉及任何事實或概念。許多技能大多是程序性的,有些技能可能有程序成分,但仍然需要記住事實和理解概念。語言學習中的新辭彙需要記憶,但是發音需要練習,因此語言學習屬於這一列。
用元學習分析來畫出學習導圖
完成以上頭腦風暴後,你就需要在最具挑戰性的概念、事實和程序上做重點標記。這樣,你能很好地了解你的學習瓶頸,並著手尋找方法和資源來克服這些困難。意識到學習醫學需要大量的記憶,你會花錢購買間隔重複之類的軟體系統。如果你正在學習數學,意識到對某些概念的深刻理解將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你會考慮花點時間通過向其他人解釋一下這些概念,看看自己是不是真正理解了。了解自己的學習瓶頸是什麼,有助於你思考如何提升學習效率,同時,能避免使用對你的目標沒有太大幫助的學習工具。
通常,這種粗略的分析做完後,你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的研究了。有了更多的經驗,你就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你會審視超級學習項目的概念、事實和程序的某些特徵,以找到更有效的方法。例如,當我開始畫人物肖像時,我就知道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能多準確地確定面部特徵的大小和位置。大多數人都畫不出逼真的臉,因為如果這些特徵稍有偏差(比如把臉畫得太大或者眼睛畫得太高),我們一下子就能看出問題,畢竟我們人類有著精湛的面孔識別能力。因此,我畫了大量素描作品,並將作品反覆與參考照片進行對比。這樣,我就可以快速判斷出我犯了什麼錯誤,而不必猜測。如果你現在還無法做出這樣的預測,也無法想出這樣的策略,不要擔心,只要你堅持做更多實踐,你會慢慢體會到元學習給你帶來的強大好處。
回答「如何做」
你已經回答了前兩個問題——你為什麼學習和你要學習什麼,現在是時候回答最後一個問題了:你將如何學習?
我建議以下兩種方法:基準測試和強調/排除法。
基準測試
開始任何學習項目的方法是找到人們學習技能或學科的通用方法。這可以幫助你預先設計一個策略作為起點。
如果我想學一些學校教的學科,比如計算機科學、神經學或歷史,我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看學校里這門學科的課程設置。可以是一門課的教學大綱,也可以是整個相應學位的課程列表。當我想更深入了解認知科學時,我找到了一張聖地亞哥大學認知科學博士課程推薦給沒有認知科學背景的新生的教科書清單。這類好資源基本上都來自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耶魯和斯坦福都是很好的例子,但遠不是唯一的)。一般來說,課程列表和教學大綱都可以在它們的網站上找到,雖然它們主要針對的是在校生。
如果我想學習一門非學術性的課程或一項專業技能,我會在網上搜索那些已經學過該技能的人,或者使用專家訪談法來掌握該學科的可用資源。花一個小時在網上搜索幾乎所有關於該技能的資源,你應該會找到對應的課程、相應的文章和如何學習的建議。在這方面投入時間好處多多,因為你使用的資源質量與你的學習效率成正比。即使你按捺不住想馬上開始學習,也最好明白,現在花幾個小時準備可以為你以後節省幾十或幾百個小時。
強調/排除法
找到常規的課程後,你也可以考慮修改修改。我發現,對於那些有明顯成功標準的技能(比如繪畫、語言或音樂),在學習這些技能之前,你可以輕而易舉地猜測出,這些相關課程相對重要的程度。對於那些你甚至不理解大綱中術語含義的概念性學科,你最好採用基準測試法,以了解更多。
運用強調/排除法,首先要找到與你在第一部分研究中確定的目標一致的研究領域。如果我學習法語的目的是去巴黎玩兩周,在商店和餐館裡說法語,那麼我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發音上,而不是正確拼寫。如果我學習編程只是為了製作自己的應用程序,那麼我將更多地關注應用程序開發的內部工作原理,而不是計算理論。
強調/排除法的第二部分是忽略或推遲基準課程中與你的目標不一致的部分。例如,著名的語言學家和漢學家維克多·梅爾(Victor Mair)就提倡學習中文時,在認漢字之前,先集中學習說漢語。6這並不是唯一可行的途徑,但如果你的主要目標是表達,那麼這個方法可能會更有效。
你應該做多少計劃
你現在面臨的一個問題是什麼時候結束調查,啟動超級學習。關於自主學習的文獻以及典型事例表明:大多數人沒有對可能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資源做一個徹底的調查。7相反,他們傾向於在他們當前的學習環境下選擇自然而然出現的任何學習方法。顯然,這麼做的實際效果和使用最佳方法所能實現的效率之間有些差距。然而,花時間做調查研究也可能有拖延的嫌疑,尤其是在學習方法讓人不適的情況下,多做一點研究可能演變成避免學習的無奈之舉。在學習方法中,總會有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存在,所以在調查不足和「分析性停滯」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是很重要的。你知道什麼時候你在拖延,一旦發覺,就趕緊開始超級學習吧。
10%法則
一個好的經驗法則是,在開始學習之前,你應該投入大約10%的預期學習時間在調查研究上。如果你打算花6個月的時間學習,大概每周學4個小時,也就是大約100個小時,這就意味著你應該花大約10個小時,或者2周的時間來做研究。隨著項目規模擴大,這個百分比會有所下降,所以如果你計劃花500或1000小時學習,你不一定需要50或100小時的研究,但可能還是需要近5%的時間。我們的目標不是用盡所有的學習方法,而只是確保,你沒有盲目抓住第一個可能的資源或方法,或者完全不去考慮其他選擇。我在開始MIT挑戰項目之前,花了大約6個月的時間,用業餘時間梳理了所有的課程材料。比較好的做法是在開始項目學習之前,了解常用的學習方法、大眾接受的資源和工具以及它們的優缺點。長期項目會讓你更可能偏離軌道和拖延,所以在學習項目開始時要做適當的調查,這可以為以後節省大量時間。
收益遞減和邊際效益計算
在你開始之前,你並不清楚學習項目的進展速度和可能遇到的障礙,所以重新評估是學習過程中必要的一步。
元學習研究不是你在開始項目之前做的一次性活動。當你學到更多時,你應該繼續做研究。通常,在你開始之前,你並不清楚學習項目的進展速度和可能遇到的障礙,所以重新評估是學習過程中必要的一步。舉個例子,在畫人物肖像的過程中,項目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我發現從素描比對的方法中得到的回報是遞減的。我意識到,我需要一種更好的畫法來提高精確度。於是我做了第二輪研究,結果把我引向維特魯威工作室講授的一門課程,這門課程讓我更加系統地學習技巧,極大提高了我繪畫的精確度。8我在最初的研究中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因為我沒有意識到自己開發的學習方法的不足。
何時以及如何進行調查研究呢?答案是比較元學習和常規學習的邊際收益,這有點複雜。一種方法是花幾個小時做更多的研究——採訪更多的專家,在網上搜索更多的資源,搜索最新的可能的方法,然後用你選擇的方式花幾個小時學習。在每種方式上花些時間之後,快速評估一下這兩種方式的相對價值。如果你覺得做元學習方面的研究比花時間學習更有價值,那麼你在某個點上做更多的研究仍然是有益的。如果你覺得額外的研究沒有太大幫助,那你最好堅持你之前的計劃。這種分析依賴於所謂的收益遞減定律。這就是說,你在一項活動上投入的時間越多(比如更多的調查),當你越來越接近理想的方法時,你得到的好處就會越來越少。如果你繼續做調查,最終它的價值會遠遠低於純粹學習。考慮到這一點,到那時你就完全可以安心地專註於學習了。實際上,調查研究的回報往往是起伏不定的。你可能花了幾個小時卻一無所獲,也可能碰巧就發現了完美的學習資源。你完成的項目越多,就越容易比較直觀地判斷這一點,但是收益遞減定律和10%法則可以很好地估算需要做多少調查研究以及什麼時候做。
元學習的遠景
到目前為止,我們只討論了短期利益。然而,元學習的真正好處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它們並不存在於某個特定的項目中,但會影響你作為學習者的整體優勢。
你進行的每一個超級學習項目都會提高你的整體元學習能力。你可以藉助任何一個項目來習得新的學習方法,如收集資源的新渠道,更好的時間管理法,以及提升動力管理技能。一個項目的成功會讓你有信心大膽地執行下一個項目,摒棄自我懷疑和拖延。最終,這種效果會遠遠超過進行特定項目的效果。不過,長期的元學習也不能歸結為一種策略或工具,它只是你通過經驗獲得的東西。
第一個學習項目並不能彰顯超級學習的所有好處,因為進行第一個項目時,你的元學習能力最低。你完成的每一個學習項目都會為下一個項目打基礎,從而開始良性循環。為了寫這本書,我採訪了許多超級學習者,他們告訴我類似的故事:他們為自己在各個學習項目上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超級學習真正的好處是,他們現在明白了掌握硬技能的學習過程。這給了他們信心,讓他們去實現他們以前從未奢求的雄心勃勃的目標。這種自信和能力是超級學習的終極目標。但通常剛開始時,自信和能力都很難被發掘出來。只要投入到超級學習項目中,這些好處都是可以實現的。僅有最好的研究、資源和策略是徒勞的,除非你集中精力,跟進學習計劃。這就引出了超級學習的下一個原則:專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