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實踐,意識也能獲得轉變
在對斷舍離的機制有了初步了解以後,再來看看我們的意識是如何跟著轉變的。
最初的階段是「舍」,要徹底地篩選物品。要用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判斷標準來看待物品,所以在「舍」的開始,人勢必會覺得迷茫。已經下決心要把不用的東西丟進垃圾袋拿出去扔了,但要扔出去之前又心生憐憫——「要不還是別扔了,說不定什麼時候會用到呢。」這就是正視迷茫的開始。因為迷茫,所以總是不能把東西乾脆利落地扔掉,身邊的東西仍然還是很多,很雜亂。但即便如此,也得想方設法與這種覺得可惜的想法作鬥爭,反覆堅持實施斷舍離。這樣,判斷物品是否必需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慢慢地,人就不會再以可惜為借口,把用不著的東西留在身邊了。
做到了這一點之後,就到了果斷下判斷與下狠心的階段。此時,人就能用「把這個東西送給用得上它的人吧」、「這東西就算留下來也沒有任何人會用它」的形式做出明確的選擇。這是中級階段,到了這個階段以後,判斷的速度就會加快,甚至就連下決斷本身,都會讓人覺得是前所未有的痛快。
如此反覆下去,那麼身邊就會只留下適量的物品。所謂適量,它的程度會因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職業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很難一概而論,總而言之就是會讓你有「自己能夠掌控」這種感覺的量,包括你能掌控所有在你身邊的物品的位置,以及確保它們能夠物盡其用。在斷舍離里,到了這一階段,你的家才終於從「倉庫」變為「住所」。在這以前,你的家到處都充斥著用不著的破爛兒,就算你把它們收拾得再整齊,也沒有任何意義。實施收納術,應該從這個階段之後開始。
根據個人情況不同,有的人會很快達到這個階段,也有的人會在「舍」上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某位教授收納術的老師提倡,在收納的時候,要先問問那樣東西「你想待在哪裡?一直待在那嗎?還是偶爾?」以此來決定物品放置的位置和高度。我覺得這種方法很有意思,不過在達到「舍」之前,這麼做也沒什麼意義,畢竟跟沒用的東西說話是根本沒有用的。斷舍離認為,不達到上面所述的那個階段,談收納術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在這個階段以前,我們總會為了冗餘的物品而心煩不已,換句話說,自己是物品的奴隸。只有物品減少到了自己可以把握的量,也就是物品全都在自己的支配下了,才能把你自己變成物品的主人,才能達成先有自己,後有物品的狀態。
不過,斷舍離還有更高的目標——和物品交朋友。也就是說,下一步要開始做精挑細選的工作了。這才是真正的高級、大師級的水平。
不但確保每樣物品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自己能確實用到它,還要和它成為好朋友——和自己喜歡的東西生活在一起。這樣的話,就是達到了「斷」。在買東西的時候會反覆思量,讓物品物盡其用,並且確保它能把它的功效發揮到極致,一直到用完。這就是斷舍離的最終階段。
讓身邊的物品保持優勝劣汰的自然循環,既留下適度的量,又確保留下的都是精挑細選過的,那麼就會將物品的丟棄程度降到最低。以往總是到處塞-東西,把東西堆了又堆,接下來必然就是扔了再扔,這真的讓人傷透腦筋。不過等到了這個全新的階段,你身邊留下的都是精心篩選留下的、適量的物品,性能又高,又美觀,這樣一來,你的居住空間里放著的,都是自己最重要的東西了。這就是不收拾的收拾法的最終形態。換句話說,這其實是一個連收納物都不需要的空間,是連收納術都沒有用武之地的世界。這個世界,都可以拋掉「住所」的稱謂,改叫「自在空間」了。這是對每個人來說都最為舒適自在的空間。希望大家都能達到這個境界,這就是斷舍離的最終目的。
「斷」和「舍」都需要doing,也就是行動,action。不斷重複doing之後,就能抵達感覺的世界,也就是達到being的狀態。行動是與思考同時進行的,可從思考的狀態轉移到感覺的狀態,我個人覺得是一個重大的突破點,這以後就輕鬆得多了。
用食物來舉例。如果人的身心全都在健康的狀態,那隻在想吃的時候吃,只吃自己喜歡的東西,這顯然不成問題。這是因為,人體的感應器能正常運轉,發揮機能,所以人能清楚感覺到身\_體的慾望和想要的量。從某種意義上說,斷舍離也是以這種狀態為目標。不過,如果不夠健康,或者出了什麼差錯的話,這種機能就無法正常發揮作用了。比如,人可能會因為壓力過大而暴飲暴食,或者只吃同一種東西。換句話說,食物本身本來並沒有好壞之分。媒體總是喜歡以「想讓血液流通順暢就吃這個」、「吃這個會造成血管的阻塞-」之類的態度來對待食物,其實關鍵是吃東西的方法和量的問題。就算某樣東西對身\_體有益,也不能一個勁兒地只吃它,說某種食物對身\_體不好,也並非就絕對不能碰了。我們總是忽視個人因素,武斷地下結論說某種東西「好」還是「不好」,這是不恰當的。食物原本也都是生命,即使是一塊餅乾,也必須靠小麥和黃油等植物及動物的活性才能做出來。我覺得,一味以「這種食物不好」來看問題實在很不合理,絕大多數時候,人都是因為自己吃東西的方式不對才出現問題。
並非物品不好,而是因為自己判斷失誤才導致物品冗餘堆積,導致自己行動困難。一切的錯誤都源於自己的感應能力出了錯。斷舍離正是一種磨礪感應能力的技術。在瑜伽里,人們把這種感應能力叫做內在智慧。過多的物品令自己心煩不已,內在智慧就會變得遲鈍,所以必須通過行動讓它重回生機,而所謂行動,正是將家裡「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東西替換成「需要、合適、舒服」的東西。要是這麼想,你所做的一切就變得非常有意義了。扔掉家裡的一件垃圾,這個簡單的動作就能磨礪你的內在智慧。不管是食物還是居住環境,我們都能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行動,保證它們是正確的、讓我們覺得舒適的,我自己也正處於這樣的磨礪過程中。如果能和大家一起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的話,那簡直是太美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