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憂書屋 分類
返回 忘憂書屋目錄
忘憂書屋 > > 蘇菲的世界 > 第四章 自然派哲學家

第四章 自然派哲學家

所屬書籍: 蘇菲的世界
那天下午蘇菲的媽媽下班回家時,蘇菲正坐在鞦韆上,想著哲學課程與席德(那位收不到她父親寄來的生日卡的女孩)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媽媽在花園另一頭喊她:「蘇菲,你有一封信!」蘇菲嚇了一跳。她剛才已經把信箱里的信都拿出來了,因此這封信一定是那位哲學家寫來的。她該對媽媽說什麼好呢?「信上沒有貼郵票,可能是情書哩!」蘇菲接過信。   「你不打開嗎?」她得編一個借口。   「你聽過誰當著自己媽媽的面拆情書的嗎?」就讓媽媽認為這是一封情書好了。雖然這樣挺令人難為情的,但總比讓媽媽發現自己接受一個完全陌生的人——一個和她玩捉迷藏的哲學家——的函授教學要好些。   這次,信裝在一個白色的小信封里。蘇菲上樓回房後,看到信紙上寫了三個新的問題:萬事萬物是否由一種基本的物質組成?   水能變成酒嗎?   泥土與水何以能製造出一隻活生生的青蛙?   蘇菲覺得這些問題很蠢,但整個晚上它們卻在她的腦海里縈繞不去。到了第二天她還在想,把每個問題逐一思索了一番。   世上萬物是否』由一種「基本物質」組成的呢?如果是,這種基本物質又怎麼可能突然變成一朵花或一隻大象呢?同樣的疑問也適用於水是否能變成酒的問題。蘇菲聽過耶穌將水變成酒的故事,但她從未當真。就算耶穌真的將水變成了酒,這也只是個奇蹟,不是平常可以做到的。蘇菲知道世間有很多水,不僅酒里有水,其他能夠生長的事物中也都有水。然而,就拿黃瓜來說好了,即使它的水分含量高達百分之九十五,它裡面必然也有其他的物質。因為黃瓜就是黃瓜,不是水。   接下來是有關青蛙的問題。奇怪,她的這位哲學老師好像特別偏愛青蛙。   她或許可以接受青蛙是由泥土與水變成的說法。但果真這樣,泥土中必然含有一種以上的物質。如果泥土真的含有多種不同的物質,則它與水混合後說不定真的可以生出青蛙來。當然,它們必須先變成蛙卵與蝌蚪才行。因為,無論再怎麼澆水,包心菜園裡是長不出青蛙的。   那天她放學回家後,信箱里已經有一封厚厚的信在等著她了。   她像往常一樣躲到密洞中去看信。   哲學家的課題嗨,蘇菲,又到上課的時間了。我們今天就不再談白兔等等,直接上課吧。   在這堂課里,我將大略描述從古希臘時期到現代,人們對哲學的觀念。我們將按照應有的次序,逐一道來。   由於這些哲學家生活的年代與我們不同,文化也可能與我們相異,因此也許我們應該先試著了解每+位哲學家給自己的課題,也就是說,明白他們每個人關注、質疑的事項是什麼。可能有的哲學家想探索植物與動物是如何產生的,有的則想研究世間是否有上帝或人的靈魂是否不朽等問題。   知道了每一位哲學家的「課題」之後,我們就比較容易了解他的思想的脈絡,因為沒有任何一位哲學家會企圖探討哲學的所有領域。   我之所以用「他」來代表哲學家是因為在這期間哲學乃是男人的專利。從前的婦女無論做為一個女人或一個有思想的人都只有對男人俯首聽命的份。這是很悲哀的事,因為許多寶貴經驗就這樣喪失了。一直要到本世紀,婦女們才真正在哲學史上留下了足印。   我不想出家庭作業給你,不會讓你做很難的算術題目或類似的功課,也不會讓你背英文的動詞變化。不過我偶爾會給你二些墒短的作業。   如果你接受這些條件,我們就開始吧。   自然派哲學家最早的希臘哲學家有時被稱為「自然派哲學家」,因為他們關切的主題是大自然與它的循環與變化。   我們都曾經好奇萬物從何而來。現代有許多人認為萬物必定是在某個時刻無中生有的。希臘人持有這種想法的並不多,由於某種理由,他們認定有「一種東西」是一直都存在的。因此對於他們而言,萬物是如何從無到有並非重要的問題。他們驚嘆的是水中如何會有活魚、瘠土裡如何會長出高大的樹木與色彩鮮麗的花朵。而更讓他們驚異的是女人的子宮居然會生出嬰兒?.哲學家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他們發現大自然的形貌不斷改變。   這類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舉個例子,原來是屬於物質的東西何以會變為有生命的物體?早期的哲學家都相信,這些變化必定來自某種基本物質。至於他們何以持此看法,這就很難說清楚。我們只知道,經過一段時間後,他們慢慢形成這樣的觀念,認為大自然的變化必定是某種基本物質造成的。他們相信,世上必定有某種「東西」,萬物皆由此衍生,而且最終仍舊回歸於此。   我們最感興趣的並不是這些早期的哲學家找出了哪些答案,而是他們問了什麼問題、尋求何種答案等等。我們對他們的思考方式較感興趣,而不是他們思考的內容。   我們已經知道他們所提的問題與他們在物質世界觀察到的變化有關。他們想尋求其中隱含的自然法則。他們想要從古代神話以外的觀點來了解周遭發生的事。最重要的是,他們想要透過對大自然本身的研究來了解實際的變化過程。這與借神話故事來解釋雷鳴、閃電或春去冬來的現象大不相同。   就這樣,哲學逐漸脫離了宗教的範疇。我們可以說自然派的哲學家朝科學推理的方向邁出了第一步,成為後來科學的先驅。   這些自然派哲學家的論述,至今只留下斷簡殘篇。我們所知的一小部分乃是根據兩百多年後亞理斯多德的著作。其中只提到這些哲學家所做的若干結論,因此我們無法確切了解他們是經由何種方式達成這些結論。不過,我們根據已知的資料可以斷定這些早期希臘哲學家的「課題」與宇宙的基本組成物質與大自然的變化等問題有關。   米雷特斯的三位哲學家我們所知道的第一位哲學家是泰利斯(Thales)。他來自希臘在小亞細亞的殖民地米雷特斯,曾遊歷過埃及等許多國家。據說他在埃及時曾計算過金字塔的高度,他的方法是在他自己的影子與身高等長時測量金字塔的影子高度。另外據說他還在公元前五八五年時準確預測過日蝕的時間。   泰利斯認為水是萬物之源。我們並不很清楚這希的意思。或許他相信所有的生命源自於水,而所有的生命在消融後也仍舊變成水。   他在埃及旅遊時,必定看過尼羅河三角洲上的洪水退去後,陸地上的作物立刻開始生長的現象。他可能也注意到凡是剛下雨的地方一定會出現青蛙與蟲子。   更可能的是,泰利斯想到了水結成冰或化為蒸氣後又變回水的現象。   此外,據說泰利斯曾宣稱:「萬物中皆有神在」。此話含義為何,我們同樣只能猜測。也許他在看到花朵、作物、昆蟲乃至蟑螂全都來自黑色的泥土後,他便想像泥土中必定充滿了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命菌」。但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他所謂的「神」並非指荷馬神話中的天神。   我們所知的第二個哲學家是安納克西曼德(Anaximander)。   他也住在米雷特斯。他認為我們的世界只是他所謂的「無限定者」(註:世界由無限定者元素所構成)中無數個生生滅滅的世界之一。   要解釋他所謂「無限」的意思並不容易,但很明顯的他並不像泰利斯一樣認為世界是由一種物質造成的。   也許他的意思是形成萬物的物質不一定不是這些已經被創造出來的事物。因此這種基本物質不可能是像水這樣平常的東西,而是某種無以名之的物質。   第三位來自米雷特斯的哲學家是安那西梅尼斯(Anaximenes,約公元前五七O年~公元前五二六年)。他認為萬物之源必定是「空氣」或「氣體」。毫無疑問,安那西梅尼斯必定熟知泰利斯有關水的理論。然而水從何來?安那西梅尼斯認為水是空氣凝結後形成的。我們也可看到下雨時,水是從空氣中擠出來的。安那西梅尼斯認為當水再進一步受到擠壓時,就會變成泥土。他可能曾經注意到冰雪融解時,會有泥土、沙石出現。他並認為火是比較精純的空氣。   因此他主張空氣是泥土、水、火的源頭。   這與「水是萬物生長之源」的理論相去不遠。也許安那西梅尼斯認為泥土、空氣與火都是創造生命的必要條件,但「空氣」或「氣體」才是萬物之源。因此,他和泰利斯一樣,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必定是由一種基本物質造成的。   沒有任何事物會來自虛無這三位米雷特斯的哲學家都相信,宇宙間有一種基本物質是所有事物的源頭。   然而一種物質又如何會突然變成另外一種東西?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稱為「變化的問題」。?約莫從公元前五OO年開始,位於義大利南部的希臘殖民地伊利亞(Elea)有一群哲學家也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帕梅尼德斯(Parmen記es,約公元前五四O~公元前四八O年)。   帕梅尼德斯認為現有的萬物是一直都存在的。這個觀念對希臘人並不陌生,他們多少認為世上的萬物是亘古長存的。在帕梅尼德斯的想法中,沒有任何事物會來自虛無,而已經存在的事物中也不會消失於無形。   不過,帕梅尼德斯的思想比其他大多數人更加深入。他認為世上根本沒有真正的變化,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變成另外一種事物。   當然,帕梅尼德斯也體認到大自然恆常變遷的事實。透過感官,他察覺到事物的確會發生變化,不過他無法將這個現象與他的理智思考畫上等號。當他不得不在依賴感官和依賴理智之間做一個選擇時,他選擇了理智。   你聽過「眼見為信」這句話。不過帕梅尼德斯甚至在親眼見到後仍不相信。他認為我們的感官使我們對世界有不正確的認識,這種認識與我們的理智不符。身為一個哲學家,他認為他的使命就是要揭穿各種形式的「感官幻象」。   這裡堅決相信人的理智的態度被稱為理性主義。所謂理性主義者就是百分之百相信人類的理智是世間所有知識泉源的人。   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帕梅尼德斯的時代另有一位哲學家叫做赫拉克里特斯(Hera—c1訌us,約公元前五四O~公元前四八O)。當時他從以弗所(Ephesus)來到小亞細亞。他認為恆常變化(或流動)事實上正是大自然的最基本特徵。我們也許可以說,赫拉克里特斯對於自己眼見的事物要比帕梅尼德斯更有信心。   赫拉克里特斯說:「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變化、移動,沒有任何事物是靜止不變的,因此我們不可能「在同一條河流中涉水兩次」。當我第二次涉水時,無論是我還是河流都已經與從前不同了。   赫拉克里特斯指出,世間的事物都是相對的。如果我們從未生病,就不會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我們從未嘗過飢餓的痛苦,我們在飽足時就不會感到愉悅。如果世上從未有過戰爭,我們就不會珍惜和平。如果沒有冬天,春天也不會來臨。   赫拉克里特斯相信,在事物的秩序中,好與壞、善與惡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好壞善惡兩極之間沒有不停的交互作用,則世界將不再存在。   他說:「神是白天也是黑夜,是冬天也是夏天,是戰爭也是和平,是飢餓也是飽足。」這裡他提到的「神」所指的顯然不是神話中的神。對於赫拉克里特斯而言,神是涵蓋整個世界的事物。的確,在大自然不停的變化與對比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見神的存在。   赫拉克里特斯經常用logos(意為「理性」)這個希臘字來替代「神」一詞。他相信,人類雖然思想不見得永遠一致,理性也不一定同樣發達,但世上一定有一種「普遍的理性」指導大自然所發生的每一件事。   「普遍的理性」或「普遍法則」是所有人都具備,而且以之做為行事準則的。不過,赫拉克里特斯認為,大多數人還是依照個人的理性來生活。總而言之,他瞧不起其他的人。他說;「大多數人的意見就像兒戲一般。」所以,赫拉克里特斯在大自然不斷地變遷與對比的現象中看出了一個「一致性」。他認為這就是萬物之源,他稱之為「上帝」或「理性」。   四種基本元素從某方面來看,帕梅尼德斯和赫拉克里特斯兩人的看法正好相反。帕梅尼德斯從理性的角度認為沒有一件事物會改變。赫拉克里特斯則從感官認知的觀點認為大自然不斷在改變。究竟誰對誰錯?我們應該聽從理性還是依循感官?帕梅尼德斯和赫拉克里特斯各自主張兩點。   帕梅尼德斯說:1.沒有任何事物會改變。   2.因此我們的感官認知是不可靠的。   赫拉克里特斯則說:1.萬物都會改變(「一切事物都是流動的」)2.我們的感官認知是可靠的。   兩人的意見可說是南轅北轍。但究竟誰是誰非?這樣各執一詞、相持不下的局面最後由西西里的哲學家恩培竇可里斯(Empe—docles)解決了。   他認為他們兩人各有一點是對的,也各有一點是錯的。   他指出,他們兩人之所以有這個根本性的差異是因為他們都認定世間只有一種元素存在。他說,果真如此,則由理性引導的事物與「眼睛可見到的」事物之間將永遠有無法跨越的鴻溝。   他說,水顯然不會變成魚或蝴蝶。事實上,水永遠不會改變。純粹的水將一直都是純粹的水。帕梅尼德斯主張「沒有任何事物會改變」並沒有錯。   但同時恩培竇可里斯也同意赫拉克里特斯的說法,認為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感官所體驗到的。我們必須信任自己親眼所見的事物,而我們的確親眼看到大自然的變化。   恩培竇可里斯的結論是:我們不應該接受世間只有一種基本物質的觀念;無論水或空氣都無法獨力變成玫瑰或蝴蝶。大自然不可能只由一種「元素」組成。   恩培竇可里斯相信,整體來說,大自然是由四種元素所組成的,他稱之為四個「根」。這四個根就是土、氣、火與水。   他指出,大自然所有的變化都是因為這四種元素相互結合或分離的緣故。因為所有事物都是由泥土、空氣、火與水混合而成,只是比例各不相同。他說,當一株花或一隻動物死亡時,它們體內的這四種元素就再度分離了,這些變化是肉眼可見的。不過土、氣、火與水卻是永遠不滅的,不受他們所組成事物的影響。因此,說「萬物」都會改變是不正確的。基本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有變化。世間發生的事不過是這四種元素的分合聚散罷了。   也許我們可以拿繪畫來做比喻。假如一位畫家只有一種顏料——例如紅色——他便無法畫出綠樹。但假如他有黃、紅、藍、黑四色,他便可以將它們依照不同的比例來調配,得出數百種顏色。   或者也可以拿烹飪來比方。如果我只有麵粉,那麼我得是個魔法師才能做出蛋糕來。但如果我有雞蛋、麵粉、牛奶與糖,我便可以做出各式各樣的蛋糕。   恩培竇可里斯之所以選擇土、氣、火與水做為大自然的四個「根」並非偶然。在他之前有些哲學家也曾經試圖證明宇宙的基本元素不是水,就是空氣或火。泰利斯與安那西梅尼斯也曾經指出,水與氣都是物質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希臘人則相信火也同樣重要。舉例來說,他們發現陽光對所有生物的重要性,也知道動物與人都有體溫。   恩培竇可里斯可能觀察過木材燃燒的情形。他看到木材因此分解。木材燃燒時發出「劈啪!劈啪1」的聲音,那是「水」,另外也有某些東西隨著煙霧往上升,那是「氣」,而「火」更是明白可見的。至於火熄滅後所殘餘的灰燼便是「土」了。   恩培竇可里斯將自然界的變化解釋為四個「根」的分合聚散之後,仍有一件事情有待解釋。是什麼因素使得這些元素聚合在一起,創造了新的生命?又是什麼因素使得這些聚合物——例如花——再度分解??恩培竇可里斯認為自然界有兩種力量。他稱之為「愛」與「恨」。   愛使得事物聚合,而恨則使他們分散。   他將「物質」與「力量」分開來。這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即使是在今天,科學家們仍將「礦物」與「自然力」分開。現代科學家相信,自然界的一切變化都可說是各種礦物在不同自然力之下相互作用的結果。   恩培竇可里斯並提出「我們何以能看見某物」的問題。例如我們何以能「看見」一株花?其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蘇菲,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如果沒有,你現在可有機會了。   恩培竇可里斯認為,我們的眼睛就像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樣,也是由土、氣、火、水所組成。所以我們眼睛當中的「土」可以看見周遭環境中的土,我們眼中的「氣」則看到四周的氣,我們眼中的「火」看到四周的火,我們眼中的「水」則看到四周的水。我們的眼睛中如果缺少這四種物質中的任何一種,便無法看到大自然所有的事物了。   萬物中皆含有各物的一部分還有一位哲學家也不認為我們在自然界中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由某一種基本物質——如水——變成的。他的名字叫安納薩哥拉斯(Anaxagoras,公元前五OO~公元前四二八年)。他也不相信土、氣、火、水就能夠變成血液與骨頭。   安納薩哥拉斯主張大自然是由無數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所組成,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然而,即使是在最小的部分中也有其他每種事物的成分存在。他認為,如果皮膚與骨頭不是由其他東西變成,則我們喝的牛奶與吃的食物中也必定有皮膚與骨頭的成分。   我們用一些現代的例子也許可以說明安納薩哥拉斯的思想。   現代的鐳射科技可以製造所謂的「鐳射攝影圖」。如果一張鐳射攝影圖描繪的是一輛汽車,且這張圖被切割成一片一片的,那麼我們雖然手中只有顯示汽車保險桿的那一張圖,也仍舊可以看到整輛汽車的圖像。這是因為在每一個微小的部分中都有整體的存在。   從某一方面來說,我們身體的構造也是一樣。假如我的指頭上掉落了一個皮膚細胞,此一細胞核不僅會包含我皮膚的特徵,也會顯示我有什麼樣的眼睛、什麼顏色的頭髮、有幾根指頭、是什麼樣的指頭等等、人體的每個細胞都帶有決定所有其他細胞構造方式的藍圖,因此在每一個細胞中,都含有「各物的一部分」;整體存在於每一個微小的部分中。   安納薩哥拉斯稱呼這些含有「各物的一部分」的「小粒子」為「種子」。   我們還記得恩培寞可里斯認為「愛」凝聚各種元素組成整體的力量。安納哥拉斯也認為「秩序」是一種力量,可以創造動物與人、花與樹等。他稱這個力量為「心靈」或「睿智」。   安納薩哥拉斯之所以引起我們的興趣,一方面也是因為他是我們所知第一個住在雅典的哲學家。他生長於小亞細亞,但在四十歲時遷居雅典。他後來被責為無神論者,因此最後被迫離開雅典。   他還說過,太陽不是一個神,而是一塊紅熱的石頭,比希臘的培洛彭尼索斯半島還大。   安納薩哥拉斯對天文學很感興趣。他相信天上所有物體的成分都與地球相同。這是他研究一塊隕石後達成的結論。他因此想到別的星球上可能也有人類。他並指出,月亮自己並不會發光,它的光來自於地球。同時他還解釋了日蝕的現象。   P.S:蘇菲,謝謝你注意聽講。你可能需要將這一章讀個兩三遍才能完全理解。不過話說回來,要理解一件事物總是要費一些力氣的。你的朋友如果有人一點不費力氣就可以樣樣精通的話,我相信你也不會很欣賞她。   關於宇宙基本組成物質與自然界變化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必須要等到明天再說了。到時你將會認識德謨克里特斯(Democrltus)。今天就到此為止了。   蘇菲坐在密洞中,透過濃密的灌木叢中的小洞向花園張望。在讀了這麼多東西後,她得理清她的思緒才行。   顯然的,白水除了變成冰塊或蒸氣之外,永遠不能變成其他的東西,甚至也不能變成西瓜,因為西瓜裡面除了水以外還有別的。   不過她之所以這麼肯定,是因為她曾經在學校中上過課。如果她沒有上過相關的課,她還會這麼肯定冰塊的成分完全是水嗎?至少她得密切觀察水如何結凍成冰塊、又如何融解才行。   蘇菲再次試著運用自己的常識,而不去想她從別人那兒學到的知識。   帕梅尼德斯不承認世上任何事物會變化。蘇菲愈想愈相信從某一方面來說,他是對的。在智性上,他無法接受事物會突然轉變成「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事物」的說法。要坦白說出這個觀念一定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這必定意味著他必須駁斥人們親眼所見到的種種自然界的變化。一定有很多人取笑他。   恩培竇可里斯一定也是個聰明的人。因為他證明這世界是由一種以上的物質組成,如此自然界才可能在萬事萬物實際上皆未曾改變的情況下產生種種變化。   他只憑推理就發現了這個事實。當然他曾經研究過大自然,但他卻沒有現代科學家的設備來進行化學分析。   蘇菲並不一定相信萬事萬物都是由土、氣、火與水所組成。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就原則上來說,恩培竇可里斯說得沒錯。如果我們要接受自己親眼所見的各種大自然的變化而又不致違反自己的理性,唯一的方式就只有承認世間存在著一種以上的基本物質。   現在,蘇菲發現哲學這門課程更有趣了,因為她可運用自己的常識來理解這些哲學思想,而毋需憑藉她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她的結論是:哲學不是一般人能夠學到的,但也許我們可以學習如何以哲學的方式思考。
忘憂書屋 > > 蘇菲的世界 > 第四章 自然派哲學家
回目錄:蘇菲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