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憂書屋 分類
返回 忘憂書屋目錄
忘憂書屋 > > 易中天品三國 > 第三部 三國鼎立 第二十七集 進退失據

第三部 三國鼎立 第二十七集 進退失據

所屬書籍: 易中天品三國
正當曹操在政治上步步為營一路逼進時,他最親密的戰友荀彧卻唱起了反調,並且神秘地去世。這事在當時鬧得沸沸揚揚,謠言四起,正史的記載又含糊其辭,諱莫如深。那麼,在這一事件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呢?荀彧為什麼會和曹操決裂?與此相關的曹操封公建國,又意味著什麼呢?  上一集我們講到,董昭等人在朝廷中大造輿論,主張曹操進爵國公時,曾經私下裡徵求荀彧的意見,結果碰了釘子。其實,董昭他們這樣做,意思很明顯,就是不但希望荀彧支持,而且從建安元年曹操迎奉天子到許縣以後,荀彧就一直擔任尚書令一職(先代理,後實任),而且「常居中持重」。尚書令,就是宮廷秘書長。東漢政歸尚書,尚書令就成為總攬朝政的首腦人物,相當於不是丞相的丞相。當然,漢獻帝那個朝廷,是被曹操架空了的。曹操本人,也在建安十三年恢復丞相職位後親任其職,所以不能說荀彧就是「不是丞相的丞相」。不過,曹操是經常要外出行軍打仗的。即使回師,也住在鄴城,不在許縣。朝廷里的rì常事務,就交給荀彧了,由荀彧幫他看住朝廷,看住皇帝。所謂「居中持重」,就是這個意思(居中,就是在朝廷做官;持重,就是承擔重任)。  荀彧不但幫曹操看家護院,而且幫曹操出謀劃策。曹操在外面打仗,有了問題,總要寫信回去問荀彧,荀彧也總能給予協助和支持,想出辦法,做出決定。起到的作用,和隨軍的郭嘉、賈詡一樣。也就是說,荀彧對於曹操,是蕭何兼張良。由這樣一個人領銜提出封公建國的議案,較之董昭,分量顯然要重得多,身份也合適得多。  但是荀彧反對。儘管從「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的語氣上看,荀彧這話是對董昭等人說的。但以他之聰明睿智,不會不知道封公建國這事,表面上是董昭的建議,實際上是曹操的心意。董昭等人的「密以咨彧」,也實際上是代表曹操來打探,所以他這話其實是說給曹操聽的。但為了留有餘地,他裝作不知道這是曹操的意思,希望曹操早就鐵了心,哪裡肯聽?結果不但深感失望,而且大為光火,《荀彧傳》的說法是「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曹操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正好這時要南征孫權,曹操就上表朝廷,要荀彧到譙縣(今安徽省毫州市)勞軍,乘機把荀彧扣在軍中,以待兼光祿大夫的身份「參丞相軍事」,實際上是免掉了他尚書令的職務。荀彧隨軍來到壽chūn(今安徽省壽縣)就病倒了。不久,神秘地去世,享年五十。  荀彧的死,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憂鬱而死,一種是被迫自殺。前一種見於《三國志》荀彧本傳,說法是「以猶薨」(薨音hōng).後一種見於《三國志》荀彧裴松之注引《魏氏chūn秋》,說是曹操送給荀彧一個食盒,荀彧打開一看,裡面是空的,於是服毒自殺。這事當時就鬧得沸沸揚揚,謠言四起。荀彧本傳松之注引《獻帝chūn秋》說,荀彧死後,有人從壽chūn逃出去報告孫權,說曹操要荀彧謀殺伏皇后, 荀彧不肯,就自殺了。  這當然是謠言。但我們也很想知道,荀彧到底是怎麼死的?他和曹操為什麼最後會鬧到這個地步?在史家諱莫如深的故事背後,又究竟隱藏著什麼?  先說《獻帝chūn秋》的故事。這故事說,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車騎將軍董承因「衣帶詔」一案被殺,伏皇后便給她的父親屯騎校尉伏完寫信,說曹操殺了董承,皇上十分怨恨。伏完收到這封信,就拿給荀彧看。荀彧看了很反感,卻又一直不說。後來這封信落到了曹操手裡——據說是伏完的小舅子樊普封密了交給曹操的,荀彧就緊張了,從許縣跑到鄴城,向曹操提出嫁女兒給皇帝的建議。曹操說,宮中有皇后呀!小女怎麼能夠配皇上?再說了,曹某位居丞相,靠的是成功,難道還要靠裙帶關係嗎?荀彧說,伏皇后沒有兒子,又本性兇殘,內心邪惡。她在給伏完的信中惡毒攻擊丞相,話說得很難聽,可以因此廢了她!曹操說,有這事嗎?足下怎麼不早說?荀彧假裝大吃一驚的樣子說,早就說過了呀!曹操說,這麼大的事,我還會忘記?荀彧又假裝大吃一驚的樣子說,真的沒說過嗎?啊,啊,想起來了!當時明公不是在官渡和袁紹作戰嗎?荀彧擔心增加明公的後顧之憂,就沒有講。曹操又問,官渡之戰和怎麼不講?荀彧沒有話說,只好連連認錯謝罪。結果「太祖以此恨彧」。  這故事一看就是假的。裴松之就說「雖在庸人,猶不至此」,何況是荀彧?再說了,董承「衣帶詔」一案事在建安五年正月,伏皇后被殺則在建安十九年十一月。兩件事間隔將近十五年,一封信怎麼可能瞞那麼久?荀彧去世於建安十七年底,他什麼時候去和曹操說這件事?至少也在該年十月曹操南征孫權之前。那麼,曹操又為什麼要過兩年才殺伏皇后?其實,不但荀彧這故事是假,就連董承「衣帶詔」案和伏皇后書信案,都很可疑。「衣帶詔」一案的可疑,我在《青梅煮酒》一集已經講過;伏皇后一案的可疑,呂思勉先生的《三國史話》也有分析。為了說清楚道理,我們還得把這故事講一遍。據《三國志?武帝紀》,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十一月,伏皇后被廢並被處死,她的兄弟也被誅殺。事情的結果,裴松之引注《曹瞞傳》有比較詳細的描述。《曹瞞傳》說,當時曹操派接替荀彧擔任尚書令的華歆(歆音xīn)帶兵去抓皇后,皇后關了門,躲在壁櫥里。華歆劈開門,砸破牆壁,一把將皇后拖了出來。這時,皇帝正和御史大夫郗慮坐在一起。皇后劈頭散發光著腳走過,拉著皇帝的手說,就不能救救我么?皇帝說,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性命什麼時候結束。又對郗慮說,郗公,天底下有這樣的事么?郗慮怎麼說書上沒寫,大約是形同木偶吧!  這故事後來被載入《後漢書?伏皇后紀》,而且常常被用來證明曹操之犯上作亂,華歆之為虎作倀,郗慮之沒心沒肺。然而呂思勉先生卻指出,「一望而知其是附會之談」。呂先生還特別告訴我們,不要以為這事回來載入了《後漢書》,就信以為真。這話是對的,《後漢書》靠不住的地方多了!何況《後漢書》之所本,又是原本就很靠不住的《曹瞞傳》!  當然,伏皇后被廢被殺,總是真的。不過事情的起因,卻很可疑。呂先生的意思,是這事一定另有原因。呂先生說,但凡做大事的人,總會有人說好,有人說壞,根本就不可能人人都說好。所以,做大事的人,都是把毀譽之度外的。何況曹操又豈是在乎別人說三道四的人。如果因為別人寫了一封辱罵他的信,就要殺人,那真不知道要殺多少才夠。因此,此案一定另有政治上的yīn謀,只不過真相已不傳於世了。  呂先生這番話,我認為十分在理。我的看法,是這件事的背後不但另有原因,而且很可能是一個天大的yīn謀,否則不會動到皇后頭上。誰都知道,皇后位居中宮,母儀天下,哪裡是可以隨便廢的?更不用說隨便殺了。就算被廢被殺,那也是皇帝的權力,豈能由丞相來代行其事?何況皇后並沒有罪,她只不過轉述了皇帝的話。皇帝說丞相的壞話,卻由丞相替皇帝來處理皇后,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有人說,這正好證明了獻帝是傀儡,曹操太猖狂。這話也似是而非。獻帝窩囊不假,曹操猖狂是實,但窗戶紙沒有捅破,面子還是維護著的。建安十九年的曹操,和皇帝的關係已經非常微妙,但絕沒有到公開翻臉的程度。這年三月,皇帝還剛剛給了他「位在諸侯王上」的待遇;以後,也好有用得著這個傀儡皇帝的地方,曹操怎麼會連假仁假義的樣子都不裝了?不管怎麼說,越俎代庖替皇帝廢皇后,總歸是不給皇帝面子,在別人看來也是欺人太甚。這個利害,曹操不可能不知道。  因此,這件事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背後有一個天大的yīn謀。這個yīn謀是沖著曹操來的,皇后捲入了其中,或者必須借皇后的一顆人頭才能殺一儆百。正因為yīn謀太大,甚至皇帝本人也參與其中,他才忍氣吞聲,唯唯諾諾任曹操達施暴虐。也是因為yīn謀太大,誰都不能公開說出來,這才胡亂找了一個小岔子來做掩飾。我甚至懷疑皇后根本就沒寫什麼信,這封信是曹操捏造的,用來陷害皇后的。反正伏完在建安十四年已經去世,死無對證。皇帝自己心虛,不敢公開證物,只好眼睜睜看著那伏皇后變成冤魂。可憐一個弱女子,就這樣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某些臭男人的替罪羊。  當然,這裡使用「yīn謀」一詞,是站在曹操的立場上說的。如果換一個立場,就應該說是「反抗」。也就是說,這件事的背景,很可能是那位獻皇帝一詞徒勞的反抗。這才使得曹操用這種暴戾的手段來給他一個下馬威,就像當年棒殺蹇碩的叔叔一樣。殺「雞」的結果,是「猴子」從此不敢亂說亂動,直到最後乖乖地交出皇位,換得一個「獻」的謚號。順便說一句,獻,就是乖巧明白識時務的意思。  不過,《獻帝chūn秋》的說法雖然荒唐,但說荀彧不肯謀殺皇后,倒是符合他的為人。荀彧為人之正派、正直,在當時是有口皆碑的。《三國志》裴松之注引《荀彧別傳》說,荀彧「德行周備,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海內英才俊傑「莫不以為儀錶」,司馬懿、鍾繇等人更是推崇備至。裴松之注引《典略》說,荀彧「折節下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閣,不以私yù撓意」。他有一個堂兄弟,努力比較差,當然就得不到任用。於是就有人對荀彧說,閣下官居尚書令,難道就不能讓他當個議郎(調研員)么?荀彧笑著說,議郎這樣的閑差,也不是不能安排。但是,尚書令的職責,是為朝廷選拔人才,應該選賢任能。如果像足下說的那樣做,大家會把看成什麼人呢?  由此可見,以荀彧的為人,是不可能摻和到謀殺皇后這類事情的,曹操也不會讓他去做。做這種勾當,曹操那裡有的是人,怎麼會勞荀彧的大駕呢?何況他還不內行!當然,我們也不知道荀彧是否贊成曹操剷除異己,因為沒有這方面的記載,大約是不置可否吧!只不過,他可能想不到(其實就連曹操也想不到),有一天他自己竟會變成「異己」,成為曹操要剷除的對象。那麼,荀彧和曹操的關係又為什麼會破裂,他究竟是怎麼得罪了曹操呢?  說到底,是政見分歧。  荀彧其實早就和曹操有分歧了。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克鄴城,代理了冀州牧,原來屬於袁紹的冀州姓了曹。這時,就有人建議,說應該恢復古代的九州制度,這樣冀州的地盤就大了。因為按照古代所謂「九州」的建制,并州和幽州兩個州,司州的河東、河內、馮翊、扶風四個郡,就都得劃歸冀州。曹操一聽就動了心,然而荀彧反對。當然,荀彧這次反對,主要是認為這樣做對曹操不利。據《三國志》本傳,荀彧對曹操說,此前明公破袁尚,擒審配,已經是「海內震駭」。如果再把別人的地盤也划到冀州來,勢必弄得「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並眾」,一定認為明公是要一個個依次收拾他們(一次見奪),也就會拚死反抗,則「天下未易圖也」。曹操認為荀彧講得有道理,就放棄了這個念頭。  不過,荀彧的話裡面也有話,那就是主張「修復舊京」。這個主張,曹操當時既沒有反對,也沒有採納,事實上也做不到。但是,等到曹操有條件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他不但沒做,反而還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實施了并州的計劃,也就是把天下十四州並成了九州。司州(司隸)被一分為三,河東、河內、馮翊、扶風歸冀州,弘農和河南歸豫州,京兆歸雍州。我們知道,司州原本是大漢王朝京都所在地,長安和洛陽都在那裡,長安在京兆,洛陽在河南。曹操把司州一分為三,就等於把大漢王朝的首都地區給滅了。這和荀彧當初的理想,相距何可以道里計!  當然,曹操并州的時候,荀彧已經去世了。問題在於,曹操實施并州,是在荀彧去世之後;而醞釀此事,則當在荀彧去世之前。何況,曹操的并州,是和他的封公建國聯繫在一起的。實際上,曹操是要把司州四郡和幽州、并州都納入冀州,然後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和大漢王朝分庭抗禮的dú lì王國(公國)。這不是一件開玩笑的事。它意味著曹操和獻帝之間的關係,也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此之前,曹操與獻帝之間的君臣關係,冀州與朝廷之間則是地方和中央的關係。但是,曹操封公建國以後,冀州就變成了魏公國,曹操就變成了魏國公。魏國與漢朝的關係,是國家與國家的關係;魏公與獻帝的關係,則是國公與皇帝的關係。沒錯,此刻的魏公國,還不是完全dú lì的國家。它是在漢王朝冊封的「邦國」,漢王朝則是它的「宗主國」。此刻的曹操,也還不是一個完全dú lì主權國家的元首。在名義,他還是東漢王朝的「臣子」,漢獻帝也還是他的「君主」。不過,誰都知道,所謂漢朝,此刻是一片土地都沒有的;所謂皇帝,此刻也是半點權威也沒有的。能夠有的,也就是一個面子,一個名分。現在如果連名分都發生了變化,這個所謂的「東漢王朝」,那就更加是「君不君,臣不臣」了。  這正是荀彧不願意看到的。  荀彧常常被人稱為曹操的「首席謀士」。從他起到的作用看,這話並無大錯。但我們必須清楚,荀彧這個人,是不能簡單地以「謀士」視之的。一般地說,所謂「謀士」,只不過為君主出謀劃策,幫助君主實現理想或目標。至於君主的理想和目標是什麼,他們是不管的。這就像律師,其任務就是幫當事人打贏官司。至於這官司該不該贏,當事人做得對不對,他們也是不管的。這是一般謀士和律師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規則。也就是說,按照職業道德和遊戲規則,謀士一般都以君主的理想為理想,以君主的目標為目標,就像律師,一般都以當事人的利益為利益,以當事人的是非為是非。這並沒有什麼不對。  但是,在謀士和律師當中也有一類人,他們是有自己的理想、主張和底線的。如果當事人的主張和他們的理想衝突,或者突破舊了他們的底線,他們就寧肯不接這個案子。其中,對自己要求特別高的人,還會對君主、對當事人進行選擇,比如諸葛亮就是。諸葛亮選擇劉備,除了我在《慧眼所見》一集所講諸多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劉備的政治思想、政治主張和他一致。荀彧也是這樣的人。在曹操集團中,其實只有荀彧才是真正可以和諸葛亮相提並論的人物。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諸葛亮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我們在《隆中對策》一集已經講過,那就是成霸業而興漢室,先三分而後一統;荀彧的政治主張,則集中體現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準備迎奉天子時,他向曹操提出的三大綱領:尊奉天子以順從民意(奉主上以從民望),大公無私以降服豪強(秉至公以服雄傑),弘揚正義以招攬英雄(扶弘義以致英俊)。這三大綱領,分別被荀彧稱之為大順、大略、大德。因此,它們不是策略,更不是謀略,而是理想,是綱領。這個綱領的核心,就是荀彧所謂「存本之思」。什麼「本」?國本。國本在哪裡?在皇帝那裡。  顯然,荀彧的理想,就是輔佐一位亂世英雄,平定天下,匡扶漢室。在他看來,曹操就是這樣的英雄。因為曹操不但有這個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有這個心思。我們知道,在東漢末年董卓之亂時,是曹操首倡以兵;在關東聯軍躊躇不前時,是曹操奮勇殺敵;在袁紹、袁術、呂布、劉表這些人都不管皇帝死活時,是曹操千方百計尋找皇帝,迎奉皇帝。所以,荀彧對曹操說,這說明將軍的心無時無刻不在王室(乃心無不在王室),您的夙願是要匡複天下啊(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這不是吹牛拍馬,而是實事求是,是荀彧對曹操的真誠讚美,也是他對曹操寄予的厚望。  然而曹操卻讓他失望。  這裡面也有一個過程。在荀彧來到曹操身邊的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三十七歲的東郡太守曹操確實是一個熱血沸騰的愛國將領。在荀彧主張迎奉天子的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四十二歲的兗州牧曹操也還是心系王室的一方諸侯。以後是十二年的南征北戰,征袁術,殺呂布,降張綉,滅袁紹,平定北方。這在荀彧看來,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因此鼎力玉成。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五十四歲的司空、冀州牧曹操罷三公,置丞相,自任其職,大權獨攬,荀彧也還認為合情合理,仍為他南征劉表建言獻策。甚至到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正月,五十八歲的丞相曹操,為自己弄了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的待遇,我估計荀彧也仍能接受,因為蕭何畢竟是忠於劉邦的。但是,當曹操暗示或者暗許董昭等人策劃醞釀封公建國一事時,荀彧就不能同意了。政治上極為敏感的荀彧,立即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他很清楚,曹魏一旦建國,天下終將不再姓劉。這就突破了荀彧的底線,因此絕對以為不可,萬萬不能贊成。  天下只能姓劉,不能姓曹,這在今天看來未免可笑,在當時卻是大是大非。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需要有一點「歷史意見」,因此我認為,曹操最終沒有代漢自立,很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曹操無法面對荀彧那雙憂鬱的眼睛。因為即便曹操對「篡漢」一事採取了不置可否的態度,荀彧也是不能同意的,更不要說當真代漢自立了。荀彧的理想,是要曹操恢復和振興大漢王朝。這個理想,現在看來顯然是沒有希望了。荀彧他死不瞑目!  弄清楚了這些,我認為就不必再討論荀彧究竟是猶豫而死,還是被迫自殺了,因為結果都一樣。對於荀彧這樣一個有理想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比理想的破滅更為痛苦。再說,荀彧沒有別的辦法,他總不能去投奔劉備吧?退無可退,又不能跟著曹操進,進退失據的荀彧只有「死路一條」。而且,不管是憂鬱而死,還是被迫自殺,荀彧死前都會很痛苦。我甚至突發奇想,荀彧如果是今人,臨終前也許會對曹操唱一首歌:「千萬里,我追尋著你。可是你,卻並不在意。」是啊,荀彧今生註定要獨行,他的熱情也早已被曹操耗盡。儘管在夢裡,曹操曾經是他的位移,現在,他卻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問:你到底在哪裡?  當然,荀彧並不會問。就是問,曹操也不會答。事實上曹操和荀彧一樣,也是進退兩難。而且,曹操比荀彧更難。荀彧只是一個人,他可以選擇退出。曹操卻代表著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就算他想推,別人也不答應。更何況,他已經走火入魔,鬼迷心竅,已經把自己的靈魂賣給了魔鬼。這個魔鬼,就是不受監督、限制和制約的最高權力。為了攫取、掌握和永遠保有這個權力,他只能在這條血染的道路上走下去。因此,荀彧選擇了死,曹操選擇了殺。他將毫不留情地繼續殺人,包括殺他的親朋好友,一直殺到血流成河。  那麼,曹操他還要殺誰,又是怎麼傻的呢?  請看下集:借刀殺人。
忘憂書屋 > > 易中天品三國 > 第三部 三國鼎立 第二十七集 進退失據
回目錄:易中天品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