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2)
二
朱元璋怎麼會忘了廖永忠呢!在大封功臣時,他斟酌再三,本來是把他放在公爵簿子里的,憑良心說,他值,沒有他這麼順利地剷除龍鳳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說不定會有什麼周折,要拖上幾年。但朱元璋不能不顧及輿情,連後宮都有關於小明王死因不明的議論,更可以想見朝野內外了,只是朱元璋聽不到就是了。
他想,如果把廖永忠封得太顯赫,不是助長了不利於他的輿論了嗎?他只能讓廖永忠委屈一下了。而且他也要藉此觀察一下廖永忠的反應,他是永遠忠呢,還是一時的忠,如果他恃功而發泄不滿,這人就是個危險因素了。
果然,廖永忠竟稱病抗旨不上前線,這令朱元璋非常惱怒,萬一他因不滿封賞鬧起來,把小明王的底兜出來,可就壞大事了,這種胸無點墨的人什麼事干不出來?
朱元璋這幾天一直為此事而焦灼著。
他背後的屏風上又貼了很多紙條。其中一個寫著「廖永忠」三個字,朱元璋把這個紙條貼上後,又扯了下來,猶豫片刻,又重新貼上。這動作叫侍立一旁的胡惟庸看在了眼中。
李善長、劉基陸續上殿來了。
朱元璋扯下一張紙條說:「伯溫先生,過去朕一向以為,給你任何官職,都是屈辱了先生,而今立國之後,你如還是個太史令,就不方便駕馭百官了。」
劉基說駕馭百官上有陛下,下有李丞相、徐丞相,又有六部,他就還當太史令吧。說著遞上一沓文件,這是他已編好的《戊申大統歷》。他說此後的事,他就召集文人編寫元史了。
「這不能由著先生了。」朱元璋說:「朕想了好幾個晚上,朝野上下,像先生這樣直言敢陳的人太少了,朕所渴求的不是阿諛奉承者,而是諍臣。想來想去,決定拜先生為御史中丞,太史令你還兼著,如何?」
劉基說:「我與陛下幾年的君子協定就這樣一朝破壞了?況且,御史中丞是專門開罪於人的角色,陛下是惟恐我舒服啊!」
朱元璋說:「如果連你都怕得罪人,不敢當這個御史中丞,朕看滿朝文武當中更沒有人敢挺身而出了,百室你看呢?」
李善長忙說,很是。他也勸伯溫先生屈就,整頓吏治振興朝綱,歷朝歷代都是大事。
這時楊憲上殿來奏報,朱元璋下詔召來的蘇州府富戶豪紳到了,在奉天門外等候陛見。
朱元璋問來了多少戶?
楊憲答,每年納糧一百石至四百石的共四百九十戶,來三百一十戶;五百石至千石的五十六戶,來十八戶;千石至兩千石的六戶,來四戶;二千石至四千石的兩戶,來了一戶。
朱元璋問他的親戚錢萬三來了沒有?
楊憲答:「來了。」
朱元璋又問沒地種的農民來了嗎?
楊憲答,按陛下的意思請來十戶。
朱元璋說:「都請上殿來吧。」
三聲凈鞭響過,值殿官在堂上唱喏:「蘇州民眾上殿嘍!」
幾百人熙熙攘攘地從奉天門外魚貫而入,由汪廣洋、陳寧等人引領著。前面一伙人多,看裝束,一望可知是豪紳,最惹人注目的是錢萬三也在其中。跟在後面的一小撮,衣衫破舊,清一色是農夫,瑟索著肩。
在司官的引領下,富戶在前,貧民在後,依次上殿,在丹墀下跪拜,山呼萬歲畢,起立。富戶站左,貧民在右,服飾、儀態成鮮明對照,這令朱元璋很不舒服。
朱元璋向下望望,問:「蘇州每年繳糧四千石的是哪一位呀?」
走出來的是錢萬三。
朱元璋樂了:「原來是你。日子過得怎麼樣啊?」錢萬三答:「托皇上的福,國泰民安,百姓豐衣足食。」
「豐衣足食?」朱元璋說,「你向右看,這十位農夫,是和你在同一塊土地上過日子的人,你看他們的樣子,像豐衣足食嗎?」
錢萬三說:「陛下,我說的是多數人家。」
朱元璋說:「那更不對了,在丹墀下,他們是少數,可在蘇州,窮人是多數。」朱元璋拿起個單子,說:「蘇州戶口六萬三千戶,能繳一百石糧以上稱得上富戶的才五百多戶,你這賬是怎麼算的呢?」
錢萬三啞口無言。但心底不得不佩服,皇帝對下情了解得這麼透。
朱元璋問站在前面的一個農夫:「你往前站,你今年多大年紀了?」
那臉如核桃皮的老農夫說:「回稟陛下,六十有六。」
朱元璋說:「好啊,六六大順,你今年過大壽了嗎?」
老農民道:「不瞞皇上說,一年有半年吃糠咽菜,哪有閑錢過大壽啊。活著有口氣就知足了。」
朱元璋問:「河捐啊、路捐啊,還有壯丁捐,你們替富戶出嗎?按規矩,你們出人出工,富戶出錢是吧?」
老農民據實奏報,事實上窮人是出人又出錢。名目是出工出力不再出錢,可官府能向富戶去要錢嗎?
朱元璋說:「朕就知道是這麼回事。錢萬三,你交的四千石糧,有多少轉嫁到農民佃戶頭上啊?」
錢萬三一來跟朱元璋打過交道,熟了,又仗著皇上為他立過牌坊,所以也不藏著掖著,他說:「若講良心話,都得攤到佃戶頭上。」
朱元璋說:「你說了實話。你不說實話朕也知道怎麼回事。」他轉向眾人,說他希望天下富人越多越好,不怕你們富,民富才能國強。但富了不可黑心,黑心,不讓佃戶活下去,他們就逃亡、造反,你一顆租子也收不上來。新建立的大明國,就是要富戶能心安理得,窮苦人能吃上飯,穿上衣服,他希望大家記住這四條:不要欺凌佃戶;不要趁荒年低價兼并人家養家口的田地;不要仗勢欺負弱者;不要勾結官府肥己。他宣布,想在蘇州試一種新的減租辦法,富戶可能有些損失,從長遠看是得利的,他問富戶們願意不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