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憂書屋 分類
返回 忘憂書屋目錄
忘憂書屋 > > 應物兄 > 69.仁德路

69.仁德路

所屬書籍: 應物兄
仁德路的命名,與一首詩有關,雖然詩中並沒有出現「仁德路」三字: 句子治水整三年,一心為民解憂難。三過家門而不入,廢寢忘食瀝肝膽。滔滔洪水化甘露,萬畝田疇皆承歡。河道疏通水患滅,大禹轉世在民間。 這是汪居常出示的第一份材料,它是由季宗慈的圖書公司的總編段人先生提供的。段先生是《國學辭典》的主要撰稿人,是個殘疾人,據說他的腿是在三十年前被軋斷的。應物兄懷疑,段人這個名字並不是他的真名。不管從哪方面看,段人都是個奇才:琴棋書畫無所不能,手錶、電唱機、手機,也是手到病除。閑來無事,段人在辦公桌面上挖了個槽,裝進去一堆零碎玩意,竟是一台收錄機。他們第一次見面,就是在春熙街旁邊那個養生餐廳。季宗慈為了配合《國學辭典》的宣傳,搞了一個國學知識競賽,獲得一等獎,拿到五萬塊錢獎金的,是季宗慈的一個朋友,那天的飯局就是獲獎者宴請朋友的。他們正喝著玉米須泡的茶,談論著玉米須泡茶對治療高血壓的作用,段人來了。段人坐著電動輪騎,由一個風韻猶存的中年婦女在後面推著,膝蓋上搭著藏青色的毯子。段人把新修訂的《國學辭典》送給了他。封面上印的是漢代畫像石,它本身也如畫像石一般又厚又重,他必須雙手接住。 那個中年婦女提醒段人:「給應先生簽上名字啊。」 他就把書又還給了段人。段人沒簽。段人用大拇指扣著書,嘩啦啦地讓書頁自己翻著,說:「所有跟國學有關的知識都收錄進去了,最關鍵的一個詞卻沒有收進去,那個詞就是『國學』。」 好像帶著深深的遺憾,又好像在做自我批評。 菜單遞到了段人手上,段人說:「我只點一條黃河鯉魚。三人行,必有我師。三魚游,必有我食。」隨後段人繼續說道,「有一個詞條,叫房中術,我足足寫了幾頁。應物兄,我有一事不明:『房中術』若算國學,那麼印度的『房中術』該算什麼學呢?」 「段先生,你問我——」 「還有個詞條叫『月宮』,我也順手寫了三千字,只為說明一個問題:中國的月亮就是比外國的圓。」 哦,原來不是表達遺憾,也不是自我批評,而是刻骨的自嘲與反諷。 現在,聽汪居常提到段人,我們的應物兄想起來,段人確曾參加過《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的編撰。全國的古城市、古縣名,段人不僅能說出它們的歷史沿革,而且能報出它們的主要風物。對於眼下以企業和樓盤名稱冠名道路、街道和社區的做法,老段自然是深惡痛絕,認為這割斷了歷史。但是,段人緊接著又會說道:「他們要不這麼胡鬧,老段怎麼能賺到這筆錢呢?」 汪居常說,根據段人先生提供的資料,仁德路最早只是一條小巷,在元朝時被擴寬了,有了第一個名字:二馬衚衕,是說它可以並排走過兩匹高頭大馬。一直到明代嘉靖年間,它還叫二馬衚衕。嘉靖三年,黃河泛濫,死人無數,黃河倒灌濟河,濟州城內也是房倒屋塌。朝廷當時派來治水的人,名叫句號,後人尊稱其為句子。句子當時就住在二馬衚衕。句子在濟州待了三年,夜以繼日清淤疏導、修堤築壩,終於治住了水患。前面那首詩,其實就是當年流傳於濟州的民謠。老百姓將句子比作治水的大禹。 和很多有功之臣一樣,句子後來也遭人陷害。當然,這方面句子本人也失之於察。他曾收購了不少胡椒,為的是給下河查看水情者發汗禦寒。人們送給他的胡椒,有的裝在金罐子里,有的裝在銀罐子里。胡椒不值錢,但罐子值錢啊。他被告發之後,百口難辯。就有人故意問他,是否後悔?句子說:「求仁得仁,有何怨乎?」句子後來被發配到了寧夏,並死在那裡。在以後的幾十年里,黃河再無泛濫,人們記起了句子的好,給他豎碑立傳,並將他當年住過的二馬衚衕改名為得仁巷。但是老百姓叫著叫著,就叫成了仁德巷,這個名字當然更好,說的是句子是個仁德之人。它當然就是後來的仁德路。 現在的問題是,仁德路到底在哪裡? 汪居常說:「從上次開會到現在,我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因為仁德路遍尋不著,我和在座各位一樣,也曾懷疑程先生是不是記錯了?但我又提醒自己,可能性不大。別人可能記錯,程先生怎麼可能記錯呢。一來,他本人記憶力驚人,二來誰會忘了小時候的事?你們看,濟世先生記得多清楚,大院有兩道門,正門開在仁德路,後門開在帽兒衚衕。 仁德路上有個軍馬場,軍馬場里堆著草料,也堆著喂馬的豆餅。軍馬場裡面有一片煙田,種出來的煙葉,好聞極了。他也記得,窮孩子們經常去偷豆餅。軍馬場離他家有多遠呢?坐在他們家的院子里,不僅可以聽見馬叫,連馬兒打噴嚏的聲音都能聽到。這些細節,沒有親身經歷過,怎麼可能記得這麼清楚?」 看來課題組已經把程先生關於仁德路的談話,全都查到了。 葛道宏插話道:「這部分材料我也看了。不知道你們注意到沒有,程先生任何時候都不忘替中國人說話。比如說到馬兒打噴嚏,他說,西方人總是嘲笑我們,擤鼻涕的時候只捏一個鼻孔,猛一使勁,把鼻涕從另一個鼻孔噴出來,噴得到處都是。程先生說,他們倒好,雙管齊下,跟大牲口打噴嚏似的。這話講得多好。所以我說,開會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溫故而知新。汪主任,你接著講。」 居常兄說:「程先生說,騎馬從軍馬場到濟河岸邊,只需要一袋煙的工夫,從軍馬場到他家,還不到一袋煙的工夫。一袋煙工夫是多大工夫?這是個問題。這裡我得感謝應物兄。應物兄提到,程先生認為,儒家文化中的時間觀念,是與月亮的陰晴圓缺和農事的周而復始有關,看上去比較模糊。雞鳴報曉,日上三竿,掌燈時分,一炷香工夫,一袋煙工夫,一泡尿工夫,這說的都是天地人和諧共處。孟子說,不違農時。要適時而作。『適時』二字提醒我們,中國人的時間觀念,既有主觀性,又有客觀性。這就提醒我們,所謂的一袋煙工夫,可能不止一袋煙工夫。我們還必須考慮到,程先生當時還年幼,是不抽煙的。我已經查出來,程先生到了六十年代,才開始抽煙,抽的是紙煙,不是煙袋。所以他所說的一袋煙工夫,很可能是他後來的感受,而且是抽紙煙的感受。 這裡我們就必須考慮下列幾個因素:紙煙的燃燒時間和一袋煙的燃燒時間,有多大差異;童年的時間觀念和空間概念與成人之後的時間觀念和空間概念,有多大差異。我說這些,只是舉個例子,意在說明我們必須讓現實語境和歷史語境展開對話,在對話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所以,葛校長要求我們沿濟河一線,將尋找範圍擴大、再擴大,是極有前瞻性的。」 董松齡說:「所以,我反覆強調,要拉網排查。」 汪居常看著葛道宏,說:「依我對葛校長指示精神的理解,這個拉網排查,可以分為兩部分:既指實地搜查,也指資料搜索。這不,一查就查出了線索。這裡我得感謝《地方志》郜扶先生。在郜扶先生幫助下,我們在濟州地名委員會資料庫找到了一條重要線索。軍馬場所在的道路,不叫仁德路,而叫育德路。說到這裡,我們得感謝唐風先生。唐先生上次提醒我們,『育德』二字,出自《易經》:『君子以果行育德。』[1] 唐先生說,育德育德,所育何德?不就是仁德嗎?這個解釋太重要了。 也就是說,程先生所說的仁德路,很可能就是育德路。唐先生,您要補充一下嗎?」 唐風隨口吟道:「得其所當行,決而不疑,謂之果行。信其所自有,養而不喪,謂之育德。」 [2] 出於對知識的敬仰,他對唐風立即刮目相看。對不起,唐風,我以前總覺得你是裝神弄鬼。當然,與此同時,一個念頭生起:莫非程先生真的記錯了?把育德路記成了仁德路? 汪居常說:「但是,《地方志》上的說法,還只是個孤證。眾所周知,歷史學研究有一個重要原則:孤證不立。在邏輯學角度看,如果只有孤證,那麼這個結論是不可接受的,它在邏輯學上被稱為弱命題。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鄭重感謝葛校長了。葛校長曾主編了一套書,是歷史學家們的回憶錄。因為是葛校長寫的序,所以我把這套書買了下來,其中有山東大學教授徐鳳良的一部回憶錄。徐鳳良本人已經作古,書是由他口授,由學生執筆,但又經過他的審校的。他在書里提到,小時候曾在育德路上拾過馬糞。為什麼要跑到育德路上拾糞呢?因為育德路上的馬糞最臭,肥效最足。為什麼那裡的馬糞最臭呢?因為路過那裡的馬都是軍馬,除了吃青草、乾草、麥秸等粗飼料,還吃豆餅、穀子和玉米。他說,育德路上的馬糞,歷來是人們爭搶的對象。運氣好,你還能從馬糞中揀出沒有消化完的豆餅、穀子和玉米。徐鳳良教授在書中還寫到一個細節,有一次為了搶到一抔馬糞,幾個小夥伴竟然扭打了起來。這時候從旁邊一個大院里出來一個人,騎著馬,揮鞭將他們趕散了。鞭梢抽到他妹妹的臉上,把他妹妹的耳朵都打聾了。徐鳳良特意提到,這個揮鞭的人,就是程會賢。」 葛道宏說:「鳳良此言,傳出去不良,傳出去就成了風涼。汪主任跟他的家屬聯繫一下,再版的時候,最後一句話要去掉。」 汪居常說:「我回去就打電話。好,這是第二個證據。當第三個證據出來,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了:所謂的仁德路就是育德路。這個證據就是程先生老家程樓村人在『文革』時期以大字報形式張貼在牆上的《三字經》。這份材料也是郜扶先生提供的。郜扶先生與程樓村的一個民辦教師是高中同學,這份《三字經》就出自這個民辦教師之手。」 郜扶先生說:「不是他一個人寫的,是民辦教師的集體創作。」 汪居常說:「大家打開資料袋看一下。現在,資料袋裡裝了兩份《三字經》,一份就是原來貼在牆上的那份,另一份是郜扶先生改寫過的《三字經》。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最早的那份我們看完之後就要銷毀了。」 它的標題非常刺眼,名為《程賊會賢批判書》,是程樓村「批林批孔」運動的「重要成果」。郜扶已在一些句子下面畫了紅杠,並且寫下了較為詳盡的批註。郜扶的毛筆字不錯,學的是舒體: 人之初,性本善。說這話,真操蛋。 階級分,胎衣辨。民族恨,父子傳。 本草程,晉人後。明萬曆,大槐樹。 (本草程氏皆明萬曆年間山 西洪洞縣的移民。民間稱為大槐樹移民。) 拴著手,拉著走。騎著驢,牽著狗。 到本草,兄弟倆。程樓村,老大家。 (落戶程樓村的是程氏兄弟 中的老大。) 代代傳,貧與下。迄作輩,整十仨。 (「貧與下」指貧下中 農。「作」字輩是程樓村程氏的第十三代。「十仨」,本草方言。程會賢的 父親是「作」字輩,名程作庸。) 程作庸,好人緣。會看病,善診斷。 (程作庸是濟州有名的中 醫。) 攢倆錢,置家產。育德街,蓋大院。 (此育德街,當為育德 路。) 戊戌年,娶了親。資本家,老丈人。 (程作庸於1898年成親,夫 人即濟州燈泡廠某股東的女兒。) 從此後,忘了本。恩義絕,本草根。 冬月里,生狗娃。貌雖憨,還屬狼。 (程會賢將軍生於光緒二十 四年冬月三十日,即1899年,屬狗,乳名就叫小狗。) 七歲上,就打架。不讀書,凈挨罵。 及弱冠,當了兵。又怕死,又貪生。 誰的話,都不聽。只聽誰?蔣中正。 走起路,小碎步。見了官,就磕頭。 升了官,樓上樓。坐的是,四軲轆。 無廉恥,枉姓程。名會賢,實奸雄。 氣死了,程作庸。捎個棗,算送終。 (程作庸死後,程會賢將軍 沒有回家奔喪。只寄回了一些喪葬費。本草方言中,「仨核桃倆棗」形容寄回來的喪葬費數量不多。) 真孝順,真日能!睡窯姐,下野種。 (「真孝順,真日能」皆為反 話。「日能」系本草方言,意為「有出息」。「睡窯姐」自然是對程會賢將軍夫人的污衊。「野種」則是對程濟世先生的污衊。) 回濟州,當大官。百姓們,盡遭難。 該死的,程會賢。枉為人,不要臉。 育德街,養犬馬。濟河上,彈琵琶。 小日本,打來了。國難財,可勁花。 樓外樓,松外松。鑲金牙,吃長生。 大白天,點著燈。炕上睡,狐狸精。 …… 這個「三字經」一直寫到程會賢將軍敗走台灣為止。他草草地又看了幾行,越看越覺得荒唐可笑,荒誕不經!他理解了葛道宏的說法,這些資料只能在這裡看,不能帶出去。他看了一眼資料袋上的拉鏈,那把鎖。拉鏈是黃色的,鎖是黑色的。他剛才還覺得很難看。而此刻,他對它們滿懷感激之情。金聖嘆的一句話跳了出來:「作書,聖人之事也;非聖人而作書,其人可誅,其書可燒也。」這麼想著,他已經掏出了打火機,手指一抖,火苗一下子躥了起來,差點燒著他的眉毛。他草草地向後翻著,突然又看到了一段文字。原來,那是郜扶根據上面的「三字經」撰寫的程會賢將軍小傳: 程會賢,1899年1月11日生於濟州本草程樓村。1923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1926年應蔣介石之邀赴廣州,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機要秘書。1929年回南京,任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技正(相當於工程師)。1932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濟州行營辦公廳機要室副主任。1940年任濟州市長。1941年10月1日,日軍進攻濟州,時任市長的程會賢進駐國民黨第三集團軍司令部,商量抵抗事宜。1942年任濟州市軍政長官。1944年4月17日,日軍調集六萬餘人再次入侵濟州,因寡不敵眾,程會賢不得不率部轉移。1945年日軍投降後,程會賢回到濟州,兼任濟州大學校長,為期一年零三個月。1947年首次赴台灣,隨台灣省軍政長官陳儀從日本人手裡接收政權。1947年底回濟。1948年解放軍接管濟州,程會賢率部棄城南下,後棲身於廣西桂林明月寺。1949年去台灣,曾出任台灣「中央文化書院」市政系主任。1962年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考察。1970年後,歷任華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央文化書院」市政研究所副所長、國民黨中央黨務顧問。1992年病逝於台灣,終年93歲。 這段文字後面,就是郜扶修改過的版本: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一方人,水土連。同根生,不相煎。 本草程,晉人後。明萬曆,大槐樹。 拴著手,拉著走。騎著驢,牽著狗。 到本草,兄弟倆。程樓村,長兄家。 代代傳,皆友善。迄作輩,整十三。 程作庸,好人緣。會問切,善診斷。 娶嬌妻,戊戌年。人賢惠,美名傳。 育德街,風尚好。鄰裡間,皆禮貌。 你讓梨,我讓桃。父子親,妯娌孝。 冬月里,會賢生。垂肩耳,印堂明。 過三歲,禮儀行。讀四書,讀五經。 夫子話,記心中。人道是,小孔融。 二一年,赴金陵。苦攻讀,憂國命。 不圖官,不圖財。圖的啥?學藝精。 走到哪,學到哪。師何在?三人行。 交朋友,義氣重。同習武,身板硬。 苦口葯,利於病。逆耳言,方為忠。 二九年,學業就。展宏圖,赴廣州。 革命軍,馬前卒。受重用,司令部。 與兵士,同甘苦。不坐轎,不住樓。 走起路,一陣風。講起話,聲如鍾。 故鄉人,腰桿硬。教子孫,學賢兄。 忽一日,先父崩。聞噩耗,淚水涌。 忠與孝,難兩全。家國事,國為先。 忽一日,派人來。道是誰?侍從也。 送米面,送大洋。謝族人,謝鄉黨。 轉眼間,風雲變。歸鄉路,且漫漫。 重抖擻,領將命。赴國難,至金陵。 一路上,風雨濃。聽民意,恤軍情。 打起仗,真英雄。天地人,皆動情。 應物兄不由得叫道:「好文章!情真意切,珠玉滿盤。怎麼不往下寫了?」 郜扶拱手說道:「草草寫了幾行,不成敬意。還有待應物兄先生斧正。」 他說:「隻字不改,已是好文。」 郜扶說:「不敢。隻字不可更改者,經文也。還請應先生教我。」 見眾人都將目光投來,應物兄也就不再推辭,說:「最後一詞,不妨稍作調整,可將『動情』改為『動容』。」 郜扶說:「『動情』與『軍情』確有重複。尊敬的應先生,這麼理解對嗎?」 雖然聽出郜扶略有嘲諷之意,但箭在弦上,不能不發,他就說:「郜先生從諫如流,海納百川,可敬可佩。還有一層意思,請郜先生斟酌。『動情』常指愛慕,多用來形容男女之情。『動容』就莊重多了,也高雅多了。」接下來的話,他就不便直接對郜扶講了,只能對費鳴說,「鳴兒,『動容』出自哪裡,我一時想不起來了。」費鳴顯然知道他的用意,很誠懇地說:「請應老師教我。」他就撓著頭,做出恍然大悟的樣子,「出自《孟子·盡心下》。『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 [3] 意思 是說,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舉止、儀容都符合禮的要求。」 葛道宏說:「真是三句話不離本行啊。好!」 汪居常接下來說:「資料弄齊了,接下來就是綱舉目張了。這個軍馬場呢,作為一個地名,是在1950年消失的。原來裡面就有一片煙田,現在它整個變成了煙田。同時消失的還有育德路。我們初步認定,育德路是和軍馬場一起,被翻挖成了煙田。這片煙田沿用了育德路名字中的『育』字,叫育紅煙田。育紅煙田面積不大,名氣很大。馬尿澆出來的,地壯,煙葉也就長得好,人稱馬尿煙葉。好啊,咖啡有貓屎咖啡, 煙葉有馬尿煙葉。這裡我們還得感謝劉向東教授。育紅煙葉的資料,就是劉向東教授提供的。濟州捲煙廠最早生產的特製煙捲,使用的就是育紅煙田的煙葉。 [4] 不過,育紅煙田在1959年就消失了,原來的煙田上面建起了幾座鍊鋼爐。當時的報紙有點誇張,用的是『萬座鋼爐』的說法。哪有那麼多?沒有。但它由此擁有了一個新的名字:鋼花村。為了方便運輸,通往鋼花村的幾個衚衕也被打通了,打通了的衚衕擁有了統一的名字,躍進路。也就是說,濟世先生提到的帽兒衚衕,應該就是在這個時候消失的。」 鋼花村?這個名字很熟啊! 喬木先生經常拿麥蕎先生開玩笑,說麥蕎先生也是個大詩人呢。麥蕎先生最有名的詩歌名叫《爐火寫春秋,鋼花舞風流》,曾收入著名的歌謠集《紅旗飄揚》。果然,現在的資料中就有麥蕎先生這首詩: 嗚隆隆,嗚隆隆,一陣震耳鼓風聲。遠聽就像機器響,近看是人來帶動。牛歡馬叫人歡笑,鋼花村裡鋼花紅。世界和平有保障,英美氣得心口疼。 [5] 應物兄在心裡順便將「心口疼」改成了「心口痛」,使它更合韻轍。隨即又覺得還是別改了,因為這首詩的韻本來就是亂的。 汪居常說:「大躍進運動偃旗息鼓之後,鋼花村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個牲畜良種站,也就是俗話所說的配種站。濟州土話中,牲口配種就叫『趕苗子』,所以老百姓又稱它為苗子鋪。郜扶先生編輯的《濟州地方 志》,採用的就是苗子鋪的說法。『文革』期間,躍進路改成了反修路,但苗子鋪還叫苗子鋪。苗子鋪的消失是在1979年10月,此前苗子鋪里最後一匹種馬,最後一頭種牛,被人趕到肉鋪宰殺了。然後呢,在苗子鋪的原址上建起了婦幼保健醫院,門口的那條路也改稱為健康路,同時更名的還有反修路,它改稱富民路。各位專家同仁,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地名的每一次更改,都伴隨著拆遷和重建,這使得我們的尋找變得異常艱難。」 說著,又哽咽了。 趁他哽咽的時候,城建局局長張波要說話了。人家先咳嗽了一下。好像還不能算咳嗽,只是清清嗓子而已。但效果相當明顯: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張局。葛道宏說:「張局,指導一下?」張局抬著眼皮,說:「說我?」好像自己並不想說話。董松齡說:「張局做點指示嘛。」汪居常迅速停止了哽咽。出乎意料,張局竟然開篇吟誦了兩句詩,是顧城的詩,當然經過了改裝:「黑暗給了我們黑色的眼睛,我們要通過地圖,找到光明。」 張局從自己的黑色公文包里取出一個牛皮紙大信封,又從牛皮紙大信封里取出三張地圖:兩張是影印的,一張是新的。地圖攤到了桌上,因為有點翹,葛道宏把鈴鐺拿過來,當成鎮紙壓到上面。郜扶先介紹說,一張地圖是1953年的地圖,是建國之後濟州的第一張地圖;一張是1997年印製的地圖,因為香港回歸了,全國各地都印製新的地圖。 張局說:「說是尋找光明,可是一看地圖,眼就花了。你們可以看一下,別說仁德路難找了,就是省委大院,你一時也找不到。所有的方 位都變了,所有的路名都改過了。而且,周圍的地形都不一樣。1953年,省委大院位於市區西北部,現在剛好調了個角,跑到了東南部。地圖上的河道都不見了,現在只剩下了一條濟河。省委大院原來是依山而建,所謂易守難攻,最早是程會賢的官邸。現在,那座山早就無影無蹤了。那座山當初雖然處於市區西北,名字卻叫南山。南山所在地,現在雖然處於東南部,卻有一個名字叫北海,這是因為省委大院的北邊有個湖。它其實是人工湖。因為這個湖,這一片就成了北海區。」 張局感慨道:「什麼叫天翻地覆慨而慷?這就是了。」 郜扶也感慨道:「滄海桑田。」 張局說:「順便透露一個數字。據不完全統計,明清以來,濟州城內消失的街道、地名,就有六千七百多個。其中三千多個是最近三十年消失的。」 郜扶說:「張局說得對。昨天統計出來的最新數字,明清以來,消失了七千一百多個地名、街道、小巷,其實不能說消失,因為很多只是改了地名。」 汪居常說:「好在有些地方沒有改動。蒼天有眼,最重要的東西,坐標系的東西,總是能躲過歷史的暴風驟雨,比如濟河,比如皂莢廟。程先生也是多次提到皂莢廟的。」 是啊,程先生說過,皂莢廟那幾乎是程家的家廟。 等一等,怎麼提到了皂莢廟?難道程家大院,就在皂莢廟?這是不可能的。程先生曾說過,從他們家到皂莢廟,中午要吃一頓飯的。 他正這樣想著,汪居常已經開講了。 汪居常說:「我們都知道,皂莢廟就是智能寺。通過濟州師院的宗仁府教授,查到了智能寺與濟州基督教會的交往材料。宗仁府的一個學生,就是研究濟州佛耶交往史的。根據他提供的資料,我們可以得知,皂莢廟離程家大院並不遠,用程先生的話說,就是一袋煙的工夫。皂莢廟自古與慈恩寺面和心不和。佛門也要爭寵的,爭誰的寵?官家的寵。後來就不爭了,因為皂莢廟成了程家的家廟。關於這方面的情況,本來要請宗仁府教授來講的,但他外出講學了。這方面的資料,我隨後會發給大家。現在要說的是,根據皂莢廟的位置,現在我們基本可以斷定,皂莢廟附近的大雜院里,必有一個院子,就是昔日的程家大院。我的幾個弟子、劉向東教授的幾個弟子,已在那裡進行了拉網式調查。我的意見是,明天上午,我們這些人在這裡集中,然後一起驅車到皂莢廟,在那裡來個現場辦公。我們也到那些衚衕里走一走,看一看。禮失求諸野[6] ,學問也可以求諸野嘛。那裡有個茶樓,茶餃做得相當不錯,我請大 家在那裡吃茶餃。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我們在那裡還可以吃到正宗的套五寶。如果你們覺得可以,我現在就派人去說,將套五寶提前準備了。」 他還是忍不住問道:「居常啊,你是說,仁德路與皂莢廟相鄰?」 汪居常說:「所以需要實地考察嘛。」 他又問:「是鐵檻衚衕附近的那個皂莢廟,那個智能寺?」 汪居常笑了,把頭朝他這邊伸過來,說:「濟州應該只有這一個皂莢廟吧?」 他還是把程先生抬了出來:「程先生說過,從他們家到皂莢廟,要走很遠的路,途中要吃一頓飯的。」 葛道宏搖了搖鈴鐺,說:「那要看吃飯的是誰,什麼時候吃的飯,吃的是什麼飯。如果是嬰兒,那吃的就不是一頓飯了。吃奶嘛,幾分鐘就要吃一次的。還要看是怎麼走過去的,騎馬?坐轎?坐車?還是步行?總之,要回到具體的歷史語境。我歷來主張,要歷史地看問題。什麼叫歷史地看問題?簡單地說,就是不能盲人摸象,要有一個整體主義觀念;不能刻舟求劍,要有一個發展主義觀念;不能削足適履,要有一個現實主義觀念。『三觀』統一了,事就好辦了。」 聽上去很有道理。 但是,他依然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頭。不過,就在那一刻,他沒有能夠再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細緻的思考。這是因為另一種感覺突然襲擊了他。那感覺,來得太不是時候了。它是如此迅猛,簡直要橫掃一切。它來自個人歷史的幽暗空間,來自潛意識的最深處。他要阻止它,但已經來不及了。哦,應物兄!幾乎與此同時,在我們應物兄的眼前,已經洋洋洒洒地下起了一場大雪。雪的潔白沒能把他個人歷史的幽暗空間照亮,反而使它更加混沌。那個混沌!不明不白。丑,令人難堪, 臟,令人噁心。他媽的,它還有聲音呢。在沙沙沙的雪聲中,喬姍姍的嬌喘呻吟,刺激著他的耳膜。 他閉上了眼睛。 他兩隻手同時啟動,將耳垂疊向耳孔,並且死死地按住。 隨後,他聽見葛道宏說:「明天上午,我要與省教委的人見面。下午吧,下午我和大家一起去鐵檻衚衕。汪主任,你接著講。」 汪主任沒能接著講,因為突然有人在門外喊了起來。是鄔學勤教授。鄔學勤教授的話令人費解,因為他說的是:「手錶沒了,怎麼上課?」接下來,竟然冒出來兩句英語,語速極慢,看過英語動畫片的幼兒園小朋友都應該能聽懂的:「I』m angry!angry!」語速極慢,隨後是中英文的結合了:「Teacher wu 非常angry!」哦,原來上次跳湖的時候,他把手錶掉到湖裡了。怕他再鬧出亂子,後勤處答應幫他撈出來,他竟然當真了。對了,有一點忘記說了,後勤處有專門負責鏡湖的科室,它就在這個近現代歷史研究所的隔壁。 在場的人都對鄔學勤表示反感,議論紛紛。有人說,這個老鄔,百無一用。有人笑著說,直接把這個老鄔送到精神病院算了。城建局局長張波的話最有爆發力:「嗨,對付這樣的人,有時候就需要從顧城先生那裡借把斧子。」 只有應物兄對鄔學勤的出現心存感激。因為耳孔還被他的耳垂堵 著,所以他的自言自語放大了,簡直是震耳欲聾:老鄔百無一用?不,他剛好把我救了出來。他說得沒錯,他的思維確實就此從那個混沌中跳出來了。這不,他的眼睛已經睜開了。他的雙手搭成一個拱橋,支著半邊臉,傾聽著門外的動靜。 他聽見葛道宏說:「送精神病院?不,不,不。」 只見葛道宏側身,從博物架上取下那個鈴鐺,舉起來,看看上面的銅舌,又放回去了。然後又取下那個撥浪鼓。幾十年過去了,聲音竟然還很響,很清亮:撥郎噔,撥郎噔,撥郎噔。有一點,是我們的應物兄不知道的,那上面蒙的其實是程先生說過的蚺皮,而且用的是最好的皮,即接近肛門的皮。 葛道宏說:「這麼好的反面教材,你哪裡找去?」 [1] 《易經·蒙卦》:「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2] 宋·葉適《送戴許蔡仍王汶序》:「得其所當行,決而不疑,故謂之『果行』。人必知其所有,不知,而師告之。師不告吾,則反求於心。心其能告,非其心了。信其所自有,養而不喪,故謂之『育德』。」 [3] 《孟子·盡心下》:「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經德不回,非以干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4] 《濟州捲煙廠廠史》:「育紅煙葉,品質優良,呈淺橘黃色,人稱馬尿煙葉。香氣濃 馥,細柔潤澤,餘味悠長,易與其他原料相配,實乃煙葉中的極品。」 [5] 見《麥蕎文集》(第三卷)。 [6] 見班固《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
忘憂書屋 > > 應物兄 > 69.仁德路
回目錄:應物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