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原因 (4)
一位來自農民家庭的大學生說:父親對我們不好。愛還是愛的,方式不對,比較粗暴。他生活中有挫折,所以總愛悶著臉,他的臉總像陰雲密布要下雨一樣,我們對他就像老鼠見了貓一樣。他是農民,脾氣太暴,經常打我母親。我學習好,挨打不多,兄弟常挨他打。
直到我父親退休之後,我們的關係才突然變得友好起來,在此之前的二十幾年,我對他的看法基本上只有兩個字:我恨!甚至大學畢業後有幾年我們之間沒有說過一句話。現在我想我自己不怎麼恨他了,正如我不能完全為自己的錯誤負責,他也一樣。
一位小小年紀已走上這條路的少年說:爸爸媽媽兩人中我更喜歡媽媽,媽媽比爸爸強,處理問題能力強,可惜我母親很不得志……
一位大學生說:我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教師。父母結婚很晚,所以很晚才有了我。我父親快40歲時才結婚,他交過很多女朋友,我奶奶都看不上,不同意。我奶奶這人很嚴厲,把我父親教得沒有主見,不太懂得生活,說實話,我有點看不起他。我母親比父親強。
一位同性戀者憂心忡忡地說:我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和母親感情特別好。萬一我(是同性戀)這事兒讓母親知道,她肯定受不了,我說什麼也不能讓她知道。
第二節環境與經歷的影響 (2)
年輕時有件事可能對我有影響。那時我十六七歲,已經懂得一點性方面的事,父母是四十五六歲。有一天晚上睡覺,父母為這事吵架讓我聽見了。父親求母親,母親很反感地說:你想讓我死啊。我記得當時特別恨父親,覺得父親欺負母親。現在我當然不會這樣想了。但當時印象挺深。
除了戀母憎父,有的同性戀者因從小喪父而缺乏父愛。一位調查對象提到他的一個同性伴侶在做愛時總愛管他叫父親,原來是因為這個人自幼喪父,是跟著舅舅長大的。另一位同性戀者也碰到過這種情況,他對此所作的解釋是:多數人願找年輕的,可也有些人喜歡找年歲大的,因為他們的父親對他們不好,想找個父親。
在回收的問卷中,對於您與父母感情如何這一問題,選擇更喜歡母親的人數多於選擇更喜歡父親的人數;在父母對您感情如何一問中,回答母親更喜歡我的人數也大大超過父親更喜歡我的人數。
了解到有些同性戀者具有戀母情結,還沒有回答為什麼戀母情結會導致同性戀傾向這一問題。根據我們的觀察與分析,首先,對母親的依戀使這些男孩子在社會教化過程中認同女性,而沒有能夠認同男性。所謂認同女性是指他們會以女性自居。男同性戀者當中有一部分人在言談舉止上會不知不覺地流露出女性姿態和氣質,走路扭扭捏捏,說話細聲細氣,性情柔順膽怯等,這都是認同女性角色的表現。
其次,由於對母親過份崇拜,其他的女性都看不入眼,自覺不自覺地拿她們同自己的母親相比,卻總是覺得相差太遠,因此很難被一般男性所中意的女性吸引。
最後,對母親的依戀還可能使這些男子將周圍的女性都當作母親類的人來看待,而對母親是只能有敬愛不能有情愛的。有不少同性戀者在工作單位可以同年齡較大的女同事相處得很好,親熱而自然,對她們也很尊重,卻不能喜歡年輕漂亮的女性,其原因看來就是他們把那些年紀稍大的女性比照自己的母親對待,而對於年輕女性則不知如何是好。還有些年輕的同性戀者說,他們認為女性很神聖,不好接近,對她們有敬畏之感,想來這也是從對母親的感覺演變而來的。有好幾位年輕的調查對象表示,對於年紀大和特別小的異性還能接觸,就是不能接觸和自己一樣年輕的女性:擠汽車時有歲數大的女的還好點,年輕女人靠我近一點我特別反感。在年歲大的和小的女性面前我都能自如,比如我跟小外甥女、小侄女什麼的在一起都感覺不錯,但一接近年齡相仿的女性就緊張,不願跟她們在一起,覺得心煩,鬧心,有厭惡的感覺。
調查對象較多提到的另一類童年環境是女性化的教育。由此可以推測,從小受到女性化的教育有可能使男孩認同女性性別角色,從而成為認同女性的同性戀者。格蘭姆斯在性後果一書中指出,同性戀的個案史表明,許多男同性戀是由於童年時家長給他們穿女孩衣服、當女孩看待而成為同性戀者的。這也可以算是一家之言。我們的問卷調查發現,不少調查對象小時候曾穿過花衣服,做過針線活,學過編織,做過女孩的遊戲,有過女孩氣的小名等等。這些都可能成為促成其同性戀傾向的環境因素。
一位同性戀者回憶道:我小時候脾氣急躁,我媽讓我學女紅磨性子。我從小愛編織,上學時學過織毛衣,還學過繡花。他日後常常幫同性戀戀人織毛衣。這種女性化的教育使他認同於女性,放棄了男性角色的學習和培養。
另一位說:我父母文化很低,家裡孩子多,父母怕孩子上外邊招是惹非,就把孩子管得像女孩那樣,可以少招惹是非。困難時期,很多男孩和女孩一樣,幫家裡做補活。可是這位同性戀者無法解釋他的幾個哥哥生長在同一環境,卻都不是同性戀者。
我所具有的同性(戀)傾向,可追溯到小學。我從小學到初中主要在女孩堆里玩,對女孩所玩的東西比較感興趣,並以她們為伍。我母親對我特別的疼愛,而且我從小多病,體質較弱。父母對於我與女孩子玩,從來不加以阻擋,而且他們這樣認為:跟女孩子玩比較安全,可以放心。
我家就我一個小孩,有不少表姐,從小就由表姐們帶著玩。我媽媽又喜歡女孩,從小把我當女孩子養活,給我穿女孩的衣服。我表姐們愛花,愛胭脂口紅,我也喜歡,表姐們相互搽胭脂抹粉也給我弄。我家有幾個朋友,是大票友。有一次我看見一位老先生拿了許多『頭面』(唱戲頭上戴的首飾,閃閃發光的那種),我媽告訴我值很多錢,我也特別喜歡,加之我那時像個小女孩,就開始學京戲了。我的家長認為我學旦角很好玩,家裡來客人時就讓我唱戲。先前他們讓我學青衣,學女的,是為了好玩,有意思。後來他們不許我學了,但那時我已經喜歡上學京戲了。現在我喜歡首飾,衣服也很想穿紅紅綠綠的,但我怕人講話,就沒敢買。如果沒人說我,我可就真敢穿!那時我對同性戀之事一點也不了解,最近幾年我發現我喜歡女孩佔三成,喜歡男孩佔七成了,但我可不敢大鳴大放的。我家中的長輩不許我學戲是因為他們看不起『戲子』。但他們也知道唱戲的這些人的『這些事』……後來我才知道男旦們的隱私。內行人說『十旦九不清』,我學了京戲,我才理解男旦的心理,我也特別特別喜歡男孩子,但我不知道誰是我要找的『目標』,『對象』。
一位家在南方X市的同性戀者對自己做了如下描述:我坦率地自白:兒時女紅甚佳,曾為本地名寺綉制彩幡,也多次欲出家為僧。曾長齋數年。平日喜歡看紅樓夢、品花寶鑒、金瓶梅等書籍,也曾唱得京昆數曲,古琴也能彈幾操。雖受父母之命娶親傳宗,但常浸淫於書齋畫室之中,也常常禮佛觀經,自有黛妙之感。喜清好潔,雖然從書本中悉有斷袖之交,龍陽之樂,但未有染指。
我關起門來自己演過戲,我完全是自學的,在聯歡會上唱過。我看嚴鳳英演的仙女,她的一言一動、眼神都印在我腦子裡,有時我就在自己的腦海中演這些戲。我要是個女的,一定會去學戲。我從小就這麼壓抑,我所有的話都爛在肚子里。
一位從小學青衣的同性戀者說:我平素是一個很正常的人,因為我學習京戲,多少有一些女性氣味。我時時刻刻地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還請我周圍的同事們監督我的言談舉止,請他們給我指出女性化的動作。我前些時候見到了一個高中同學,他驚詫地說:你可真是變了一個人呀,你這樣才有點像個男的。我聽了以後心裡特別的高興,因為他就是看不起學京戲的男旦。我們倆高中是同座,他都很少和我講話。我問他:我真的比以前強多了嗎?他說,真的。我說,我以前也是個男的,你怎麼說我現在才是個男的呢?他說:上高中一報到時我就看出你是個學旦角的了,你一步三搖,舉手投足樣樣都像個女的,還有就是你與別人走路總是挎著胳膊走的。我一回想以前上高中時的樣子,的確就是這樣的。
我排行老三,有個妹妹。在沒有上學之前,我照看她。也許我們倆互相影響。她是一個『假小子』,我是一個『假丫頭』。
小時我喜歡和女孩玩,男孩子太壞,太野,會欺負人。因此,和女孩子一起一是有安全感,二是玩得有興趣,內容廣泛。
我今年19歲。小時候喜歡和女孩子混在一起,我的心理特徵像個女人。我跟女孩子在一起覺得輕鬆,跟男孩子在一起覺得不自在,跟帥哥在一起還有邪念。我看到哪個比較帥的男人,會有觸電的感覺,想辦法跟他交朋友。
一位同性戀者是這樣分析同性戀成因的:幼子和獨生子里同性戀者特別多的原因就是因為從小養得嬌,不愛參加男孩的活動,像爬房、上樹、游水、打土仗等等。男子氣就是敢冒險,又瘋又野,從小在家裡一人獨處的男孩很難認同於其他男子。
根據調查對象的自訴,有的男同性戀者是由於先天體質柔弱,很少參加體育鍛煉和男孩子的遊戲,以致希望得到更強壯的人的庇護,滋長了對強壯伴侶的依戀心理。一位同性戀者說:我生下來才兩斤半重,先天體質太弱,小學和中學一直沒有上過體育課,喜歡和女孩一起玩。由於體質柔弱,這些男孩子脫離了早期社會教化中最重要的群體——男性玩伴群,於是便失去了在遊戲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男性角色教育的機會;又由於常和女孩一起玩,做女孩的遊戲,反而會受到女孩遊戲中的女性角色教育的一些影響。
另一位調查對象也說:我小時候體質一直比較弱,總想有健壯的、像老大哥一樣的人,我能依附於他。自己缺乏獨立果斷和勇氣。
一位同性戀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做了如下概括:同性戀者當中,很多人體魄較弱,性格內向,喜歡靜不喜歡動,文弱,就像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裡面寫的那個男孩子。
我們訪談的一位體魄頗為強健的同性戀者如此談到他的第一位同性戀伴侶:我倆中學是同學,那時候他就顯得單薄文弱,我總像個大哥哥那樣保護他,後來在26歲時,我到X市出差又碰上了他,那時他已經是個同性戀者了。
有一位調查對象是舞蹈演員,他的父母在他小時候就表示過特別希望他是個女孩,他自己也有過願作女孩的想法。他在問卷上寫道:我從小就希望自己是個女孩,想過作變性手術。每當我違心地和女孩們在一起時,我感覺好像在和她們搞同性戀。除了性器官不一樣,我們的一舉一動完全一樣。其實,這位調查對象或許更應被劃歸易性癖者之列,而非同性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