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
創作一部展現公訴人職業精神的檢察文學作品,一直是我心中的夢想。這個夢想源自三個方面:首先,我認為公訴人是一個維護公平正義的重要職業群體,但社會認知度還較低,很希望以文學形式向社會大眾宣傳這個職業群體,在全社會樹立公訴人「公道司法,訴者仁心」的職業形象。其次,我從事死刑公訴十幾年,深刻感受到民眾殺人償命觀念的根深蒂固,這種觀念對於廢除死刑是個巨大的阻礙。因而,我希望以文學形式,把寬恕、理解與愛的觀念傳播給民眾,為廢除死刑、減少死刑適用贏得更廣泛的民意。最後,我一直覺得,文學創作是充滿激情的事業,看著自己創作刻畫的人物在文學作品中鮮活地展現出來,一定極具成就感。
但這個想法多年來一直沒有實現,因為沒有構思出好的故事,也就無從下筆。但我也相信,靈感遲早會光顧的,只是各方面的積累還不夠。2015年,靈感真的來了,很快,一個生死控辯的故事框架就展現在我腦海中。之後,我不斷對情節進行構思、調整,並著筆寫作。第一稿創作過程只耗時五個多月,可以說是一氣呵成的。
在寫作過程中,我也經常被自己創作的情節感動、震撼,時常感動得淚眼模糊。感動自己的東西,才能感動別人,我希望把這份感動傳遞給讀者,也相信你們能感動著我的感動。在這種激情創作的過程中,我體驗到了莫大的樂趣,我主宰著人物的命運,決定著他們的愛恨情仇,與劇中人物一起會心地笑,一起傷心地哭,這種過程讓我感覺很享受、很痛快。
需要再次說明的是,本故事純屬虛構,不指向也不影射任何一個現實案件。劇中冤案經法院一審、二審、死刑複核均未能糾正,我想表達的是法官的眼中只有證據,他們根據證據認定的法律真實可能會偏離甚至背離客觀真實,但這是符合司法規律的。僅從這點上說,冤錯案在理論上是不可能完全杜絕的。同時,目前我國司法改革仍任重道遠,法院審判案件仍然難以完全避免受到各種因素干擾甚至左右,這也是不可否認的現實。當然,還有劇情的需要。總之,絕沒有對法院審案能力存在懷疑的不敬之意,懇請法院同人給予諒解。
最後,我要衷心感謝責任編輯劉晶老師的精心策劃、編輯及對我開展死刑研究寫作的鼓勵幫助,劉老師對死刑選題的熱忱與執著令我感動,這種對死刑與生命的關切、追問體現了一名出版人的公義良心。我還要衷心感謝劉熾檢察長及市院黨組多年來對我創作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謝劉檢百忙之中為本書撥冗作序,並對拙著作出極高的評價,對我個人提出了極大的鞭策和鼓勵。我還要感謝我妻子,她雖然是學西方文學的,但對法律也很感興趣,她是這個故事的第一個聽眾,並在關鍵情節上提出了很好的創意,軍功章啊,也有她的一半。
對於文學創作,我自知是個門外漢,但仍然要向檢察文學獻出一顆赤誠的心。我期盼這部作品能被更多的人讀到,更熱切期望這部作品被廣泛傳播,讓向淵、顏慕曦、孫鶴林這些追逐公平正義的檢察官身影映射到民眾的心中,讓寬恕、理解與愛的精神融入民眾的血液中。能達成此願,即是夢想實現。
鑒於學識有限,書中難免有紕漏舛誤,觀點也可能有失偏頗,在此懇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熊紅文
二〇一六年七月於南昌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