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憂書屋 分類
返回 忘憂書屋目錄
忘憂書屋 > >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四章

所屬書籍: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原文] 大道汜兮①,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②,功成而不有③。衣養④萬物而不為主⑤,常無欲⑥,可名於小⑦;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文] 大道廣泛流行,左右上下無所不到。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完成了功業,辦妥了事業,而不佔有名譽。它養育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可以稱它為「小」,萬物歸附而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大」。正因為他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完成它的偉大。   [注釋] 1、汜:同泛,廣泛或泛濫。 2、辭:言詞,稱說。不辭,意為不說三道四,不推辭、不辭讓。 3、不有:不自以為有功。 4、衣養:一本作「衣被」,意為覆蓋。 5、不為主:不自以為主宰。 6、常無欲:一本無此二字,認為此乃衍文。 7、小:渺小。 8、大:偉大。   [引語] 這一章說明「道」的作用,這是老子在《道德經》書中再次談到「道」的問題。他認為,「道」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使萬物各得所需,而「道」又不主宰萬物,完全順任自然。這些觀點,老子在前面某些章節中已經做過論述。這一章是繼續闡發三十二章的道理,講「道」可以名為「小」,也可名為「大」,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聖人」、「侯王」,實際是在期望統治者們應該像「道」那樣起「朴」的作用。此章內容從另一角度看,又是在談作為「聖」、「侯王」所應該具備的素質。   [評析] 在學術界,關於老子的「道」的屬性,有幾種不同觀點,最典型的主要是唯物論和唯心論截然對立的觀點。持「唯心論」觀點的學者認為「老子的『道』是一個超時空的無差別的絕對靜止的精神本體」。對此,張松如認為,「我們不這樣看。『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怎麼能是『絕對靜止的精神本體』呢?而且,就它覆育萬物,而不自以為是主宰這方面看,『則恆無欲也,可名小於』;就萬物歸附它,而不知道誰是主宰這方面看:『則恆無名也,可名於大』。無欲、無名、可小、可大,這個『道』又怎麼能是『超時空的無差別』呢?」許多學者認為,「道」作為抽象概念,它既不表現物質現實事物的本身,也不能離開形式推論或理論假設的思想,它只是由思維形式表述的一些東西,並不直接適用於對待客觀現實的事物和現象(張松如《老子校讀》第206頁)。我們同意張松如的觀點,「道」是一個物質性的概念,它雖然是耳、目、觸、嗅諸感覺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存在於自然界,而不是僅憑人們的主觀臆想存在的精神性概念。這一點是我們準確理解《道德經》中有關「道」的問題的關鍵所在。此外,老子在本章里發揮的「不辭」、「不有」、「不為主」的精神,可以消解佔有慾、支配欲,從「衣養萬物」中,使人們感受到愛與溫暖的氛圍。
忘憂書屋 > >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 第三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