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斷舍離是一種不收拾的收拾法,一旦了解了它的機制,你就能在瞬間燃起鬥志,下定決心大幹一場。因此,我非常有必要先說明斷舍離的含義。
平日里,我們想把房間整理乾淨,一般會從哪裡下手呢?想到要整理房間,我們腦子裡浮現的往往會是整理、整頓、掃除(掃、擦、刷)這些詞。需要注意一點,我們在這裡要說的收拾,和「整理、整頓」有一種微妙的差異。遺憾的是,很多人並不能體會到兩者之間的這種微妙差異。
在斷舍離里,收拾是最重要的,所以在這裡,我必須首先明確給出收拾的定義。
收拾,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篩選必要物品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兩個維度,一個是我與物品的關係這條關係軸,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換句話說,收拾就是要們心自問某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不是確實有關係,進而對物品進行取捨、選擇的過程。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大吃一驚?對照這個定義,回想平時的生活,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是在漫不經心地收拾,從來沒考慮過「當下的我」與物品真正的關係吧?如此一來,倘若關係軸或時間軸是錯位的,那麼即便是收拾了,也沒辦法區分出生活必需品和沒用的破爛兒。別人送給自己的東西,雖然用不著,但也丟不掉;某樣東西,總覺著遲早有一天能派上用場,但那一天直到今天還是沒到來;明明知道這個東西毫無用處,但就是一直放在那不想扔,諸如此類的東西,就是關係軸或時間軸錯位的產物,即在考慮如何處理這些東西時,我們把軸線錯位在了物品與他人、不確定的未來和已經成為過去的過去上。
總體來說,在施行斷舍離的過程中,我們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於關係軸和時間軸的收拾工作。從行動上講,就是扔掉——舍。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東西放進垃圾袋再扔進儲藏室的話,那不叫收拾,那不過是把東西改變一下形態換個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動。而斷舍離要做的,是把用不著的東西扔出家門,徹底切斷它們與自己的關係。如此徹底地「舍」了以後,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結果就是——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你自己的空間里。
時間是由不斷持續發展著的若干個當下組成的,所以這些「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也是在時時更新著。所謂時時更新,就是說我們要不斷進行更換。如此一來,只要認真地收拾下去,你就會自然而然地在把東西搬回家之前認真思考一番,考慮東西現在對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用,然後做出正確的選擇。在思考的過程中,你逐漸會認清,原來在你的生活里竟然充斥著那麼多沒用的東西,與此同時,你就會只關注那些生活的必需品,懂得拒絕那些非必需品了。
一旦形成了這種三思而後行的習慣,你就真正實現了「斷」的狀態。而斷舍離的含義就是,在「斷」與「舍」的交替里,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達到輕鬆自在(離)的狀態。
是不是只要進行斷舍離,隨時更替循環身邊的必需品,不亂買、亂堆東西,就沒必要再收拾房間了呢?畢竟一提起收拾兩個字,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種不情願、不得已的勞動,要是可以的話,能不做就不做。但事實是,一旦形成了斷舍離的觀念,就不會把「收拾」和「麻煩」、「討厭」這樣的詞聯繫起來了。因為當你身邊沒有任何多餘的物品時,自然會有一種神清氣爽的舒適感,你要做的就是維持這種感覺不變,而你也很願意這麼做。只要體驗過這種舒服的感覺,收拾也就沒那麼不情願了。有過這種體驗的人都會說,自從斷舍離以後,以前那種一提到收拾就覺得討厭的心情全沒了,跟以前比,現在的自己真是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或者我們也可以這麼說,斷舍離是一種不需要收拾的收拾法。不得不去收拾東西,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因為那些東西是我們的敵人,是給我們帶來煩惱的根源。但如果沒有那些東西存在,身邊留下的都是自己此時此刻正需要、正適合自己的東西,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在這種情況下,身邊的東西就全是我們的戰友,讓我們能有一個愉悅舒暢的好心情。如果只是為了維持這種好心情,那自然就稱不上是收拾了。
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