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哲人:得到別人的認可的確很讓人高興。但是,要說是否真的需要被人認可,那絕對不是。人原本為什麼要尋求認可呢?說得再直接一些,人為什麼想要得到別人的表揚呢?
青年:答案很簡單。只有得到了別人的認可,我們才能體會到「自己有價值」。通過別人的認可,我們能夠消除自卑感,可以增加自信心。對,這就是「價值」的問題。先生您上次不也說過嗎?自卑感就是價值判斷的問題。我正是因為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所以才一直活在自卑之中!
哲人:那麼,我們用一個身邊的例子來考慮一下。比如,假設你在工作單位撿了垃圾。但是,周圍的人根本沒人注意到這一點;或者即使注意到了,也沒有人說一句感謝或表揚的話。那麼,你以後還會繼續檢垃圾嗎?
青年:這真是一個困難的問題啊。如果沒有得到任何人的感謝,那也許以後就不會再繼續去做了吧。
哲人:為什麼呢?
青年:撿垃圾是「為了大家」。為了大家流汗受累,卻連一句感謝的話都得不到。如果這樣的話也許就不想再做下去了吧。
哲人:認可欲求的危險就在這裡。人究竟為什麼要尋求別人的認可呢?其實,很多情況下都是因為受賞罰教育的影響。
青年:賞罰教育?
哲人:如果做了恰當的事情就能夠得到表揚,而如果做了不恰當的事情就會受到懲罰。阿德勒嚴厲批判這種賞罰式的教育。在賞罰式教育之下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誤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沒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沒人懲罰,我也做壞事」。是先有了希望獲得表揚這個目的,所以才去撿垃圾。並且,如果不能夠得到任何人的表揚,那就會很憤慨或者是下決心再也不做這樣的事情。很明顯,這是一種不正常的想法。
青年:不對!請您不要把話題縮小!我不是在討論教育。希望得到喜歡的人的認可、希望被身邊的人接納,這都是非常自然的欲求!
哲人:你犯了一個大大的錯誤。其實,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
青年:您說什麼?
哲人:你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也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
青年:不不,這是非常自私的論調!您是說要只為自己著想、自以為是地活著嗎?
哲人:在猶太教教義中有這麼一句話:「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說為誰活著,那當然是為你自己。假如你不為自己而活的話,那誰會為你而活呢?我們最終還是為自己活著。沒理由不可以這樣想。
青年:先生您還是中了虛無主義之毒!您是說人們都可以為自己活著?這是多麼卑劣的想法啊!
哲人:這並不是虛無主義,而且正相反。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青年:什麼意思?
哲人:過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捨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而且,請你記住,假如說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也不可以發怒。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青年:不對!這簡直是一種徹底顛覆我們的社會的論調!我們都有認可欲求。但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首先自己得先認可別人。正因為我們認可了他人、認可了不同的價值觀,我們才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通過這種相互認可,我們才建立起了「社會」!先生您的主張誘導人孤立甚至對立,是一種令人唾棄的危險思想!是足以挑起不信任感和猜忌心的惡魔式的教唆!
哲人:哈哈哈,你用的詞可真有意思。沒必要那麼激動,咱們一起來想想吧。得不到認可就非常痛苦,如果得不到別人和父母的認可就沒有自信。那麼,這樣的人生能稱得上健全嗎?例如,有人會想:「因為神在看著,所以要積累善行。」但這是與「因為沒有神,所以可以無惡不作」之類的虛無主義相對的一種思想。即使神並不存,在即使無法得到神的認可,我們也必須要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且,正是為了克服無神世界的虛無主義才更有必要否定他人的認可。
青年:這和神的事情根本沒關係!請您更加認真、更加直接地考慮一下活在俗世中的人們的心!
例如,希望獲得社會性認可的認可欲求又會怎麼樣呢?為什麼人想要在工作中出人頭地呢?為什麼人要追求地位和名譽呢?這是一種希望被社會整體認可的認可欲求吧!
哲人:那麼,得到了認可就真的會幸福嗎?獲得了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就能體會到幸福嗎?
青年:哎呀,這個嘛……
哲人:想要取得別人認可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採取「滿足別人的期待」這一手段,這其實都是受「如果做了恰當的事情就能夠得到表揚」這種賞罰教育的影響。但是,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標成了「滿足別人的期待」,那工作就會變得相當痛苦吧。因為那樣就會一味在意別人的視線、害怕別人的評價,根本無法做真正的自己。也許你會感到意外,但事實上,來接受心理諮詢輔導的人幾乎沒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惱於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青年:那麼,您是說要我做一個任性自私的人嗎?
哲人:並不是旁若無人地任意橫行。要理解這一點,需要先了解阿德勒心理學中的「課題分離」這一主張。
青年:……課題分離?這可是個新詞啊。那我就聽聽吧。
青年的焦躁情緒達到了頂點。要否定認可欲求?不要滿足別人的期待?要為自己活著?這位哲學家究竟在說什麼呢?認可欲求不正是人與他人交往形成社會的最大動機嗎?青年心裡默默地想:如果這個「課題分離」的主張不能說服我的話,我這一生都不可能再接受眼前的這個男人和阿德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