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睢蔡澤列傳
張鳳嶺 譯註
【說明】本篇是戰國末期秦國兩位國相范睢和蔡澤的合傳。范睢和蔡澤同是辯士出身,在任秦相之前都曾走過一段坎坷的道路。范睢在魏國被魏相魏齊屈打幾乎致死,蔡澤遊說諸侯四處碰壁,但他們並不因此而氣餒,後來「羈旅入秦」,憑著能言善辯,足智多謀,終於成為秦相。范睢任相後在外交上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在國內打擊外戚勢力加強王室集權,為秦國成就帝業奠定了基礎,在秦國歷史上有一定功績。但他的致命弱點是「每飯之德必賞,眥睚之怨必報」,感情用事,因小失大,以致害死名將白起,又任用親信,造成惡果。蔡澤說服范睢讓位後被命為國相,他的志向是個人長享富貴,因而一旦得到滿足便不再進取,所以難有大的作為。作者全面地記述了他們的事迹,而為其立傳的主旨則取「能忍訽於魏齊,而信威於強秦」這一角度,頌揚他們不因遭受困辱而沮喪,能夠激勵意志以奮發的精神,這或許是「太史公寓主意於客位」(劉熙載《藝概》)吧。這是一篇相當生動,富於藝術魅力的傳記作品,它的寫法幾乎近於小說。首先,敘事波瀾起伏,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如寫范睢脫險一節,由范睢遭到毒打到他佯裝死去,再到他被拋到荒野,最後隱姓埋名躲藏起來,情節一波三折,而范睢頑強、機智的性格便在情節的展開中刻畫出來。再如,寫范睢入秦巧避穰侯,以及他喬裝引誘須賈入宮等也都極盡曲折之妙,讀來引人入勝。其次,運用肖像、心理等描寫手法刻畫形象。如唐舉為蔡澤看相,戲言其貌不揚,寥寥幾筆一副朝天鼻,凸額頭,塌鼻樑,端肩膀,羅圈腿的容貌體態便漫畫般地活現在讀者面前。再如,范睢與蔡澤互相辯難,各自揣摩對方心理,你來我往,爭長論短,從中不難看出范睢故意狡辯以逞其強,而蔡澤胸有成竹必欲戰而勝之的各自心態。讀它簡直無異於讀一篇小說。
范睢是魏國人,字叔。他曾周遊列國希圖那裡的國君接受自己的主張而有所作為,但沒有成功,便回到魏國打算給魏王任職服務,可是家境貧寒又沒有辦法籌集活動資金,就先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混事。有一次,須賈為魏昭王出使到齊國辦事,范睢也跟著去了。他們在齊國逗留了幾個月,也沒有什麼結果。當時齊襄王得知范睢很有口才,就派專人給范睢送去了十斤黃金以及牛肉美酒之類的禮物,但范睢一再推辭不敢接受。須賈知道了這件事,大為惱火,認為范睢必是把魏國的秘密出賣給齊國了,所以才得到這種饋贈,於是他讓范睢收下牛肉美酒之類的食品,而把黃金送回去。回到魏國後,須賈心裡惱怒嫉恨范睢,就把這件事報告給魏國宰相。魏國的宰相是魏國公子之一,叫魏齊。魏齊聽了後大怒,就命令左右近臣用板子、荊條抽打范睢,打得范睢脅折齒斷。當時范睢假裝死去,魏齊就派人用席子把他卷了卷,扔在廁所里。又讓宴飲的賓客喝醉了,輪番往范睢身上撒尿,故意污辱他藉以懲一警百,讓別人不準再亂說。卷在席里的范睢還活著就對看守說:「您如果放走我,我日後必定重重地謝您。」看守有意放走范睢就向魏齊請示把席子里的死人扔掉算了。可巧魏齊喝得酩酊大醉,就順口答應說:「可以吧。」范睢因而得以逃脫。後來魏齊後悔把范睢當死人扔掉,又派人去搜索范睢。魏國人鄭安平聽說了這件事,於是就帶著范睢一起逃跑了,他們隱藏起來,范睢更改了姓名叫張祿。在這個時候,秦昭王派出使臣王稽正到魏國。鄭安平就假裝當差役,侍候王稽。王稽問他:「魏國有賢能的人士可願跟我一起到西邊去嗎?」鄭安平回答說:「我的鄉里有位張祿先生,想求見您,談談天下大事。不過,他有仇人,不敢白天出來。」王稽說:「夜裡你跟他一起來好了。」鄭安平就在夜裡帶著張祿來拜見王稽。兩個人的話還沒談完,王稽就發現范睢是個賢才,便對他說:「先生請在三亭岡的南邊等著我。」范睢與王稽暗中約好見面時間就離去了。王稽辭別魏國上路後,經過三亭岡南邊時,載上范睢便很快進入了秦國國境。車到湖邑時,遠遠望見有一隊車馬從西邊賓士而來。范睢便問:「那邊過來的是誰?」王稽答道:「那是秦國國相穰侯去東邊巡行視察縣邑。」范睢一聽是穰侯便說:「我聽說穰侯獨攬秦國大權,他最討厭收納各國的說客,這樣見面恐怕要侮辱我的,我寧可暫在車裡躲藏一下。」不一會兒,穰侯果然來到,向王稽道過問候,便停下車詢問說:「關東的局勢有什麼變化?」王稽答道:「沒有。」穰侯又對王稽說:「使臣先生該不會帶著那般說客一起來吧?這種人一點好處也沒有,只會擾亂別人的國家罷了。」王稽趕快回答說:「臣下不敢。」兩人隨即告別而去。范睢對王稽說:「我聽說穰侯是個智謀之士,處理事情多有疑惑,剛才他懷疑車中藏著人,可是忘記搜查了。」於是范睢就跳下車來奔走,說:「這件事穰侯不會甘休必定後悔沒有搜查車子。」大約走了十幾里路,穰侯果然派騎兵追回來搜查車子,沒發現有人,這才作罷。王稽於是與范睢進了咸陽。王稽向秦王報告了出使情況後,趁機進言道:「魏國有個張祿先生,此人是天下難得的能言善辯之士。他說『秦王的國家處境危險已到了層層堆蛋的地步,能採用我的方略便可安全。但需面談不能用書信傳達』。我所以把他載到秦國來。」秦王不相信這套話,只讓范睢住在客舍,給他粗劣的飯食吃。就這樣,范睢等待秦王接見有一年多。當時,秦昭王已經即位三十六年了。秦國在南面奪取了楚國的鄢、郢重鎮,楚懷王已在秦國被囚禁而死。在東面攻破了齊國。此前齊湣王曾經自稱東帝,不久又取消了這個帝號。還曾多次圍攻韓、趙、魏三國,擴張了領土。昭王武功赫赫,因而討厭那些說客,從不聽信他們。穰侯、華陽君是昭王母親宣太后的弟弟,而涇陽君、高陵君都是昭王的同胞弟弟。穰侯擔任國相,華陽君、涇陽君和高陵君更番擔任將軍,他們都有封賜的領地,由於宣太后庇護的緣故,他們私家的富有甚至超過了國家。等到穰侯擔任了秦國將軍,他又要越過韓國和魏國去攻打齊國的綱壽,想藉此擴大他的陶邑封地。為此,范睢就上書啟奏秦王說:我聽說聖明的君主推行政事,有功勞的不可以不給獎賞,有才能的不可以不授官職,勞苦大的俸祿多,功績多的爵位高,能管眾多事務的官職大。所以沒有才能的不敢擔當官職,有才能的也不會被埋沒。假使您認為我的話可用,希望您推行並進一步使這種主張得以實現;如果認為我的話不可用,那麼長久留我在這裡也沒有意義。俗話說:「庸碌的君主獎賞他寵愛的人而懲罰他厭惡的人;聖明的君主就不這樣,獎賞一定施給有功的人,刑罰一定判在有罪人的身上。」如今我的胸膛耐不住鍘刀和砧板,我的腰也承受不了小斧和大斧,怎麼敢用毫無根據疑惑不定的主張來試探大王呢?即使您認為我是個微賤的人而加以輕蔑,難道就不重視推薦我的人對您的擔保嗎?況且我聽說周室有砥砨,宋國有結緣,魏國有縣藜,楚國有和氏璞玉,這四件寶玉,產於土中,而著名的工匠卻誤認為是石頭,但它們終究成為天下的名貴器物。既然如此,那麼聖明君主所拋棄的人,難道就不能夠使國家強大嗎?我聽說善於中飽私囊的大夫,是從諸侯國中取利;善於使一國富足的諸侯,是從其他諸侯國中取利。而天下有了聖明的君主那麼諸侯就不得獨自豪富,這是為什麼?是因為它們會削割國家而使自我顯貴。高明的醫生能知道病人的生死,聖明的君主能洞察國事的成敗,認為於國家有利的就實行,有害的就捨棄,有疑惑的就稍加試驗,即使舜和禹死而復生,也不能改變這種方略。要說的至深話語,我不敢寫在書信上,一些淺露的話又不值得您一聽。想來是我愚笨而不符合大王的心意吧?還是推薦我的人人賤言微而不值得聽信呢?如果不是這樣,我希望您賜給少許遊覽觀賞的空閑時間,讓我拜見您一次。如果一次談話沒有效果,我請求伏罪受死刑。讀了這封書信,秦昭王心中大喜,便向王稽表示了歉意,派他用專車去接范睢。這樣,范睢才得以去離宮拜見秦昭王,到了宮門口,他假裝不知道是內宮的通道,就往裡走。這時恰巧秦昭王出來,宦官發了怒,驅趕范睢,喝斥道:「大王來了!」范睢故意亂嚷著說:「秦國哪裡有王?秦國只有太后和穰侯罷了。」他想用這些話激怒秦昭王。昭王走過來,聽到范睢正在與宦官爭吵,便上前去迎接范睢,並向他道歉說:「我本該早就向您請教了,正遇到處理義渠事件很緊迫,我早晚都要向太后請示,現在義渠事件已經處理完畢,我才得機會向您請教。我這個人很糊塗、不聰敏,讓我向您敬行一禮。」范睢客氣地還了禮。這一天凡是看到范睢謁見昭王情況的文武百官,沒有一個不是肅然起敬的。秦昭王喝退了左右近臣,宮中沒有別的人。這時秦昭王長跪著向范睢請求說:「先生怎麼賜教我?」范睢說:「嗯嗯。」停了一會,秦昭王又長跪著向范睢請求說:「先生怎麼賜教我?」范睢說:「嗯嗯。」像這樣詢問連續三次。秦昭王長跪著說:「先生終究也不賜教我了嗎?」范睢說:「不敢這樣。我聽說從前呂尚遇到周文王時,他只是個渭水邊上釣魚的漁夫罷了。像他們這種關係,就屬於交情生疏。但文王聽完他的一席話便立他為太師,並立即用車載著他一起回宮,就是因為他的這番話說到了文王的心坎里。因此文王便得到呂尚的輔佐而終於統一了天下。假使當初文王疏遠呂尚而不與他深談,這樣周朝就沒有做天子的德望,而文王、武王也就無人輔佐來成就他們統一天下的大業了。如今我是個寄居異國他鄉的臣子,與大王交情生疏,而我所希望陳述的都是匡扶補正國君的大事,我處在大王與親人的骨肉關係之間來談這些大事,本願進獻我的一片愚誠的忠心可不知大王心裡是怎麼想的。這就是大王連續三次詢問我而我不敢回答的原因。我並不是害怕什麼而不敢說出來。我明知今天向您陳述主張明天就可能伏罪受死,可是我決不想逃避。大王果真照我的話辦了,受死不值得我憂患,流亡不值得我苦惱,就是漆身生癩,披髮裝瘋我也不會感到羞恥。況且,像五帝那樣的聖明終不免死去,三王那樣的仁愛也不免死去,春秋五霸那樣的賢能都死了,烏獲、任鄙那樣力大無比難免一死,成荊、孟賁、王慶忌、夏育那樣勇猛威武也一個個死去了。由此可見,死亡這是每個人必不可免的。處於明了必然死去的形勢下,能夠對秦國有少許補益,這就是我的最大願望,我又擔憂什麼呢!過去伍子胥被裝在口袋裡逃出了昭關,路上夜裡行走,白天隱藏,走到陵水,連飯也吃不上了,只好爬著行走,裸出上身,叩著響頭,鼓起肚皮吹笛子,在吳國街市上到處行乞討飯,可後來終於振興了吳國,使闔閭成為霸主。假使我能像伍子胥一樣極盡智謀效忠秦國,就是再把我囚禁起來,終身不再見大王,這樣我的主張實行了,我又擔憂什麼呢?過去箕子、接輿漆身生癩,披髮裝瘋,可是對君主毫無益處。假使我也跟箕子有同樣的遭遇披髮裝瘋,可是能夠對我認為賢能的君主有所補益,這是我的最大榮幸,我又有什麼恥辱的?我所擔憂的,只是怕我死後,天下人看見我為君主盡忠反而遭到死罪,因此閉口停步,沒有誰肯向秦國來罷了。現在您在上面害怕太后的威嚴,在下面被奸佞臣子的惺惺作態所迷惑,自己身居深宮禁院,離不開左右近臣的把持,終身迷惑不清,也沒人幫助您辨出邪惡。長此下去,從大處說國家覆亡,從小處說您孤立無援岌岌可危,這是我所擔憂的,只此而已。至於說困窮、屈辱一類的事情,處死、流亡之類的憂患,我是從不害怕的。如果我死了而秦國得以大治,這是我死了比活著更有意義。」秦昭王長跪著說:「先生這是怎麼說呢!秦國偏僻遠處一隅,我本人愚笨無能,先生竟屈尊光臨此地,這是上天恩准我煩勞先生來保存我的先王的遺業啊。我能受到先生的教誨,這正是上天恩賜我的先王,而不拋棄他們的這個後代啊。先生怎麼說這樣的話呢!從這以後,事情無論大小,上至太后,下到大臣,有關問題希望先生毫無保留地給我以指教,不要再懷疑我了。」范睢聽了後打躬行禮,秦昭王也連忙還禮。范睢說:「大王的國家,四面都是堅固的要塞,北面有甘泉高山、谷口險隘,南面環繞著涇、渭二水,右邊是隴山、蜀道,左邊是函谷關、殽阪山,雄師百萬,戰車千輛,有利就進攻,不利就退守,這是據以建立王業的好地方啊。百姓不敢因私事而爭鬥,卻勇敢地為國家去作戰,這是據以建立王業的好百姓啊。現在大王同時兼有地利、人和這兩種有利條件。憑著秦國士兵的勇猛,戰車的眾多,去制伏諸侯,就如同放出韓國壯犬去捕捉跛足的兔子那樣容易,建立霸王的事業是完全能夠辦到的,可是您的臣子們卻都不稱職。秦國到現今閉關固守已經十五年,之所以不敢伺機向崤山以東進兵,這都是因為穰侯為秦國出謀劃策不肯竭盡忠心,而大王的計策也有失誤之處啊,」秦昭王長跪著說:「我願意聽一聽我的失策之處。」可是范睢發覺談話時周圍有不少偷聽的人,心裡惶惑不安,不敢談宮廷內部太后專權的事,就先談穰侯對諸侯國的外交謀略,藉以觀察一下秦王的態度。於是湊向昭王面前說:「穰侯越過韓、魏兩國去進攻齊國綱壽,這不是個好計策。出兵少就不能損傷齊國,出兵多反會損害秦國自己。我猜想大王的計策,是想自己少出兵而讓韓、魏兩國盡遣兵力來協同秦國,這就違背情理了。現在已經看出這兩個友國實際並不真正親善,您卻要越過他們的國境去進攻齊國,合適嗎?這在計策上考慮太欠周密了。況且曾有過這種失算的先例,先前齊湣王向南攻打楚國,殺楚軍、斬楚將,開闢了千里之遙的領土,可是最後齊國連寸尺大小的土地也沒得到,難道是不想得到土地嗎,是形勢迫使它不可能佔有啊。各諸侯國看到齊國已經疲憊困頓國力大衰,國君與臣屬又不和,便發兵進攻齊國,結果大敗齊國。齊國將士受辱潰不成軍,上下一片責怪齊王之聲,說:『策劃攻打楚國的是誰?』齊王說:『是田文策劃的。』於是齊國大臣發動叛亂,田文被迫逃亡出走。由此可見齊國大敗的原因,就是因為它耗盡兵力攻打遠方的楚國反而使韓、魏兩國從中獲得厚利。這就叫做把兵器借給強盜,把糧食送給竊賊啊。大王不如結交遠邦而攻伐近國,這樣攻取一寸土地就成為您的一寸土地,攻取一尺土地也就成為您的一尺土地。如今放棄近國而攻打遠邦,不也太荒謬了嗎?再說,過去中山國領土有方圓五百里,趙國獨自把它吞併了,功業建成,名聲高楊,利益到手,天下沒有誰能侵害它。現在韓、魏兩國,地處中原是天下的中心部位,大王如果打算稱霸天下,就必須先親近中原國家把它作為掌握天下的關鍵,以此威脅楚國、趙國。楚國強大您就親近趙國,趙國強大您就親近楚國,楚國、趙國都親附您,齊國必然恐懼了。齊國恐懼,必定低聲下氣拿出豐厚財禮來奉事秦國。齊國親附了秦國,那麼韓、魏兩國便乘勢可以收服了。」昭王說:「我早就想親近魏國了,可是魏國是個翻雲覆雨變化無常的國家,我無法同它親近。請問怎麼才能親近魏國?」范睢回答道:「大王可以先說好話送厚禮來靠攏它,不行的話,就割讓土地收買它;再不行,尋找機會發兵攻打它。」昭王說:「我就恭候您的指教了。」於是授給范睢客卿官職,同他一起謀劃軍事。終於聽從了范睢的謀略,派五大夫綰帶兵攻打魏國,拿下了懷邑。兩年後,又奪取了邢丘。客卿范睢後來又勸說昭王道:「秦、韓兩國的地形,犬牙交錯簡直就像交織的刺繡一樣。秦國境內伸進韓國的土地,就如同樹榦中生了蛀蟲,人身內患了心病一樣。天下的形勢沒有變化就罷了,一旦發生變化,給秦國造成禍患的還有誰能比韓國大呢?大王不如攏往韓國。」昭王說:「我本來就想攏住韓國,可是韓國不聽從,對它該怎麼辦才好?」范睢回答道:「韓國怎麼能不聽從呢?您進兵去攻滎陽,那麼韓國由鞏縣通成皋的道路被堵住;在北面切斷太行山要道,那麼上黨的軍隊就不能南下。大王一旦發兵進攻滎陽,那麼韓國就會被分割成三塊孤立的地區。韓國眼見必將滅亡,怎麼能不聽從呢?如果韓國服帖了,那麼就可乘勢盤算稱霸的事業了。」昭王說:「好的。」就準備派使臣到韓國去。范睢一天比一天得到秦昭王信任,轉眼間受到秦昭王的信用就有幾年了,一次范睢請求昭王在閑暇方便之時進言議事說:「我住在山東時,只聽說齊國有田文,從沒聽說齊國有齊王;只聽說秦國有太后、穰侯、華陽君以及高陵君、涇陽君,從沒聽說秦國有秦王。獨掌國家大權的稱做王,能夠興利除害的稱做王,掌握生殺予奪權勢的稱做王。如今太后獨斷專行毫無顧忌,穰侯出使國外從不報告,華陽君、涇陽君等懲處斷罰隨心所欲,高陵君任免官吏也從不請示。這四種權貴湊在一起而國家卻沒有危險,那是從來沒有過的。人們處在這四種權貴的統治下,就是我所說的沒有秦王啊。既然如此,那麼大權怎麼能不旁落,政令又怎麼能由大王發出呢?我聽說善於治國的,就是要在國內使自己的威勢牢固而對國外使自己的權力集中。穰侯的使臣操持著大王的重權,對諸侯國發號施令,他又向天下遍派持符使臣訂盟立約,征討敵方,攻伐別國,沒有誰不敢聽命。如果打了勝仗,奪取了城地就把好處歸入陶邑,國家一旦遭到困厄他便可在諸侯國中用事;如果打了敗仗就會讓百姓怨恨國君,而把禍患推給國家。有說:『樹上結果太多就要壓折樹枝,樹枝斷了就會傷害樹心;封地城邑太大就要危害國都,抬高臣屬就會壓抑君主。』從前崔杼、淖齒在齊國專權,崔杼射中齊莊公的大腿並殺死了他,淖齒抽了齊湣王的筋又把他懸吊在廟樑上,一夜就弔死了。李兌在趙國專權,把趙武靈王囚禁在沙丘的宮裡,一百天被困餓而死。如今我聽說秦國的太后、穰侯專權,高陵君、華陽君和涇陽君相幫同,最終是不要秦王的,這也就是淖齒、李兌一類的人物啊。再說夏、商、周三代亡國的原因,就是君主把大權全都交給寵臣,恣意飲酒縱情遊獵,不理朝政。他們授權任職的寵臣,一個個妒賢嫉能,瞞上欺下,謀取私利,從不為君主考慮,可是君主又不醒悟,因此喪失了自己的國家。如今秦國從小鄉官到各個大官吏,再到大王的左右侍從,沒有一個不是相國穰侯的親信。我看到大王在朝廷孤單一人,我暗自替您害怕,在您之後,擁有秦國的怕不是您的子孫了。」昭王聽了這番話如夢初醒大感驚懼,說:「說得對。」於是廢棄了太后,把穰侯、高陵君以及華陽君、涇陽君驅逐出國都。秦昭王就任命范睢為相國。收回了穰侯的相印,讓他回到封地陶邑去,由朝廷派給車子和牛幫他拉東西遷出國都,裝載東西的車子有一千多輛。到了國都關卡,守關官吏檢查他的珍寶器物,發現珍貴奇異的寶物比國君之家還要多。秦昭王把應城封給范睢,封號稱應侯。這個時候,是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范睢做了秦國相國之後,秦國人仍稱他叫張祿,而魏國人對此毫無所知,認為范睢早已死了。魏王聽到秦國即將向東攻打韓、魏兩國的消息,便派須賈出使秦國。范睢得知須賈到了秦國,便隱蔽了相國的身分改裝出行,他穿著破舊的衣服偷空步行到客館,見到了須賈。須賈一見范睢不禁驚愕道:「范叔原來沒有災禍啊!」范睢說:「是啊。」須賈笑著說:「范叔是來秦國遊說的吧?」范睢答道:「不是的。我前時得罪了魏國宰相,所以流落逃跑到這裡,怎麼能還敢遊說呢!」須賈問道:「如今你幹些什麼事?」范睢答道:「我給人家當差役。」須賈聽了有些憐憫他,便留下范睢一起坐下吃飯,又不無同情地說:「范叔怎麼竟貧寒到這個樣子!」於是就取出了自己一件粗絲袍送給了他。須賈趁便問道:「秦國的相國張君,你知道他吧。我聽說他在秦王那裡很得寵,有關天下的大事都由相國張君決定。這次我辦的事情成敗也都取決於張君。你這個年輕人有沒有跟相國張君熟悉的朋友啊?」范睢說:「我的主人很熟悉他。就是我也能求見的,請讓我把您引見給張君。」須賈很不以為然地說:「我的馬病了,車軸也斷了,不是四匹馬拉的大車,我是決不出門的。」范睢說:我願意替您向我的主人借來四匹馬拉的大車。」范睢回去弄來四匹馬拉的大車,並親自給須賈駕車,直進了秦國相府。相府里的人看到范睢駕著車子來了,有些認識他的人都迴避離開了。須賈見到這般情景感到很奇怪。到了相國辦公地方的門口,范睢對須賈說:「等等我,我替您先進去向相國張君通報一聲。」須賈就在門口等著,拽著馬韁繩等了很長時間不見人來,便問門卒說:「范叔進去很長時間了不出來,是怎麼回事?」門卒說:「這裡沒有范叔。」須賈說:「就是剛才跟我一起乘車進去的那個人。」門卒說:「他就是我們相國張君啊。」須賈一聽大驚失色,自知被誆騙進來,就趕緊脫掉上衣光著膀子雙膝跪地而行,托門卒向范睢認罪。於是范睢派人掛上盛大的帳幕,召來許多侍從,才讓須賈上堂來見。須賈見到范睢連叩響頭口稱死罪,說:「我沒想到您靠自己的能力達到這麼高的尊位,我不敢再讀天下的書,也不敢再參與天下的事了。我犯下了應該煮殺的大罪,把我拋到荒涼野蠻的胡貉地區我也心甘情願,讓我活讓我死只聽憑您的決定了!」范睢說:「你的罪狀有多少?」須賈連忙答道:「拔下我的頭髮來數我的罪過,也不夠數。」范睢說:「你的罪狀有三條。從前楚昭王時申包胥為楚國謀劃打退了吳國軍隊,楚王把楚地的五千戶封給他作食邑,申包胥推辭不肯接受,因為他的祖墳安葬在楚國,打退吳軍也可保住他的祖墳。現在我的祖墳在魏國,可是你前時認為我對魏國有外心暗通齊國而在魏齊面前說我的壞話,這是你的第一條罪狀。當魏齊把我扔到廁所里肆意侮辱我時,你不加制止,這是第二條罪狀。更有甚者你喝醉之後往我身上撒尿,你何等的忍心啊?這是第三條罪狀。但是你之所以能不被處死,是因為從今天你贈我一件粗絲袍看還有點老朋友的依戀之情,所以給你一條生路,放了你。」於是辭開須賈,結束了會見。隨即范睢進宮把事情的原委報告了昭王,決定不接受魏國來使,責令須賈回國。須賈去向范睢辭行,范睢便大擺宴席,請來所有諸侯國的使臣,與他同坐堂上,酒菜飯食擺設得很豐盛。而讓須賈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一槽草豆摻拌的飼料,又命令兩個受過墨刑的犯人在兩旁夾著,像馬一樣喂他吃飼料。范睢責令他道:「給我告訴魏王,趕快把魏齊的腦袋拿來!不然的話,我就要屠平大梁。」須賈回到魏國,把情況告訴了魏齊,魏齊大為驚恐,便逃到了趙國,躲藏在平原君的家裡。范睢擔任了秦相之後,王稽曾經對范睢說:「事情不可預知的有三件,毫無辦法的也有三件。君王說不定那一天死去,這是不可預知的第一件事情。您突然死去,這是不可預知的第二件事情。假使我突然去,這是不可預知的第三件事情。如果君王有一天死去了,您即使因我沒被君王重用而感到遺憾,那是毫無辦法的。如果您突然死去了,您即使為還未報答我而感到遺憾,也是毫無辦法的。假使我突然死去了,您即使因不曾及時推薦我而感到遺憾,也是毫無辦法的。」范睢聽了悶悶不樂,就入宮向秦王進言說:「不是王稽對秦國的忠誠,就不能把我帶進函谷關;不是大王的賢能聖明,就不能使我如此顯貴。如今我的官位做到了相國,爵位已經封到列候,可是王稽還僅是個謁者,這該不是他帶我進關的本意吧。」秦昭王便召見了王稽,任命他做河東郡守,並且允許他三年之內可以不向朝廷彙報郡內的政治、經濟情況。范睢又向秦昭王舉薦曾保護過他的鄭安平,昭王便任命鄭安平為將軍。范睢於是散發家裡的財物,用來報答所有那些曾經幫助過他而處境困苦的人。凡是給過他一頓飯吃的小恩小惠他是必定報答的,而瞪過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是必定報復的。范睢任秦相的第二年,也就是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秦國向東進攻韓國的少曲和高平,拿下了這兩個城邑。秦昭王聽說魏齊藏在平原君的家裡,想替范睢一定報這個仇,就假裝交好寫了一封信給平原君說:「我久聞您為人有高尚的道德情義,希望跟您交個像平民百姓一樣無拘無束的知心朋友,您肯光臨我這裡小住幾日的話,我願同您開懷暢飲十天。」平原君本就畏懼秦國,看了信又認為秦昭王真的有意交好,便到秦國見了秦昭王。昭王陪著平原君宴飲了幾天,便對平原君說:「從前周文王得到呂尚尊他為太公,齊桓公得到管夷吾尊他為仲父,如今范先生也是我的叔父啊。范先生的仇人住在您家裡,希望您派人把他的腦袋取來;不然的話,我就不讓您出函谷關。」平原君說:「顯貴了還要交低賤的朋友,是為了不忘低賤時的情誼;豪富了還要交貧困的朋友,是為了不忘貧困時的友情。魏齊,是我的朋友,即使他在我家,我也決不會把他交出來,何況現在他根本不在我家呢。」昭王又給趙國國君寫了一封信說:「大王的弟弟在我秦國這裡,而范先生的仇人魏齊就在平原君家裡。大王派人趕快拿他的腦袋來;不然的話,我要發動軍隊攻打趙國,而且不把大王的弟弟放出函谷關。」趙孝成王看了信就派士兵包圍了平原君的家宅,危急中,魏齊連夜逃出了平原君家,見到了趙國宰相虞卿。虞卿估計趙王不可能說服,就解下自己的相印,跟魏齊一起逃出了趙國,兩人抄小路奔逃,想來想去幾個諸侯國都沒有能急人之難而可以投靠的人,就又奔回大梁,打算通過信陵君投奔到楚國去。信陵君聽到了這個消息,由於害怕秦國找上門來,有些猶豫不決不肯接見他們,就向周圍的人說:「虞卿這個人怎麼樣?」當時侯嬴也在旁邊,就回答說:「人固然很難被別人了解,可了解別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那個虞卿腳踏草鞋,肩搭雨傘,遠行而到趙國,第一次見趙王,趙王賜給他白璧一對,黃金百兩;第二次見趙王,趙王任命他為上卿;第三次見趙王,終於得到相印,被封為萬戶侯。當前,天下人都爭著了解虞卿的為人。魏齊走投無路時投奔了虞卿,虞卿根本不把自己的高官厚祿看在眼裡,解下相印,拋棄萬戶侯的爵位而與魏齊逃走。能把別人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來投奔您,您還問『這個人怎麼樣』。人固然很難被別人了解,了解別人也實在不容易啊!」信陵君聽了這番話分明有譏諷自己的意味深感慚愧,趕快驅車到郊外去迎接他們。可是魏齊聽到的是信陵君當初不大肯接見他的消息,便一怒之下刎頸自殺了。趙王得知魏齊自殺身亡,終於取了他的腦袋送到秦國。秦昭王這才放平原君回趙。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秦國進攻韓國的汾陘,奪取了它,並在靠著黃河邊上的廣武山築城。五年之後,昭王採用應侯的謀略,施行反間計使趙國大上其當,趙國因為這個緣故,讓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代替廉頗統帥軍隊。結果秦軍在長平大敗趙國軍隊,進而圍攻邯鄲。此後不久應侯與武安君白起結下了怨仇,就向昭王進讒言而把白起殺了。於是昭王任用鄭安平,派他領兵攻打趙國。鄭安平在戰場上反被趙軍團團圍住,情況危急,他帶領二萬人投降了趙國。對此應侯自知罪責難逃,就跪在草墊上請求懲處治罪。按照秦國法令,舉薦了官員而被舉薦的官員犯了罪,那麼舉薦人也同樣按被舉薦官員的罪名治罪。這樣應侯應判逮捕父、母、妻三族的罪刑。可是秦昭王恐怕傷害了應侯的感情,就下令國都內:「有敢於議論鄭安平事的,一律按鄭安平的罪名治罪。」同時加賞相國應侯更為豐厚的食物,來使應侯安心順意。此後二年,王稽做河東郡守,曾與諸侯有勾結,因犯法而被誅殺。為此,應侯一天比一天懊喪。後來,有一天昭王上朝時不斷嘆息,應侯走上前去說:「我聽說『人主憂慮是臣下的恥辱,人主受辱是臣下的死罪』。今天大王當朝處理政務而如此憂慮,我請求治我的罪。」昭王說:「我聽說楚國的鐵劍鋒利而歌舞演技拙劣。這個國家的鐵劍鋒利那麼士兵就勇敢,它的歌舞演技拙劣那麼國君的謀計必定深遠。心懷深遠的謀略而指揮勇敢的士兵,我恐怕楚國要在秦國身上打算盤。辦事不早作準備,就不能夠應付突然的變化。如今武安君已經死去,而鄭安平等人叛變了,國內沒有能征善戰的大將而國外敵對國家很多,我因此憂慮。」昭王說這番話意思是激發鼓勵應侯。而應侯聽了卻感到恐懼,也想不出什麼辦法來。蔡澤得知這種情況,便從燕國來到秦國。
蔡澤,是燕國人。曾周遊列國從師學習並向許多大小諸侯謀求官職,但沒有得到信用。有一次他請唐舉相面,說:「我聽說先生給李兌相面,說『一百天內將掌握一國的大權』,有這事嗎?」唐舉回答說:「有這事。」蔡澤說:「象我這樣的人你看怎麼樣?」唐舉仔細地看了一番便笑著說:「先生是朝天鼻,端肩膀,凸額頭,塌鼻樑,羅圈腿。我聽說聖人不在貌相,大概說的是先生吧?」蔡澤知道唐舉是跟自己開玩笑,就說:「富貴那是我本來就有的,我所不知道的是壽命的長短,希望聽聽你的說法。」唐舉說:「先生的壽命,從今以後還有四十三歲。」蔡澤笑著表示感謝便走開了,隨後對他的車夫說:「我端著米飯吃肥肉,趕著馬車賓士,手抱黃金大印,腰系紫色絲帶,在人主面前備受尊重,享受榮華富貴,四十三年該滿足了。」便離開燕國到了趙國,但被趙國趕了出來。隨即前去韓國、魏國,路上遇著強盜搶走了他的鍋鼎之類的炊具。他聽說應侯舉薦的鄭安平和王稽都在秦國犯下大罪,應侯內心慚愧抬不起頭來,蔡澤向西來到秦國。他準備去拜見秦昭王,先派人在應侯面前揚言一番來激怒應侯說:「燕國來的賓客蔡澤,那是個天下見識超群,極富辯才的智謀之士。他只要一見秦王,秦王必定使您處於困境而剝奪您的權位。」應侯聽這些話,說:「五帝三代的事理,諸子百家的學說,我是都通曉的,許多人的巧言雄辯,我都能折服他們,這個人怎麼能使我難堪而奪取我的權位呢?」於是就派人去召蔡澤來。蔡澤進來了,只嚮應侯作了個揖。應侯本來就不痛快,等見了蔡澤,看他又如此傲慢,應侯就斥責他說:「你曾揚言要取代我做秦相,可曾有這種事嗎?」蔡澤回答說:「有的。」應侯說:「讓我聽聽你的說法。」蔡澤說:「呦!您認識問題怎麼這麼遲鈍啊!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各自完成了它的使命就自動退去。人的身體各個部分都很健壯,手腳靈活,耳朵聽得清,眼睛看得明,心神聰慧,這難道不是士人的願望嗎?」應侯說:「是的。」蔡澤說:「以仁為本,主持正義,推行正道,廣施恩德,願在天下實現自己的志向,天下人擁護愛戴而尊敬仰慕他,都希望讓他做君主,這難道不是善辯明智之士所期望的嗎?」應侯說:「是的。」蔡澤又說:「位居富貴顯赫榮耀,治理一切事物,使它們都能各得其所;性命活得長久,平安度過一生而不會夭折;天下都繼承他的傳統,固守他的事業,並永遠流傳下去;名聲與實際相符完美無缺,恩澤遠施千里之外,世世代代稱讚他永不斷絕,與天地一樣長久:這難道不是推行正道廣施恩德的效果而聖人所說的吉祥善事的嗎?」應侯說:「是的。」蔡澤說:「至於說到秦國的商鞅,楚國的吳起,越國的大夫文種,他們的悲慘結局也可羨慕嗎?」應侯知道蔡澤要用這些話來堵自己的嘴,從而說服自己,便故意狡辯說:「為什麼不可以?那個公孫鞅奉事秦孝公,終身沒有二心,一心為公家而毫不顧念自身;設置刀鋸酷刑來禁絕奸詐邪惡,切實論賞行罰以達到國家太平;剖露忠心,昭示真情,蒙受著怨恨指責,誘騙老朋友,捉住魏公子卬,使秦國的國家安定,百姓獲利,終於為秦國擒敵將,破敵軍,開拓了千里之遙的疆城。吳起奉事楚悼王,使私人不能損害公家,奸佞讒言不能蔽塞忠臣,議論不隨聲附和,辦事不苟且保身,不因危險而改變自己的行動,堅持大義不躲避災難。就是這樣為了使君主成就霸業,使國家強盛,決不躲避殃禍兇險。大夫文種奉事越王,君主即使遭困受辱,仍然竭盡忠心和毫不懈怠,君主即使面臨斷嗣亡國,也仍然竭盡全力挽救而不離開,越王復國大功告成而不驕傲自誇,自己富貴也不放縱輕慢。像這三位先生,本來就是道德大義的標準,忠誠氣節的榜樣。因此君子為了大義遭難而死,視死如歸;活著受辱不如死了光榮。士人本就該具有犧牲性命來成就名聲的志向,只要是為了大義的存在,即使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憾的。為什麼不可以呢?」蔡澤說:「君主聖明,臣子賢能,這是天下的大福;國君明智,臣子正直,這是一國的福氣;父親慈愛,兒子孝順,丈夫誠實,妻子忠貞,這是一家的福分。所以比干忠誠卻不能保住殷朝,子胥多謀卻不能保全吳國;申生孝順可是晉國大亂。這些都是有忠誠的臣子、孝順的兒子,反而國家滅亡、大亂的事例,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沒有明智的國君賢能的父親聽取他們的聲音,因此天下人都認為這樣的國君和父親是可恥的,而憐惜同情他們的臣子和兒子。現在看來,商鞅、吳起、大夫文種作為臣子,他們是正確的;他們的國君,是錯誤的。所以世人稱說這三位先生建立了功績卻不得好報,難道是羨慕他們不被國君體察而無辜死去嗎?如果只有用死才可以樹立忠誠的美名,那麼微子就不能稱為仁人,孔子不能稱為聖人,管仲也不能稱為偉大人物了。人們要建功立業,難道不期望功成人在嗎?自身性命與功業名聲都能保全的,這是上等。功名可讓後世效法而自身性命不能保全的,這是次等。名聲被人詬辱而自身性命得以保全的,這是下等。」說到這裡,應侯稱讚講得好。蔡澤抓住了應侯「稱善」的這個縫隙,趁勢說:「商鞅、吳起、大夫文種,他們作為臣子竭盡忠誠建立功績那是令人仰慕的,閎夭奉事周文王,周公輔佐周成王,難道不也是竭盡忠誠極富智慧嗎?按君臣的關係而論,商鞅、吳起、大夫文種他們令人仰慕比起閎夭、周公來怎麼樣呢?」應侯說:「商君、吳起、大夫文種比不上閎夭、周公。」蔡澤說:「既然這樣,那麼您的人主慈愛仁義信用忠臣,厚道誠實不忘舊情,他賢能智慧跟那些有才能明大理的人士關係極為密切,情義深厚不背棄功臣,在這些方面比起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來怎麼樣呢?」應侯不便回答就說:「不知道怎麼樣。」蔡澤說:「如今您的人主親近忠臣,是超不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的,您施展才能,努力替人主解決危難,整治國家,平定叛亂,增強兵力,排除禍患,消除災難,拓寬疆域,增種穀物,使國家富強,百姓富足,加強人主的權力提高國家的地位,顯示王族的高貴,天下諸侯沒有哪一個敢於侵凌冒犯自己的人主,人主的威勢壓倒一切諸侯,震動海內四方,功勞顯揚於萬里以外的地方,聲名光輝燦爛,流傳千秋萬代,在這些方面您比起商鞅、吳起、大夫文種來怎麼樣?」應侯說:「我比不上。」蔡澤說:「如今您的人主親近忠臣,不忘舊情比不上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踐,而您的功績以及受到的信任、寵愛又比不上商鞅、吳起、大夫文種,可是您的官職爵位顯貴至大,自家的富有超過了他們三位,而自己不知引退,恐怕您遭到禍患要比他們三位更慘重,我私下替您感到危險。俗話說『太陽升到正中就要逐漸偏斜,月亮達到圓滿就要開始虧缺』。事物發展到鼎盛就要衰敗,這是天地間萬事萬物的常規。進退伸縮,附合時勢的變化,這是聖人恪守的常理。所以『國家政治清明就出來做官,國家政治黑暗就隱退不幹』。聖人說『明君在位,有作為的人就應當輔佐以施展報負』。『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富貴,在我看來就如同浮雲一樣』。現在您的怨仇已經報復,恩德已經報答,心愿滿足了,可是卻沒有應變的謀劃,我私下認為您不該採取這種態度。再說了,翠鳥、鴻鵠、犀牛、大象這些動物,它們所處的形勢位置,不是不遠離死亡的,可是它們之所以死亡,其原因就是被誘餌所迷惑。像蘇秦、智伯那樣的機智多謀,不是不能夠避開恥辱遠離死亡,可是他們之所以死於非命,其原因就是被貪得無厭所迷惑。因此聖人才制定禮法,節制慾望,向百姓徵收財物要有限度,使用百姓要按時節,也要有節制,所以心志不過分強求,行動不驕橫無理,時時事事嚴守制禮節慾的原則而不失掉它,因此天下才承繼他們的事業而永不斷絕。從前,齊桓公曾九次盟會諸侯,制止混戰使天下歸正,但到葵丘盟會時,他有驕橫自大之意,結果許多國家叛離了他。吳王夫差的軍隊無敵於天下,依仗勇猛強悍而輕視各個諸侯,侵犯齊國、晉國,所以終於自己被殺,國家滅亡。夏育、太史嗷勇猛異常一聲呼喊可以嚇退大軍,但是最後死在平庸之輩的手下。這些都是到了名功極為煊赫時而不能回到常規常理上來,不能自甘謙下、自我節制所造成的禍患啊。商鞅為秦孝公製法令昭示全國,禁絕姦邪的根源,崇尚封爵制度有功必定獎賞,有罪必定懲罰,劃一權、衡,統一度、量,調節商品、貨幣流通等輕重關係,剷除縱橫交錯的田埂,允許認墾荒田,使百姓生活安寧而一民同俗,鼓勵百姓耕作,使土地發揮效益,一家不操二業,努力種田積貯糧食,平時演練軍事戰陣,因此軍隊發動就能擴展領土,軍隊休整就可使國家富足,所以秦國無敵於天下,在諸侯中揚威,奠定了秦國的基業。功業告成,結果身遭車裂而死。楚國地域方圓幾千里,士兵有百萬之多,白起率領幾萬人的部隊與楚軍交戰,第一次交戰就攻克了鄢、郢,燒毀了夷陵祖墳,第二次交戰在南面兼并了蜀漢地區。後來又越過韓國和魏國去進攻強大的趙國,在北面坑殺了馬服子趙括的軍隊,把四十多萬人,全部屠殺在長平城下,血流成河,血水咆哮如同雷鳴,進而圍攻邯鄲,使秦國形成帝王的事業。楚國、趙國是天下的強大國家卻是秦國的仇敵,從此之後,楚國、趙國都因恐懼而屈服不敢再進攻秦國,這是白起殺出的威風啊。他親自征服了七十多座城邑,功業告成,卻終於在杜郵被賜劍自殺。吳起為楚悼王制定法令降低削弱大臣的權力,罷免庸才,廢黜無用之輩,裁減可有可無的官員,杜絕豪門貴族的請託,整飭劃一了楚國風俗,禁止遊民無業遊盪,選練既能耕田又能作戰的農民士兵,向南收取了楊越,向北兼并了陳、蔡兩小國,拆穿縱橫機謀的無用辯說,讓那些往來遊說的人無法開口,禁止結黨營私而鼓勵百姓為國耕戰,使楚國政治安定,兵力震動天下,威懾諸侯各國。功業告成,可是最後慘遭肢解而死。大夫文種為越國國君深謀遠慮,避免了會稽被困亡國在即的危急,採用屈降計策來圖謀生存,借著君臣受辱而求得復國的光榮,開墾荒地,招募遊民充實城邑,開闢農田,種植穀物,率領全國各地的民眾,把上上下下的力量集中起來,輔助勾踐這樣賢能的君王,報了夫差滅越的仇恨,終於滅掉了強勁吳國,使越國成為霸主。功業彰明而獲得信望,可是勾踐終於忘恩負義把他殺了。這四位先生,功業告成卻不離開官職,遭禍竟至於如此悲慘。這就是所說的能伸而不能屈,能往而不能返啊。范蠡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超脫世俗遠避世事,永做個悠然自樂的陶朱公。您難道沒見過那些賭博的人嗎?有時要下大賭注,有時要分次下小賭注,這些都是您所明明白白知道的。現在您任秦國相國,出計不必離開座位,策劃不必走出朝廷,坐而指揮即可控制諸侯,謀取三川之地,展開威勢,用來增強宜陽實力,打通羊腸坂道的天險,堵塞太行山的通路,切斷范、中行氏這些韓、魏領土上的要道,使六國諸侯不能聯合,棧道連綿千里,可通往蜀漢地區,使天下諸侯都畏懼秦國,秦國的慾望滿足了。您的功業也到了頂點了,這也就到了秦國要分次下小賭注的時候了。若在這個時候卻不引退,那麼您就是商鞅、白起、吳起、大夫文種的結局。我聽說過這樣的話『用水來照鏡,可以看清自己的面容,用別人作借鑒,可以明知事情的凶吉』。《書》上說『功成名就之下,是不能久留的』。這四位先生的災禍,您何必再去經受呢?您為什麼不在這個時候送回相印,把它讓給賢能的人,自己引退而隱居山林觀覽流水,一定有伯夷正直廉潔的美名,長享應侯爵位,世世代代稱侯,而且有許由、延陵季子謙讓的聲譽,像王喬、赤松子一樣的高壽,這麼做比起終遭災禍來怎麼樣?那麼您看處於哪種情況好呢?忍耐不能自動離去,猶疑不能自我決斷,必定會遭到四位先生的災難。《易經》上說『龍飛得過高達到頂點既不能上升又不能下降因而後悔』,這句話說的就是能上不能下,能伸不能屈,能往不能自覺返回所造成的狀態,讓人們警惕。希望仔細考慮這個問題!」應侯說:「好的。我聽說『有慾望而不知道滿足,就會失去慾望;要佔有而不知節制,就會喪失佔有』。承蒙先生教導,我恭聽從命。」於是便請蔡澤入坐,待為上客。幾天之後,應侯上朝,對秦昭王進言說:「有位新從山東過來的客人叫蔡澤,此人是個很有口才的人,對三王的典事,五霸的業績以及世俗的變遷他都了如指掌,秦國的大政完全可以託付給他。我見到的人很多,還沒有誰趕得上他,我也不如。我冒昧地把這個情況報告給您。」秦昭王便召見了蔡澤,跟他談話後,很喜歡他,授給他客卿職位。應侯趁機推託有病請求送回相印。昭王還是竭力讓他執事,應侯於是稱說病重。范睢被免掉了相國官職,昭王初次召見蔡澤就很賞識他的謀劃,於是任命蔡澤擔任秦國相國。向東滅掉了周朝。蔡澤在秦國做了幾個月的相國,就有人惡語中傷,他害怕被殺,便推託有病送回了相印,他被賜給封號叫綱成君。蔡澤在秦國居住了十多年,曾奉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後奉事秦始皇,曾為秦國出使燕國,三年後燕國太子丹到秦國作人質。太史公說:韓非子說「袖子長的人善於舞蹈,錢多的人善於做生意」。這話說的很實在啊!范睢、蔡澤是人們所說的一代辯士,然而那些遊說諸侯直至白髮蒼蒼也沒遇到知音的,並不是計策謀略拙劣,而是使遊說獲得功效的條件不夠。到了他們二人寄居秦國,能夠相繼取得卿相地位,功名流傳天下,其原因本是國家強弱的形勢不同啊。但是辯士也有偶然的機遇,許多象范睢、蔡澤一樣賢能的人,由於沒有機遇,不盡施展才能,這些人哪能說得盡呢!然而他們二人如果不遭到困厄境遇,又怎麼能奮發有為呢?
范睢者,魏人也,字叔。遊說諸侯①,欲事魏王,家貧無以自資②,乃先事魏中大夫須賈。須賈為魏昭王使於齊,范睢從。留數月,未得報③。齊襄王聞睢辯口④,乃使人賜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辭謝不敢受。須賈知之,大怒,以為睢持魏國陰事告齊⑤,故得此饋⑥,令睢受其牛酒,還其金。既歸,心怒睢,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諸公子,曰魏齊。魏齊大怒,使舍人笞擊睢⑦,折脅摺齒⑧。睢詳死⑨,即卷以簀⑩,置廁中。賓客飲者醉,更溺睢,故僇辱以懲後,令無妄言者。睢從簀中謂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謝公。」守者乃請出棄簀中死人。魏齊醉,曰:「可矣。」范睢得出。後魏齊悔,復召求之。魏人鄭安平聞之,乃遂操范睢亡(13),伏匿(14),更名姓曰張祿。
①遊說:古時策士奔走各國,憑口才勸說君主接受其政治主張。說:勸說。②自資:自己籌集費用。③報:回報,結果。④辯口:有口才。⑤陰事:密秘事情。⑥饋:贈送的禮物。⑦笞:用竹板、荊條抽打。⑧摺(lā,拉):折斷,毀掉。⑨詳:通「佯」。假裝。⑩簀(zé,責):竹席。溺:同「尿」。僇:通「戮」,羞辱。[13]操:攜帶。[14]伏匿:躲藏。
當此時,秦昭王使謁者王稽於魏。鄭安平詐為卒①,侍王稽。王稽問:「魏有賢人可與俱西遊者乎?」鄭安平曰:「臣里中有張祿先生,欲見君,言天下事。其人有仇,不敢晝見②。」王稽曰:「夜與俱來。」鄭安平夜與張祿見王稽。語未究③,王稽知范睢賢,謂曰:「先生待我於三亭之南④。」與私約而去。王稽辭魏去,過載范睢入秦。至湖⑤,望見車騎從西來。范睢曰:「彼來者為誰?」王稽曰:「秦相穰侯東行縣邑⑥。」范睢曰:「吾聞穰侯專秦權,惡內諸侯客⑦,此恐辱我,我寧且匿車中。」有頃,穰侯果至,勞王稽⑧,因立車而語曰⑨:「關東有何變?」曰:「無有。」又謂王稽曰:「謁君得無與諸侯客子俱來乎⑩?無益,徒亂人國耳。」王稽曰:「不敢。」即別去。范睢曰:「吾聞穰侯智士也,其見事遲,鄉者疑車中有人,忘索之。」於是范睢下車走,曰:「此必悔之。」行十餘里,果使騎還索車中,無客,乃已。王稽遂與范睢入咸陽。已報使,因言曰:「魏有張祿先生,天下辯士也。曰『秦王之國危於累卵[13]得臣則安。然不可以書傳也』。臣故載來。」秦王弗信,使舍食草具[14]。待命歲余。當是時,昭王已立三十六年[15]。南拔楚之鄢、郢,楚懷王幽死於秦[16]。秦東破齊。湣王嘗稱帝[17],後去之。數困三晉[18]。厭天下辯士,無所信。
①詐:假裝。卒:差役。②見:同「現」。出現,出來。③究:到底,完了。④三亭南:三亭岡的南邊。三亭:岡名。一說「三亭南」當為「三亭岡」。《正義》按:「三亭岡在山部中名也,蓋『岡』字誤為『南』。」⑤湖:函谷關西側城邑名。⑥穰侯:即魏冉。行:巡行。⑦內:同「納」。收容。⑧勞:慰問。⑨立車:停車。⑩諸侯客子:指諸侯國中的說客遊子。含輕蔑之意。見事遲:處事多疑。遲:猶疑。鄉者:剛才。鄉,同「向」。[13]危於累卵:比喻情況十分危險。累:堆;卵:蛋。[14]舍:安置在客舍。食(sì,寺)草具:給粗劣的飯食吃。草:粗劣;具:飯食。[15]昭王已立三十六年:指前271年。[16]幽:囚禁。[17]湣王嘗稱帝:指前288年,秦魏冉約齊並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齊湣王稱帝兩個月即自行取消帝號。[18]數:屢次。三晉:指韓、趙、魏三國。春秋末,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各立為國,故稱「三晉」。
穰侯、華陽君①,昭王母宣太后之弟也;而涇陽君、高陵君皆昭王同母弟也②。穰侯相,三人者更將③,有封邑④,以太后故,私家富重於王室。及穰侯為秦將,且欲越韓、魏而伐齊綱壽,欲以廣其陶封。范睢乃上書曰:
①華陽君:即羋戎。②涇陽君:卷七十二《穰侯列傳》《索隱》謂「名悝」;卷五《秦本紀》《索隱》謂「名市」。高陵君:卷七十二《穰侯列傳》《索隱》謂「名顯」;卷五《秦本紀》《索隱》謂「悝號高陵君」。③更將:更番擔任將領。④封邑:諸侯國君封賜臣屬的領地。
臣聞明主立政①,有功者不得不賞,有能者不得不官,勞大者其祿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眾者其官大②。故無能者不敢當職焉③,有能者亦不得蔽隱④。使以臣之言為可,願行而益利其道⑤;以臣之言為不可,久留臣無為也⑥。語曰:「庸主賞所愛而罰所惡;明主則不然,賞必加於有功,而刑必斷於有罪。」今臣之胸不足以當椹質⑦,而要不足以待斧鉞⑧,豈敢以疑事嘗試於王哉⑨!雖以臣為賤人而輕辱,獨不重任臣者之無反覆於王邪⑩?且臣聞周有砥砨,宋有結綠,梁有縣藜[13],楚有和朴[14],此四寶者,土之所生,良工之所失也[15],而為天下名器。然則聖王之所棄者,獨不足以厚國家乎[16]?臣聞善厚家者取之於國,善厚國者取之於諸侯。天下有明主則諸侯不得擅厚者[17],何也?為其割榮也[18]。良醫知病人之死生,而聖主明於成敗之事,利則行之,害則舍之,疑則少嘗之[19],雖舜、禹復生,弗能改已。語之至者[20],臣不敢載之於書,其淺者又不足聽也。意者臣愚而不概於王心邪[21]?亡其言臣者賤而不可用乎[22]?自非然者,臣願得少賜游觀之間,望見顏色[23]。一語無效,請伏斧質[24]。
①立政:推行政事。②治眾:指管理事務多。③當職:在位任職。④蔽隱:遮擋,埋沒。⑤願行:希望推行。益:更,更加。利其道:使這種主張達到目的。利:達。⑥無為:無作用,無意義。⑦椹質:砧板,古代一種用作斬首的刑具。⑧要:同「腰」。⑨疑事:疑惑不定的事理、主張。⑩這一句的意思是說:難道不重視推薦我的王稽對您的擔保嗎?任臣者,薦任我的人,指王稽;無反覆:指擔保,負責到底。《戰國策·秦三》鮑彪註:「保任人必保其後,後不如言,則為反覆。」砥砨(è,厄):美玉名。結綠:美玉名。[13]縣(xuán,玄)藜:又稱「懸藜」,美玉名。[14]和朴:楚人卞和所得的璞玉。朴,通「璞」。[15]失:指失於鑒別。[16]厚國家:使國家富強。厚:富。[17]擅厚:獨自豪富。[18]割榮:郭嵩燾《史記札記》:「謂割削其國以自榮。」[19]少:稍,微。[20]至:深。[21]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想來是我愚笨而不符合大王的心意吧?概,張衍田《史記正義佚文輯校》謂:「概,猶平也。」[22]亡其:還是。不可用:不足取信。[23]望見顏色:指正面拜見。[24]伏:受到。斧質:刑具,指斧鉞和椹質。
於是秦昭王大說①,乃謝王稽②,使以傳車召范睢③。於是范睢乃得見於離宮④,詳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⑤。王來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睢繆為曰⑥:「秦安得王?秦獨有太后、穰侯耳。」欲以感怒昭王⑦。昭王至,聞其與宦者爭言,遂延迎⑧,謝曰:「寡人宜以身受命久矣⑨,會義渠之事急⑩,寡人旦暮自請太后;今義渠之事已,寡人乃得受命。竊閔然不敏,敬執賓主之禮。」范睢辭讓。是日觀范睢之見者[13],群臣莫不洒然變色易容者[14]。
①說:同「悅」。②謝:道歉。③傳車:載送賓客的車。④離宮:帝王在正式宮殿之外所築供游處的宮室。⑤永巷:通往內宮的道路。⑥繆為:亂說。繆,通「謬」;為,通「謂」。⑦感怒:激怒。⑧延迎:迎接進來。延:引進。⑨身:親身。受命:接受教導。⑩義渠之事:《戰國策·秦三》吳師道補正鮑彪注曰:「《大事記》,赧王四十四年,秦滅義渠。《漢·匈奴傳》,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太后計殺王於甘泉。」義渠,古西戎國名。閔然:昏昧,糊塗。敏:聰敏。執:行。[13]見:謁見。[14]灑(xiǎn,顯)然:敬畏的樣子。
秦王屏左右①,宮中虛無人。秦王跽而請曰②:「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③。」有間④,秦王復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睢曰:「非敢然也。臣聞昔者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於渭濱耳。若是者,交疏也⑤。已說而立為太師⑥,載與俱歸者,其言深也。故文王遂收功於呂尚而卒王天下⑦。鄉使文王疏呂尚而不與深言⑧,是周無天子之德,而文、武無與成其王業也。今臣羈旅之臣也⑨,交疏於王,而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事⑩,處人骨肉之間,願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問而不敢對者也。臣非有畏而不敢言也。臣知今日言之於前而明日伏誅於後,然臣不敢避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13],漆身為厲被發為狂不足以為臣恥[14]。且以五帝之聖焉而死[15],三王之仁焉而死[16],五伯之賢焉而死[17],烏獲、任鄙之力焉而死,成荊、孟賁、王慶忌、夏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於秦,此臣之所大願也,臣又何患哉!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18],夜行晝伏,至於陵水,無以其口,厀行蒲伏[19],稽首肉袒[20],鼓腹吹篪[21],乞食於吳市,卒興吳國,闔閭為伯[22]。使臣得盡謀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終身不復見,是臣之說行也,臣又何憂?箕子、接輿漆身為厲,被發為狂,無益於主。假使臣得同行於箕子[23],可以有補於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有何恥?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之盡忠而身死,因以是杜口裹足[24],莫肯鄉秦耳[25]。足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於奸臣之態,居深宮之中,不離阿保之手[26],終身迷惑,無與昭奸[27]。大者宗廟滅覆[28],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窮辱之事,死亡之患,臣不敢畏也。臣死而秦治,是臣死賢於生[29]。」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國辟遠[30],寡人愚不肖[31],先生乃幸辱至於此,是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廟也[32]。寡人得受命於先生,是天所以幸先王,而不棄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是!事無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願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范睢拜,秦王亦拜。
①屏:使退避。②跽:長跪,挺直上身兩腿跪著。③唯:表應答的聲音,相當於「嗯」、「是」。④有間:隔了一會兒。⑤疏:生疏。⑥已說:《戰國策·秦三》作「已一說」。說,陳述、述說。⑦收功:得到輔佐之力。⑧鄉使:假使先前。鄉,通「向」,早先、以前。⑨羈旅:寄居異國他鄉。⑩匡:扶正、補救。處人骨肉之間:指處在昭王同其母宣太后、其舅穰侯的骨肉關係之間。信:果真。[13]亡:流亡。[14]漆身為厲(lài,賴):以漆塗身,使遍生癩瘡。厲,同「癩」。被發為狂:披頭散髮,裝瘋賣傻。被,同「披」。[15]五帝:傳說中的五個帝王。通常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⒃三王:通常指夏禹、商湯、周文周武。⒄五伯:又作「五霸」。春秋時在諸侯中勢力強大,稱霸一時的五個諸侯盟主。其說不一,通行的手法是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⒅橐:口袋。⒆厀行蒲伏:用手和膝在地上爬行。厀,一作「膝」;蒲伏,同「匍匐」。⒇稽首:古代最恭敬的跪拜禮。肉袒:脫去上衣露出肢體。(21)篪(chí,池):古代竹管樂器,似笛。(22)伯:諸侯盟主。(23)同行:同路。指同樣遭遇。(24)杜口裹足:閉口不言,止步不前。杜:堵塞。(25)鄉:同「向」,面向。(26)阿保:指近臣。(27)昭奸:辨明邪惡。昭:顯明。(28)宗廟:指代國家。(29)賢:勝過。(30)辟:偏僻。(31)不肖:不賢。(32)慁(hùn,諢):煩勞。
范睢曰:「大王之國,四塞以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帶涇、渭①,右隴、蜀,左關、阪,奮擊百萬②,戰車千乘③,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此王者之地也。民怯於私鬥而勇於公戰,此王者之民也。王並此二者而有之④。夫以秦卒之勇,車騎之眾,以治諸侯⑤,譬若施韓盧而搏蹇兔也⑥,霸王之業可致也,而群臣莫當其位。至今閉關十五年,不敢窺兵于山東者,是穰侯為秦謀不忠,而大王之計有所失也。」秦王跽曰:「寡人願聞失計。」然左右多竊聽者,范睢恐,未敢言內⑦,先言外事⑧,以觀秦王之俯仰⑨。因進曰:「夫穰侯越韓、魏而攻齊綱壽,非計也。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出師則害於秦。臣意王之計⑩,欲少出師而悉韓、魏之兵也,則不義矣。今見與國之不親也,越人之國而攻,可乎?其於計疏矣⒀。且昔齊湣王南攻楚,破軍殺將,再闢地千里⒁,而齊尺寸之地無得焉者,豈不欲得地哉,形勢不能有也。諸侯見齊之罷⒂,君臣之不和也,興兵而伐齊,大破之。士辱兵頓,皆咎其王⒃,曰:『誰為此計者乎?』王曰:『文子為之⒄。』大臣作亂,文子出走。故齊所以大破者,以其伐楚而肥韓、魏也⒅。此所謂借賊兵而齎盜糧者也⒆。王不如遠交而近攻⒇,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釋此而遠攻,不亦繆乎!且昔者中山之國地方五百里,趙獨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21),天下莫之能害也。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22),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楚強則附趙(23),趙強則附楚,楚、趙皆附,齊必懼矣。齊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24)。齊附而韓、魏因可虜也(25)。」昭王曰:「吾欲親魏久矣,而魏多變之國也,寡人不能親。請問親魏奈何?」對曰:「王卑詞重幣以事之;不可,則割地而賂之;不可,因舉兵而伐之。」王曰:「寡人敬聞命矣。」乃拜范睢為客卿,謀兵事。卒聽范睢謀,使五大夫綰伐魏,拔懷。後二歲,拔邢丘。客卿范睢復說昭王曰:「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綉(26)。秦之有韓也,譬如木之有蠹也(27),人之有心腹之病也。天下無變則已,天下有變,其為秦患者孰大於韓乎?王不如收韓。」昭王曰:「吾固欲收韓,韓不聽,為之奈何?」對曰:「韓安得無聽乎?王下兵而攻滎陽,則鞏、成皋之道不通;北斷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師不下。王一興兵而攻滎陽,則其國斷而為三(28)。夫韓見必亡,安得不聽乎?若韓聽,而霸事因可慮矣(29)。」王曰:「善。」且欲發使於韓。
①帶:被環繞。②奮擊:指勇於搏擊的士兵。③乘:古代四馬一車叫「乘」。④二者:指地利與人和。⑤治:制伏。⑥施:放。韓盧:韓國的壯犬名。蹇(jiǎn,減):跛足。⑦內:指宮廷內部太后擅權事。⑧外事:指穰侯對外用兵之策等。⑨俯仰:低頭和抬頭。這裡喻指動向、態度。⑩意:意料,猜想。悉:盡遣。與國:友好國家。⒀疏:疏忽,不周密。⒁辟:開闢,擴大。⒂罷:疲憊困頓。罷,通「疲」。:困。⒃咎:歸罪,責怪。⒄文子:即孟嘗君田文。⒅肥:使獲厚利。⒆借賊兵而齎(jī,汲)盜糧:把兵器借給盜賊,把糧食送給強盜。⒇遠交而近攻:范睢為秦國謀劃的外交策略,即結交遠邦攻伐近國。(21)附:歸附。(22)中國:即中原。樞:關鍵、中心部位。(23)楚強則附趙:楚國強大就親近趙國。附:親附。(24)幣:指禮物,如玉、馬、皮、帛等。(25)虜:收服。(26)綉:各種色彩絲線交織的刺繡。(27)蠹:蛀蟲。(28)其國斷而為三:韓國被分割為三個孤立的地區。《正義》:「新鄭已(以)南一,宜陽二,澤、潞三。」(29)慮:考慮,盤算。
范睢日益親,復說用數年矣①,因請間說曰②:「臣居山東時,聞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王也。聞秦之有太后、穰侯、華陽、高陵、涇陽,不聞其有王也。夫擅國之謂王③,能利害之謂王④,制殺生之威之謂王⑤。今太后擅行不顧⑥,穰侯出使不報,華陽、涇陽等擊斷無諱⑦,高陵進退不請⑧。四貴備而國不危者,未之有也。為此四貴者下⑨,乃所謂無王也。然則權安得不傾,令安得從王出乎?臣聞善治國者,乃內固其威而外重其權⑩。穰侯使者操王之重,決制於諸侯,剖符於天下⒀,政適伐國⒁,莫敢不聽。戰勝攻取則利歸於陶,國御於諸侯⒂;戰敗則結怨於百姓,而禍歸於社稷。詩曰⒃:『木實繁者披其枝⒄,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⒅,尊其臣者卑其主』。崔杼、淖齒管齊,射王股⒆,擢王筋⒇,縣之於廟梁(21),宿昔而死(22)。李兌管趙,囚主父於沙丘(23),百日而餓死。今臣聞秦太后、穰侯用事,高陵、華陽、涇陽佐之,卒無秦王,此亦淖齒、李兌之類也。且夫三代所以亡國者(24),君專授政(25),縱酒馳騁弋獵(26),不聽政事。其所授者,妒賢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為主計,而主不覺悟,故失其國。今自有秩以上至諸大吏(27),下及王左右,無非相國之人者。見王獨立於朝,臣竊為王恐,萬世之後,有秦國者非王子孫也。」昭王聞之大懼,曰:「善。」於是廢太后,逐穰侯、高陵、華陽、涇陽君於關外(28)。秦王乃拜范睢為相。收穰侯之印,使歸陶,因使縣官給車牛以徒(29),千乘有餘。到關,關閱其寶器(30),寶器珍怪多於王室。秦封范睢以應,號為應侯。當是時,秦昭王四十一年也(31)。
①說用:被信用。說,同「悅」,悅服。②請間:請求空閑之時。指私下晤談。間,同「閑」。③擅國:獨攬國家大權。④利害:興利除害。⑤制:控制,掌握。威:威力、權勢。⑥擅行:獨斷專行。⑦擊斷無諱:懲處別人隨心所欲。⑧進退:指引薦和罷黜官吏。⑨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人們處在這四類權貴的統治下。⑩固:使牢固。重:使威重、集中。操王之重:持著君王的重權。決制:決斷,裁斷。指裁斷是非,即發號施令。⒀剖符:古代帝王調兵遣將,出入徵發的憑證。銅或竹製,剖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以相符為信。這裡指持符使臣。⒁政:通「征」。適(dí,嫡):通「敵」。⒂國御於諸侯:國家遭到困厄則可用事於諸侯。御,駕馭,用事。此句解釋,眾說紛紜,疑有脫誤。梁玉繩《史記志疑》按:「……吳氏據《策》別篇雲『利盡歸於陶,國之幣帛竭入太后家』,疑此有缺誤,當是也……。」⒃詩:《戰國策》鮑彪謂「逸《詩》」。一說,古書引《書》或通稱「詩」。⒄木實:樹木的果實。披:折。⒅都:都邑。國:指國都。⒆王:指齊莊公。⒇擢:拔,抽。王:指齊湣王。(21)縣(xuán,玄):同「懸」。(22)宿昔:早晚。比較時間短暫。(23)主父:即趙武靈王。他讓國給兒子惠文王,自稱主父。(24)三代:指夏、商、周。(25)君專授政:指國君把大權全都交給寵臣。(26)弋獵:射獵。(27)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從小鄉官到各個大官吏。(28)關外:指國都之外。關,這裡指國都之門。(29)縣官:指朝廷,官府。(30)關:這裡指守關官吏。(31)秦昭王四十一年:即前266年。
范睢既相秦,秦號曰張祿,而魏不知,以為范睢已死久矣。魏聞秦且東伐韓、魏①,魏使須賈於秦。范睢聞之,為微行②,敝衣間步之邸③,見須賈。須賈見之而驚曰:「范叔固無恙乎!」范睢曰:「然。」須賈笑曰:范叔有說於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過於魏相④,故亡逃至此,安敢說乎!」須賈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為人庸賃⑤。」須賈意哀之,留與坐飲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綈袍以賜之⑥。須賈因問曰:「秦相張君,公知之乎?吾聞幸於王⑦,天下之事皆決於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張君⑧。孺子豈有客習於相君者哉⑨?」范睢曰:「主人翁習知之⑩。唯睢亦得謁,睢請為見君於張君。」須賈曰:「吾馬病,車軸折,非大車駟馬,吾固不出。」范睢曰:「願為君借大車駟馬於主人翁。」范睢歸取大車駟馬,為須賈御之,入秦相府。府中望見,有識者皆避匿。須賈怪之。至相舍門,謂須賈曰:「待我,我為君先入通於相君。」須賈待門下,持車良久,問門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門下曰:「無范叔。」須賈曰:「鄉者與我載而入者。」門下曰:「乃吾相張君也。」須賈大驚,自知見賣⒀,乃肉袒厀行,因門下人謝罪。於是范睢盛帷帳⒁,侍者甚眾,見之。須賈頓首言死罪,曰:「賈不意君能自致於青雲之上⒂,賈不敢復讀天下之書,不敢復與天下之事⒃。賈有湯鑊之罪⒄,請自屏於胡貉之地⒅,唯君死生之!」范睢曰:「汝罪有幾?」曰:「擢賈之發以續賈之罪⒆,尚未足。」范睢曰:「汝罪有三耳。昔者楚昭王時而申包胥為楚卻吳軍,楚王封之以荊五千戶,包胥辭不受,為丘墓之寄於荊也⒇。今睢之先人丘墓亦在魏,公前以睢為有外心於齊而惡睢於魏齊(21),公之罪一也。當魏齊辱我於廁中,公不止,罪二也。更醉而溺我,公其何忍乎?罪三矣。然公之所以得無死者,以綈袍戀戀(22),有故人之意,故釋公。」乃謝罷(23)。入言之昭王,罷歸須賈(24)。須賈辭於范睢,范睢大供具(25),盡請諸侯使,與坐堂上,食飲甚設(26)。而坐須賈於堂下,置莝豆其前(27),令兩黥徒夾而馬食之(28)。數曰(29):「為我告魏王,急持魏齊頭來!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須賈歸,以告魏齊。魏齊恐,亡走趙,匿平原君所(30)。
①且:將要。②微行:隱蔽尊貴身分改裝出行。③間步:伺間隙步行。之:到。邸:客館。④得過:得罪。⑤庸賃:受僱用的差役。⑥綈袍:粗絲袍。⑦幸:寵信。⑧去留:留下或離去,指成功或失敗。⑨孺子:指年輕人。習:熟悉。⑩主人翁:主人。謁:求見。相舍門:相國辦公地方的門口。⒀見賣:被賣,被誆騙。⒁盛帷帳:掛上盛大的帳幕。⒂自致:靠自己能力達到。青雲之上:比喻極高的官位。⒃與:參與。⒄湯鑊:古代的酷刑,用以煮殺人。鑊:大鍋,用作刑具。⒅胡:我國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統稱。貉:通「貊」。古代居於東北部的一個民族被稱為貊。⒆續:一說,「續」與「數」音近而誤。另一說,續:連接。⒇丘墓:這裡指祖墳。(21)惡:說別人壞話。(22)戀戀:形容依戀之情。(23)謝罪:辭開須賈,結束會見。(24)罷歸:指不接受來使,令其回國。(25)大供具:大擺宴席。(26)甚設:擺設豐盛。(27)莝豆:鍘碎的草和豆子拌在一起的飼料。(28)黥徒:受過墨刑的犯人。黥:古代一種肉刑,用刀刺面並塗上墨。(29)數:指責。(30)平原君:即趙勝。
范睢既相,王稽謂范睢曰:「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宮車一日晏駕①,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館舍②,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溝壑③,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宮車一日晏駕,君雖恨於臣④,無可奈何。君卒然捐館舍,君雖恨於臣,亦無可奈何。使臣卒然填溝壑,君雖恨於臣,亦無可奈何。」范睢不懌⑤,乃入言於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內臣於函谷關;非大王之賢聖,莫能貴臣。今臣官至於相,爵在列侯,王稽之官尚止於謁者,非其內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為河東守,三歲不上計⑥。又任鄭安平⑦,昭王以為將軍。范睢於是散家財物,盡以報所嘗困厄者。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⑧。范睢相秦二年,秦昭王之四十二年⑨,東伐韓少曲、高平,拔之。
①宮車一日晏駕:指帝王一旦死去。晏駕,《集解》應劭曰:「天子當晨起早作,如方崩殞,故稱晏駕。」晏:晚、遲。②卒然:突然。卒,通「猝」。捐館舍:離棄住所,指死去。捐:棄。③填溝壑:指死去。④恨:遺憾。⑤懌:喜悅。⑥上計:地方官在年終時本人或遣吏至國都將全年人口、錢糧、盜賊、獄訟等事報告朝廷稱「上計」。⑦任:舉薦。⑧睚眥:發怒時瞪眼,借代極小的怨恨。⑨秦昭王之四十二年:即前265年。
秦昭王聞魏齊在平原君所,欲為范睢必報其仇,乃詳為好書遺平原君曰①:「寡人聞君之高義,願與君為布衣之友②,君幸過寡人③,寡人願與君為十日之飲。」平原君畏秦,且以為然,而入秦見昭王。昭王與平原君飲數日,昭王謂平原君曰:「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④,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范君之仇在君之家,願使人歸取其頭來;不然,吾不出君於關⑤。」平原君曰:「貴而為交者,為賤也;富而為交者,為貧也。夫魏齊者,勝之友也,在,固不出也,今又不在臣所。」昭王乃遺趙王書曰:「王之弟在秦⑥,范君之仇魏齊在平原君之家。王使人疾持其頭來⑦;不然,吾舉兵而伐趙,又不出王之弟於關。」趙孝成王乃發卒圍平原君家,急,魏齊夜亡出,見趙相虞卿。虞卿度趙王終不可說⑧,乃解其相印,與魏齊亡,間行⑨,念諸侯莫可以急抵者,乃復走大梁,欲因信陵君以走楚⑩。信陵君聞之,畏秦,猶豫未肯見,曰:「虞卿何如人也?」時侯嬴在旁,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躡檐簦,一見趙王,賜白璧一雙,黃金百鎰;再見,拜為上卿;三見,卒受相印,封萬戶侯。當此之時,天下爭知之。夫魏齊窮困過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祿之尊,解相印,捐萬戶侯而間行。急士之窮而歸公子,公子曰『何如人』。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信陵君大慚,駕如野迎之⒀。魏齊聞信陵君之初難見之,怒而自剄。趙王聞之,卒取其頭予秦。秦昭王乃出平原君歸趙。
①詳為好:假裝交好。遺:送給。②布衣之友:指不講君臣地位同平民一樣地交朋友。③過:訪問,造訪。④仲父:齊桓公禮尊管仲如父,故稱仲父。⑤關:指函谷關。⑥王之弟:梁玉繩《史記志疑》引《史記考異》曰:「平原君為惠文王弟,於孝成為叔父,不當更稱弟。」⑦疾:快,迅速。⑧度:估計。⑨間行:潛行,從小路走。⑩信陵君:即魏無忌。躡(niè,聶)(jiē,嗟)檐簦:腳踏草鞋,肩搭雨傘。指遠行。:草鞋;檐:通「擔」,肩荷;簦:古代有柄的笠。鎰: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兩為一鎰。一說二十四兩為一鎰。⒀如野:到郊外。
昭王四十三年①,秦攻韓汾陘,拔之,因城河上廣武②。後五年,昭王用應侯謀,縱反間賣趙③,趙以其故,令馬服子代廉頗將④。秦大破趙於長平,遂圍邯鄲。已而與武安君白起有隙⑤,言而殺之⑥。任鄭安平,使擊趙。鄭安平為趙所圍,急,以兵二萬人降趙。應侯席稿請罪⑦。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於是應侯罪當收三族⑧。秦昭王恐傷應侯之意,乃下令國中:「有敢言鄭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而加賜相國應侯食物日益厚,以順適其意。後二歲,王稽為河東守,與諸侯通,坐法誅⑨。而應侯日益以不懌。昭王臨朝嘆息,應侯進曰:「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憂⑩,臣敢請其罪。」昭王曰:「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夫以遠思慮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圖秦也。夫物不素具,不可以應卒⒀,今武安君既死,而鄭安平等畔⒁,內無良將而外多敵國,吾是以憂。」欲以激勵應侯。應侯懼⒂,不知所出⒃。蔡澤聞之,往入秦也。
①昭王四十三年:即前264年。②城:築城。③縱:放,施。反間:使敵人間諜為我所用,或用計使敵人內部不團結。④馬服子:指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⑤隙:感情上的裂痕,怨仇。⑥言而殺之:指范睢向昭王進讒言而殺死白起。⑦席稿請罪:跪在草墊上請求懲處。稿:用草編的墊子。⑧收:逮捕。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⑨坐法:因犯法。⑩中朝:當朝。倡優拙:表演歌舞的技藝拙劣。素具:早作準備。⒀卒:通「猝」。⒁畔:通「叛」。⒂懼:擔心,憂心。⒃不知所出:想不出什麼辦法。
蔡澤者,燕人也。遊學干諸侯大小甚眾①,不遇②。而從唐舉相③,曰:「吾聞先生相李兌,曰『百日之內持國秉』,有之乎④?」曰:「有之。」曰:「若臣者何如?」唐舉孰視而笑曰⑤:「先生曷鼻⑥,巨肩⑦,魋顏⑧,蹙齃⑨,膝攣⑩。吾聞聖人不相,殆先生乎?」蔡澤知唐舉戲之,乃曰:「富貴吾所自有,吾所不知者壽也,願聞之。」唐舉曰:「先生之壽,從今以往者四十三歲。」蔡澤笑謝而去,謂其御者曰⒀:「吾持粱刺齒肥⒁,躍馬疾驅,懷黃金之印,結紫綬於要⒂,揖讓人主之前⒃,食肉富貴,四十三年足矣。」去之趙、見逐。之韓、魏,遇奪釜鬲於塗⒄。聞應侯任鄭安平、王稽皆負重罪於秦,應侯內慚,蔡澤乃西入秦。
①遊學:周遊異地,從師學習。干:求取。②遇:遇合,得到信任。③相:古代憑觀察人的相貌、體形來判斷命運的迷信活動。④持國秉:執掌國家的權柄,即做國相。秉,通「柄」,權柄。⑤孰:同「熟」,仔細。⑥曷(xiē,歇)鼻:鼻形如蠍蟲,即仰鼻。⑦巨肩:肩膀高聳。⑧魋顏:額頭突出。⑨蹙齃(è,厄):塌鼻樑。⑩膝攣:兩膝蜷曲。不相:不能以貌相來判斷。殆:大概。⒀御者:車夫。⒁持粱:端著米飯。刺齒肥:吃著肥肉。《正義》、《索隱》並謂「刺齒」當為「嚙」之誤字。⒂紫綬:紫色絲帶,用來系在官印上。要:同「腰」。⒃揖讓:作揖和謙讓,古代賓主相見的禮儀。這裡指受尊重。⒄釜鬲:炊具。釜:鍋;鬲:鼎一類的烹飪器。塗:同「途」。
將見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應侯曰①:「燕客蔡澤,天下雄俊弘辯智士也②。彼一見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奪君之位。」應侯聞,曰:「五帝三代之事③,百家之說,吾既知之,眾口之辯,吾皆摧之④,是惡能困我而奪我位乎⑤?」使人召蔡澤。蔡澤入,則揖應侯⑥。應侯固不快,及見之,又倨⑦,應侯因讓之曰⑧:「子嘗宣言欲代我相秦,寧有之乎?」對曰:「然。」應侯曰:請聞其說。」蔡澤曰:「吁,君何見之晚也⑨!夫四時之序,成功者去⑩。夫人生百體堅強,手足便利,耳目聰明而心聖智,豈非士之願與?」應侯曰:「然。」蔡澤曰:「質仁秉義⒀,行道施德,得志於天下,天下懷樂敬愛而尊慕之,皆願以為君王,豈不辯智之期與⒁?」應侯曰:「然。」蔡澤復曰:「富貴顯榮,成理萬物⒂,使各得其所;性命壽長,終其天年而不夭傷⒃;天下繼其統⒄,守其業,傳之無窮;名實純粹⒅,澤流千里⒆,世世稱之而無絕,與天地終始:豈道德之符而聖人所謂吉祥善事者與⒇?」應侯曰:「然。」
①宣言:揚言。②雄俊弘辯:見識超群,極富辯才。③五帝:傳說中古代的五個帝王。其說不一,通常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④摧之:使之折服。⑤惡:怎麼。⑥揖應侯:指給應侯只行作揖之禮,而未下拜。⑦倨:傲慢。⑧讓:責備。⑨何見之晚:認識問題怎麼這麼遲鈍。⑩成功者去: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就是各自完成了它的任務而自動退去。百體:指人體的各部位。心聖:心神。⒀質仁秉義:以仁為本,主持正義。質,本。⒁期:期望。⒂成理萬物:治理一切事物。⒃天年:指人的自然的壽命。⒄繼其統:繼承先人的傳統。⒅名實純粹:名聲與實際都完美無缺。⒆澤流千里:恩澤遠及千里之外。梁玉繩《史記志疑》附按:「千里之澤,何足言之。徐廣謂一本無『里』字,《策》雲『澤流千世,稱之而毋絕』,當是也。」⒇豈:梁玉繩《史記志疑》附按:「《策》作『豈非』,此脫『非』字。」當是。道德之符:行道施德的效果。符:效驗,效果。
蔡澤曰:「若夫秦之商君①,楚之吳起,越之大夫種②,其卒然亦可願與③?」應侯知蔡澤之欲困己以說④,復謬曰⑤:「何為不可?夫公孫鞅之事孝公也,極身無貳慮⑥,盡公而不顧私;設刀鋸以禁姦邪,信賞罰以致治⑦;披腹心⑧,示情素⑨,蒙怨咎,欺舊友⑩,奪魏公子卬,安秦社稷,利百姓,卒為秦禽將破敵,攘地千里。吳起之事悼王也,使私不得害公,讒不得蔽忠,言不取苟合⒀,行不取苟容⒁,不為危易行⒂,行義不辟難⒃,然為霸主強國,不辭禍凶。大夫種之事越王也,主雖困辱,悉忠而不解⒄,主雖絕亡,盡能而弗離,成功而弗矜⒅,貴富而不驕怠。若此三子者,固義之至也,忠之節也⒆。是故君子以義死難,視死如歸;生而辱不如死而榮。士固有殺身以成名,唯義之所在,雖死無所恨。何為不可哉?」蔡澤曰:「主聖臣賢,天下之盛福也;君明臣直,國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妻貞(20),家之福也。故比干忠而不能存殷(21),子胥智而不能完吳(22),申生孝而晉國亂(23)。是皆有忠臣孝子,而國家滅亂者,何也,無明君賢父以聽之,故天下以其君父為僇辱而憐其臣子。今商君、吳起、大夫種之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稱三子致功而不見德(24),豈慕不遇世死乎?夫待死而後可以立忠成名,是微子不足仁(25),孔子不足聖,管仲不足大也(26)。夫人之立功,豈不期於成全邪?身與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27),其次也。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於是應侯稱善。
①商君:即商鞅。②大夫種:即文種。③卒然:指商鞅等的被殺結局。願:仰慕,羨慕。④欲困己以說:要用這些說辭來堵塞自己的嘴巴。⑤謬:狡辯。⑥極身:終身。貳慮:二心。⑦信:切實。治:太平。⑧披:剖露。⑨情素:真情實意。⑩欺舊友:指商鞅用計誘捕舊交魏公子卬。禽:同「擒」。攘:奪取。⒀苟合:隨便附和。⒁苟容:苟且容身於世。⒂易:改變。⒃辟:同「避」。⒄解:同「懈」。懈怠。⒅矜:驕傲。⒆節:志節氣概。這裡含有榜樣的意思。⒇信:誠實。(21)比干忠而不能存殷:殷末紂王昏庸暴虐,其叔伯父比干盡忠強諫,結果被剖心而死,殷不久即亡。(22)子胥智而不能完吳:伍子胥曾對吳王夫差預言越將復仇滅吳,夫差拒諫而殺子胥,後吳終為越所滅。完:保全。(23)申生孝而晉國亂:晉獻公世子申生被獻公寵姬構陷,申生不肯申辯以不使其父傷心,遂自殺。獻公死後,諸公子爭位,晉國大亂。(24)見德:受恩惠,得好報。(25)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如果用死才可立功成名)那麼微子也就不能夠稱為仁人了。微子啟曾屢次向暴虐的紂王進諫,紂王不聽,微子便避禍出亡。孔子稱微子、箕子、比干為「殷有三仁焉」。(26)管仲不足大:春秋時齊國將亂,管仲事奉公子糾出奔,及桓公(公子小白)即位,殺公子糾,管仲未與糾同死。後任為齊相,使齊成霸業。若以死效命論之,則管仲不能夠稱為偉大了。(27)名可法:功名可為後世效法。
蔡澤少得間①,因曰:「夫商君、吳起、大夫種,其為人臣盡忠致功則可願矣②,閎夭事文王,周公輔成王也,豈不亦忠聖乎③?以君臣論之,商君、吳起、大夫種其可願孰與閎夭、周公哉④?」應侯曰:「商君、吳起、大夫種弗若也。」蔡澤曰:「然則君之主慈仁任忠,惇厚舊故⑤,其賢智與有道之士為膠漆⑥,義不倍功臣⑦,孰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應侯曰:「未知何如也。」蔡澤曰:「今主親忠臣,不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君之設智⑧,能為主安危修政,治亂強兵,批患折難⑨,廣地殖穀,富國足家,強主,尊社稷,顯宗廟,天下莫敢欺犯其主,主之威蓋震海內⑩,功彰萬里之外,聲名光輝傳於千世,君孰與商君、吳起、大夫種?」應侯曰:「不若。」蔡澤曰:「今主之親忠臣不忘舊故不若孝公、悼王、勾踐,而君之功績愛信親幸又不若商君、吳起、大夫種,然而君之祿位貴盛,私家之富過於三子,而身不退者,恐患之甚於三子,竊為君危之。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數也。進退盈縮⒀,與時變化,聖人之常道也⒁。故『國有道則仕⒂,國無道則隱』。聖人曰『飛龍在天⒃,利見大人』。『不義而富且貴⒄,於我如浮雲』。今君之怨已讎而德已報⒅,意欲至矣,而無變計,竊為君不取也。且夫翠、鵠、犀、象,其處勢非不遠死也,而所以死者,惑於餌也。蘇秦、智伯之智,非不足以辟辱遠死也⒆,而所以死者,惑於貪利不止也。是以聖人制禮節慾,取於民有度⒇,使之以時,用之有止,故志不溢(21),行不驕,常與道俱而不失(22),故天下承而不絕。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23),一匡天下(24),至於葵丘之會(25),有驕矜之志,畔者九國(26)。吳王夫差兵無敵於天下,勇強以輕諸侯,陵齊、晉,故遂以殺身亡國。夏育、太史噭叱呼駭三軍(27),然而身死於庸夫。此皆乘至盛而不返道理(28),不居卑退處儉約之患也。夫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29),尊爵必賞,有罪必罰,平權衡(30),正度量,調輕重(31),決裂阡陌(32),以靜生民之業而一其俗(33),勸民耕農利土(34),一室無二事(35),力田稸積(36),習戰陳之事(37),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立威諸侯,成秦國之業。功已成矣,而遂以車裂(38)。楚地方數千里,持戟百萬(39),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一戰舉鄢、郢以燒夷陵,再戰南並蜀漢。又越韓、魏而攻強趙,北阬馬服(40),誅屠四十餘萬之眾,盡之於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遂入圍邯鄲,使秦有帝業。楚、趙天下之強國而秦之仇敵也,自是之後,楚、趙皆懾伏不敢攻秦者(41),白起之勢也。身所服者七十餘城,功已成矣,而遂賜劍死於杜郵。吳起為楚悼王立法,卑減大臣之威重(42),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43),塞私門之請(44),一楚國之俗,禁遊客之民,精耕戰之士(45),南收楊越,北並陳、蔡,破橫散從(46),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47),禁朋黨以勵百姓(48),定楚國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諸侯。功已成矣,而卒枝解(49)。大夫種為越王深謀遠計,免會稽之危(50),以亡為存,因辱為榮,墾草入邑,闢地殖穀,率四方之士,專上下之力(51),輔勾踐之賢,報夫差之讎,卒擒勁吳,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勾踐終負而殺之。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禍至於此。此所謂信而不能詘(52),往而不能返者也。范蠡知之,超然辟世,長為陶朱公(53)。君獨不觀夫博者乎(54)?或欲大投(55),或欲分功(56),此皆君之所明知也。今君相秦,計不下席,謀不出廊廟(57),坐制諸侯,利施三川(58),以實宜陽,決羊腸之險(59),塞太行之道,又斬范、中行之塗,六國不得合從,棧道千里,通於蜀漢,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欲得矣,君之功極矣,此亦秦之分功之時也。如是而不退,則商君、白公、吳起、大夫種是也。吾聞之,『鑒於水者見面之容,鑒於人者知吉與凶』。《書》曰『成功之下,不可久處』(60)。四子之禍,君何居焉(61)?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而授之,退而岩居川觀,必有伯夷之廉,長為應侯,世世稱孤,而有許由、延陵季子之讓,喬、松之壽(62),孰與以禍終哉?即君何居焉(63)?忍不能自離,疑不能自決,必有四子之禍矣。《易》曰『亢龍有悔』,(64)此言上而不能下,信而不能詘,往而不能自返者也。願君孰計之!」應侯曰:「善。吾聞『欲而不知(止)〔足〕(65),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止〕(66),失其所以有』。先生幸教,睢敬受命。」於是乃延入坐,為上客。
①少得間:指稍稍抓住應侯辯難中的縫隙。間,縫隙。②願:仰慕,羨慕。③忠聖:竭盡忠誠,極富智慧。④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以君臣的關係來論)商鞅、吳起和大夫種值得羨慕,那比起閎夭、周公來怎麼樣?⑤惇厚舊故:厚道誠實,不忘舊情。⑥膠漆:膠和漆,比喻關係密切牢固。⑦倍:背叛,背棄。⑧設智:施展才智。⑨批:排除。折:毀,滅。⑩蓋震:壓倒、震動。彰:顯揚。常數:常規。⒀盈縮:伸屈。⒁常道:常理。⒂國有道則仕:《論語·衛靈公篇》:「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有道,指政治清明;仕,做官。⒃飛龍在天:《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喻指明君在位,有作為的人理應輔佐以施展抱負。⒄不義而富且貴:《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意思是,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在我看來如同浮雲一樣。⒅讎:應答。這裡是報復的意思。⒆辟:同「避」。⒇度:限度。(21)溢:過度。(22)道:指制禮節慾的原則。(23)九合諸侯:指齊桓公多次以盟主身分盟會諸侯。(24)一匡天下:使天下歸正。當時各諸侯無視周天子,互相攻伐,齊桓公暫時制止了這種混亂局面。(25)葵丘之會:據《左傳》載,魯僖公九年(前651),魯、齊、宋、衛、鄭、許、曹等諸侯國在葵丘會盟,重溫過去的盟約並進一步發展友好關係。(26)畔:通「叛」。(27)三軍:指諸侯大國的軍隊。(28)乘:升,達到。至盛:指功名極為煊赫。(29)奸本:邪惡的根源。(30)平:劃一,統一。權:秤錘。衡:秤桿。(31)調:調節。輕重:指商品、貨幣流通等輕重關係。(32)決裂:毀壞。阡陌:指縱橫交錯的田埂。(33)靜:安,使安寧。(34)利土:使土地發揮效益。(35)一室無二事:一家不操二業,指專事耕戰之業。另一解,指一戶有兩個勞力的男子要分開生活。(36)稸:積蓄。(37)陳:同「陣」。(38)車裂:古代酷刑之一。以車撕裂人體。(39)持戟:指拿戟的士兵。(40)北阬馬服:指秦、趙長平之戰,阬殺馬服子趙括的軍隊。阬:活埋。(40)懾伏:因恐懼而屈服。(43)卑減:降低和削弱。(43)損:裁減。(44)私門:指豪門貴族。(45)精:挑選、培養。(46)破橫散從:指拆穿縱橫機謀的辯說。從橫,當時諸侯國在外交上的機謀策略。從,同「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橫,又作「衡」,即「事一強以攻眾弱」。(47)馳說:往來遊說。(48)朋黨:為私利而互相勾結的一類人。(49)枝解:古代分割四肢的酷刑。(50)會稽之危:指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戰敗,遂率五千殘兵退守會稽,亡國在即,大夫種為其謀劃,以屈降使吳退兵,後助勾踐勵精圖治,終於復仇。(51)專:使專一。(53)信:通「伸」。詘:通「屈」。(53)陶朱公:范蠡自號。(54)博:博弈,賭博。(55)大投:下大賭注。指可獲全勝。(56)分功:分次下小賭注。指逐次獲勝。(57)廊廟:指朝廷。(58)施:施展,展開。(59)決:打通。(60)《書》:指《逸周書》。(61)居:處於,經受。(62)喬:指周靈王的太子王喬。松:神農時的雨師赤松子。(63)即:用同「則」。(64)《易》:即《易經》。我國古代含有哲學思想、具有社會史料價值的占卜書,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亢龍有悔:見《乾》卦。意思是,龍飛得過高以致達到頂點既不能上升又不能下降因而後悔。喻示居高思危應自我警惕和節制。亢:極高。(65)欲而不知(止)〔足〕:當為「欲而不知足」。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引《雜誌》:「『足』與『欲』(指下句末「欲」字)韻」。(66)有而不知(足)〔止〕:當為「有而不知止」。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引《雜誌》:「『止』與『有』(指下句末「有」字)韻。」
後數日,入朝,言於秦昭王曰:「客新有從山東來者曰蔡澤,其人辯士,明於三王之事,五伯之業,世俗之變,足以寄秦國之政①。臣之見人甚眾,莫及,臣不如也。臣敢以聞②。」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應侯因謝病請歸相印。昭王強起應侯,應侯遂稱病篤③。范睢免相,昭王新說蔡澤計畫,遂拜為秦相,東收周室。蔡澤相秦數月,人或惡之,懼誅,乃謝病歸相印,號為綱成君。居秦十餘年④,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為秦使於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質於秦⑤。
①寄:託付。②聞:報告。③病篤:病重。④十餘年:梁玉繩《史記志疑》按:「『十』字必『廿』字,《史》仍《策》誤」。⑤入質:作人質。
太史公曰:韓子稱「長袖善舞,多錢善賈」①,信哉是言也!范睢、蔡澤世所謂一切辯士②,然遊說諸侯至白首無所遇者,非計策之拙,所為說力少也③。及二人羈旅入秦,繼踵取卿相,垂功於天下者,固強弱之勢異也。然士亦有偶合,賢者多如此二子,不得盡意,豈可勝道哉④!然二子不困厄,惡能激乎⑤?
①韓子:韓非。長袖善舞:語出《韓非子·五蠹》。賈:做買賣。②一切:一世,一代。③說力:遊說的功效。④勝道:數說盡。⑤激:奮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