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憂書屋 分類
返回 忘憂書屋目錄
忘憂書屋 > > 文化苦旅 > 狼山腳下

狼山腳下

所屬書籍: 文化苦旅
        狼山在南通縣境內,並不高,也並不美。我去狼山,是沖著它的名字去的。   在富庶平展的江淮平原上,各處風景大多都頂著一個文縐縐的名稱。歷代文士為起名字真是絞盡了腦汁,這幾乎成了中國文化中一門獨特的學問。《紅樓夢》中賈政要賈寶玉和一群清客為新建的大觀園中各種景緻起名題匾,鬧得緊張萬分,其實,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干過這種營生。再貧陋的所在,只要想一個秀雅的名稱出來,也會頓生風光。名號便是一切,實質可以忽略不計,這便是中國傳統文明的毛病之一。記得魯迅說過,只要翻開任何一部縣誌,總能找到該縣的八景或十景,實在沒有景緻了,也可想出“遠村明月”、“蕭寺清鍾”、“古池好水”之類的名目,於是,一個荒村,一所破廟,一口老並,也都成了名勝。這個縣,立即變得古風蘊藉、文氣沛然,不必再有長進。魯迅激憤地說,這種病菌,似乎已經侵入血管,流布全身,其勢力不在亡國病菌之下。   我願意把事情說得平和一點。起點名字本也無妨,便於人們尋訪和辨認,但一切都調理得那麼文雅,蒼勁的自然界也就被抽幹了生命。自然的最美處,正在於人的思維和文字難於框范的部分。讓它們留住一點虎虎生氣,交給人們一點生澀和敬畏,遠比抱著一部《康熙字典》把它們一一收納,有意思得多。   早就這麼想著,突然看到千里沃野間愣頭愣腦冒出一座狼山,不禁精神一振。這個名字,野拙而獰厲,像故意要與江淮文明開一個玩笑。   起這個名的由頭,有人說是因為山形像狼,有人說是因為很早以前這裡曾有白狼出沒。不管什麼原因吧,我只知道,就在很早以前,人們已受不住這個名字。宋代淳化年間,當地官僚終於把它改成“琅山”。幸虧後來又被改了回來,如果仍叫琅山,那多沒勁。   狼山蹲在長江邊上。長江走了那麼遠的路,到這裡快走完了,即將入海。江面在這裡變得非常寬闊,渺渺茫茫看不到對岸。長江一路上曾穿過多少崇山峻岭,在這裡劃一個小小的句點。狼山對於長江,是歡送,是告別,它要歸結一下萬里長江的不羈野性,因而把自己的名字也喊得粗魯非凡。   狼山纔100多米高,實在是山中小弟,但人們一旦登上山頂,看到南邊腳下是浩蕩江流,北邊眼底是無垠平川,東邊遠處是迷朦的大海,立即會覺得自己是在俯視著大半個世界。狼山沒有雲遮霧障的仙氣,沒有松石筆立的風骨,只有開闊和實在。造物主在這裡不再布置奇巧的花樣,讓你明明凈凈地鳥矙一下現實世界的尋常模樣。   我想,長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階段總是充滿著奇瑰和險峻,到了即將了結一生的晚年,怎麼也得走向平緩和實在。   遊玩狼山不消很多時間,我倒是在山腳下盤桓長久。那裡有一些文人的遺迹,使小小的狼山加重了分量,使萬里長江在入海前再發一聲浩嘆。   狼山東麓有“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墓。恕我孤陋寡聞,我原先並不知道他的墓在這裡。那天,隨著稀疏的幾個遊人,信步漫走,突然看到一座冷僻的墳去,墓碑上赫然刻著五字:“唐駱賓王墓”。歷史名人的墓見過不少,但一見他的墓,我不由大吃一驚。   略知唐代文事的人都能理解我的吃驚。駱賓王的歸宿,歷來是一個玄秘的謎。武則天統治時期,這位據說早在幼年就能賦詩的文學天纔投筆從戎,幫助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他寫過一篇著名的《討武曌檄》,雄文勁采,痛快淋漓。連武則天讀了,也驚嘆不已。徐敬業終於失敗,駱賓王便不知去向。有人說他已經被殺,有人說他出家做了和尚,都沒有確實憑據。他像一顆瞬息即逝的彗星,引得人們長久地關注著他的去路。怎麼,猜測了1000多年,他竟躲在這裡?   對於駱賓王的歸宿,我傾向於做和尚一說。當然拿不出考證材料,全是被早年聽到過的一個故事感染的。   這個故事說,在駱賓王事敗失蹤後的許多年,一天,一位叫來之間的詩人到杭州靈隱寺遊覽。夜間,他就借宿在靈隱寺里。宋之問看著月色下寂靜的寺院,寺前黑黝黝的奇峰,產生了寫詩的衝動。他沈思再三,吟出了這樣兩句:“鷲嶺郁岧嶢,龍宮隱寂寥。”下面呢?他一時滯塞,怎麼也接不上去了,只是苦苦在殿閾間徘徊,不斷地重複著這兩句,不知不覺間步進了一個禪堂。   突然,一個蒼老而洪亮的聲音從耳邊響起:“這位少年,深夜不眠,還在作詩?”宋之間連忙抬頭,只見一位鬚眉皜齒的老僧正在上方端坐,抖抖瑟瑟的長明燈把他的身影照得十分巨大。   宋之問心想僧侶中不乏詩中高手,便把已作的兩句讀給他聽,並說自己正詩思枯塞。老憎聽罷,立即嘡聲說道:“何不接這樣兩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宋之問一聽著實一驚,這是多好的詩句啊,遠遠高出於自己的水平!他在惶惑中趕緊謝別,後面的詩句也就源源而來。他這首詩的全文是這樣的:   鷲嶺郁岧嶢,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們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落花更發,冰輕葉未凋。風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待入天台路,看君度石橋。   方家一眼就可看出,這是一首平庸之作,總體詩格不高,宋之問畢竟只是一個小詩人。但是,“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兩句,確實器宇不凡,在全詩中很覺觸目。   宋之問第二天醒來,想起昨夜遭遇,似夢似真。趕到禪堂一看,早已空寂無人。找到一個正在掃地的小巴尚,死纏死磨地問了半天,小和尚纔把嘴湊到他的耳朵邊輕聲告訴他:『這就是駱賓王!今天一早,他又到別處雲遊去了。”   這個故事很能使得後代文人神迷心醉。這位從亂軍中逃命出來的文學天纔躲進了禪堂,在佛號經卷間打發著漫長的歲月,直至鬚髮俱白。但是,藝術的天分並未因此而圓寂,勃鬱的詩情一有機遇就會隨口噴出。政事、兵刀、討伐、敗滅阻遏了他的創造,只落得這位名播九州島的巨子隱名埋姓、東奔西藏。中國文學史在戰亂中斷了一截,在禪堂中毀了幾章。留下了數不清的宋之問,在寫寫弄弄,吟吟唱唱。   更有魅力的是,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大可懷疑。宋之問那夜遇到的,很可能是另一位大詩人。如果是這樣,那末,故事中的駱賓王就成了一大批中國文學天纔的“共名”。   但是,我們仍然不妨設想,駱賓王自覺那夜因一時莽撞漏了嘴。第二天一早又踏上了新的旅程。年老體衰走不得遠路了,行行止止,最後選中了長江和狼山,靜靜地在那裡終結了波涌浪卷的一生。我相信,文學大師臨江而立時所產生的文思是極其燦爛的,但他不願再像那天晚上隨口吐露,只留下讓人疑惑的一座孤墳。墳近長江入海處,這或許正是他全部文思的一種凝聚,一種表徵。   據《通州志》記載,駱賓王的墓確實在這裡,只不過與現在的墳地還有一點距離。240多年前,人們在一個叫黃泥口的地方發現一壞浸水的黃土,掘得石碑半截,上有殘損的“唐駱”二字,證之《通州志》,判定這便是文學大師的喪葬之地。於是稍作遷移,讓它近傍狼山,以便游觀憑弔。   駱賓王《討武曌檄》中有著名的兩句:“一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他當然不是在預言自己,但是這兩句又頗近預言,借了來,很可描述中國文人的神秘命運。   狼山腳下還有另一座墓,氣派大得多了,墓主是清末狀元張謇。   張春中狀元是1894年,離1905年中國正式廢除延續千年的科舉制度只有10年,因此,他也是終結性的人物之一,就像終結長江的狼山。   中國科舉,是歷代知識分子恨之咒之、而又求之依之的一脈長流。中國文人生命史上的升沈榮辱,大多與它相關。一切精明的封建統治者對這項制度都十分重視。《唐摭言》記,唐太宗在宮門口看見新科進士級行而出,曾高興地說:“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一代代知識分子的最高期望,就是通過科舉的橋樑抵達帝王的“彀中”。駱賓王所討伐的武則天也很看重科舉,還親自在洛城殿考試舉人。科舉制度實在是中國封建統治結構中一個極高明的部位,它如此具有廣泛的吸引力,又如此精巧地把社會競爭欲挑逗起來,納入封建政治機制。時間一長,它也就塑造了一種獨特的科舉人格,在中國文人心底代代遺傳。可以設想,要是駱賓工討伐武則天成功了,只要新的帝王不廢棄科舉,中國文人的群體性道路也就不可能有什麼改觀。   這事情,拖拖拉拉千餘年,直到張謇纔臨近了結。張謇中狀元時41歲,已經感受到大量與科舉制度全然背道的歷史信息。他實在不錯,絕不做“狀元”名號的殉葬品,站在萬人羨慕的頂端上極目瞭望,他看到了大海的湛藍。   只有在南通,在狼山,纔望得到木海。只有在長江邊上,纔能構成對大海的渴念。面壁數十載的雙眼已經有點昏花,但作為一個純正的文人,他畢竟看到了世紀的暖風在遠處吹拂,新時代的文明五光十色,強勝弱滅。   我們記得,如果那個故事成立,千年前的駱賓王隨口吐出過“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的詩句;如果是宋之問自己寫的,或者是別的詩人幫著寫的,也同樣可以證明中國古代文人對大海的依稀企盼。這番千古幽情,現在要由張騫來實現了。他正站在狼山山頂,山頂上,有一幅石刻對聯:   登高一呼,山鳴谷應;   舉目四顧,海闊天空   於是,他下得山來,著手辦紗廠、油廠、冶鐵廠、墾牧公司、輪埠公司,又辦師範、職業學校、圖書館、博物館、公園、劇場、醫院、氣象台,把狼山腳下搞成一塊近代氣息甚濃的綠洲。直到今天,我們還能看到他這一宏偉實驗的種種遺址。   一個狀元,風風火火地辦成了這一大串事,這實在是中國歷史的Paradox——我只能動用這個很難翻譯的英語辭彙了,義近反論、悻論、佯謬吧。其實,駱賓王身上也有明顯的Paradox的,出現在他的文事與政舉之間;不同的是,張謇的Paradox受到了大時代的許諾,他終於以自己的行動昭示:真正的中國文人本來就蘊藏著科舉之外的蓬勃生命。   張謇的事業未能徹底成功。他的力量不大,登高一呼未必山鳴谷應;他的眼光有限,舉目四顧也不能窮盡埃闊天空。他還是被近代中國的政治風波、經濟旋渦所淹沒,狼山腳下的文明局面,未能大幅度向四周伸拓。但是,他總的來說還應該算是成功者,他的墓地寬大而堂皇,樹影茂密,花卉絢麗,真會讓一抔黃土之下的駱賓王羨煞。   不管怎樣,長江經過狼山,該入海了。   狼山離入海口還有一點距離,真正的入海口在上海。上海,比張春經營的南通更走向現代,更逼近大海。在上海,現代中國文人的命運纔會受到更嚴峻的選擇和考驗。   如果有誰氣吐萬匯,要跨時代地寫一部中國文人代代更替的史詩,那末我想,這部史詩比較合適的終結地應該是上海。那裡,每天出現著《子夜》式的風化,處處可聞張愛玲式的惋嘆。最後一代傳統文人,終於在街市間消亡。   汽笛聲聲,海船來了又去了,來去都是滿載。狼山腳下的江流,也隨之奔走得更加忙碌,奔向上海,奔向大海。   汽笛聲聲,驚破了沿途無數墳地的寧靜。
忘憂書屋 > > 文化苦旅 > 狼山腳下
回目錄: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