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憂書屋 分類
返回 忘憂書屋目錄
忘憂書屋 > > 奮鬥在新明朝 > 第二百八十五章 揚州城印象(上)

第二百八十五章 揚州城印象(上)

所屬書籍: 奮鬥在新明朝
    京城早春,乍暖還寒時節。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在這個清晨,京師外城東便門的橋下,被趕出京的前尚寶司丞、中書舍人李大人與禮部員外郎朱放鶴、兵部盧尚書三公子兩人依依惜別。     李佑不想引起太大動靜,所以走得很低調,只有這兩位來相送。     「兄弟我宦海失意,淪落他鄉,今晨痛別兩位兄長。正是昨日同堂宴,明日千里人,此去經年而遠涉江湖,孑然無知己,滿腔幽寂……」     眼瞅著李佑搜腸刮肚堆砌辭藻,對他知之甚詳的朱部郎十分無語。您李大人可是背負大名聲,去僅距家鄉二百里的天下第一風月之都揚州城做主官……     讓別人聽到了你這哀怨之詞,還以為你要被發配邊疆似的。雖然大家離別都是這個套路,但你也太過火了。     再說,十九歲的六品江都縣正印官怎麼也不能算宦海失意罷?     朱部郎不知如何答話,盧三公子卻正色道:「賢弟此去牧守一方,百里侯也,親民之官,責重不可小視。當謹記勵風撫民,明獄慎刑,作治平有為之官,得萬民稱頌,方才不負生平。為兄有幾句箴告,須知……」     強中手更有強中手,李佑被便宜妻兄說教得頭大如斗,慘然敗退。迅速拱拱手道一聲「告辭了」,便跳上馬車向東而去。     一路無話,到了通州,李佑一行六人轉乘船隻,沿著運河南下。水路還是這個水路,他又要沿著自己入京時的路線反向走一遍,順便派發捎帶的書信若干。     當然兩次路途的境遇截然不同,進京時的李大人默默無聞,一路無聲無息,可出京時的李大人則絕對不會寂寞。     雖然因為時日尚短,沒傳到名滿天下的地步,但好歹也是小名臣了。運河兩岸是天下消息最靈通的地區,李佑沿途在各驛站登錄了名字後,不少地方官都聞風而動,設宴相請。     不寂寞之處還在於,有了細皮嫩肉的程小娘子,長路漫漫的夜間不會太空虛。     南下的第二天,在那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李佑興緻勃勃,便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將哭哭啼啼的程小娘子破了身,收為第四房小妾。     船停在臨清州水驛時,程小娘子趴在船艙小案上偷偷給京城十王府寫信彙報道:「近日應酬甚多,其力不如從前,半個時辰都不到……」     此時李老爺突然出現在身後,奪下筆管,頗不服氣地將半字塗掉改成了叄字。     船隻在運河裡晃晃悠悠,一直過了淮安府,李佑便再次低調起來,也不去驛站登錄混吃混喝了。     因為過了淮安府,便進入了揚州府轄地。雖然很快就要到達任職地方,但李佑不想直接去江都縣上任,他打算先回虛江縣,然後從家鄉出發再去揚州城。     可是沿著運河走,必然要經過揚州,所以李大人才想隱姓埋名悄悄過境,免得惹出麻煩。過任所而不入卻先回家,萬一被某些不開眼的言官知道了,肯定會拿此彈劾一本,李佑雖然不怕,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國朝揚州府下面有三個直轄縣、三個屬州,南起大江,北至淮河,東到大海,西達洪澤、高郵諸湖,四方皆水,是天下有數的大府。     揚州府三個直轄縣是江都縣、儀真縣、泰興縣,其中江都縣為首縣,也就是府城所在。三個屬州是高郵州、泰州、通州,這三個屬州又有下轄七縣。     淮安府往南便是高郵州,沿著運河繼續南下,就到了江都縣地界。船行再度放慢,李大人和崔經細覽兩岸風土民情,畢竟這兒就是以後的治下了,順路熟悉熟悉也好。     因為上游洪澤湖水量輸灌,江淮之間運河的水量向來很大,水面和堤壩都比較高,在一處水流較緩的港灣,李佑與崔經下船上了堤壩遠眺。     崔經指著遠處村子道:「揚州府是天下大府,江都縣亦是一方都會大縣,但看他鄉里,比江南差之遠矣。昨日尋到一本記錄,整個揚州府錢糧正賦不過區區三十萬石,江都縣尚不知道,東主到了任就曉得了。」     三十萬?李佑對這個數字很震驚。這個數字雖然只是基於田土丁口的賦稅,一般稱作錢糧正賦,不包括工商鹽等稅項,但也未免太少了罷。     要知道,蘇州府錢糧正賦將近三百萬,虛江縣則是三十二萬……聲名遠揚的揚州府一年正賦居然只與虛江縣相當?這還是揚州全府的,那江都縣更少了。     崔經繼續說道:「昨夜上岸詢問本地人,原來這江淮之間西邊河湖密布,水情複雜,災患頻頻,而東邊沿靠大海都是鹽場。因而鄉間農事比起江南凋零的多,錢糧自然要少。」     新紮師爺崔經對李佑說起這些,顯然不是無的放矢,他相信東主肯定聽得明白其中意思。     李佑在府縣衙門裡都干過,當即便意識到一個不妙的問題。     揚州城絕對是個金銀如海的地方,每年幾百萬兩的鹽課、幾十萬兩的關稅,但問題是那兩樣都不屬於江都縣……他這江都縣所能收的,也就是不知道幾萬石的錢糧和街面上一點門攤銀。     算了,船到橋頭自然直,反正這年頭能按時收上錢糧就是合格,是多是少大都得上交朝廷,想那麼多也沒用……李佑放下心事,又與崔師爺看了一會兒景,便上船繼續前行。     在春暖花開四月初,新任揚州府通判、署理江都知縣悄悄抵達了揚州城(也就是江都縣)東關渡口。     運河從揚州城東面和南面繞城而過,形成了兩個可以由運河入城的城門,分別是東城的利津門(東關)和南城的鈔關門(挹江門)。     這個時代的揚州,因鹽業而興旺,三百多新安、山陝鹽業綱商每年獲得利潤和上繳鹽課都以百萬計。海量的金錢流入揚州城,在江北堆起了一座繁榮可與蘇州城相較的大都會。     一在江南一在江北,蘇州城與揚州城堪稱一對最耀眼的雙子星。其實揚州的城牆長度、城中面積、人口都比蘇州城小一號,但揚州城的發達程度絕不次於蘇州城。     若揚州非要與兩京之外的天下第一都會蘇州比較,大概蘇州像是個農、工、商全面發展的全能冠軍,而揚州更像是商業類的單項冠軍。     揚州的物產並不豐富,勉強能列出的也就鹹魚和「瘦馬」,周邊腹地也不像蘇州那樣物阜民豐、普遍繁榮。但揚州城卻是個依賴於巨額鹽業利潤興起的純消費城市,巨富和有閑階層眾多,支撐起了揚州城裡大批青樓、茶樓、浴堂、畫舫、園林的存在。     在這個時代,揚州城三個字就代表詩意之都、夢幻之都、煙花之都。關於揚州,有無數耳熟能詳的詩詞。春風十里揚州路、人生只合揚州死、煙花三月下揚州、二十四橋明月夜、十年一覺揚州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     李大人將要任職的,就是這麼一個地方。
忘憂書屋 > > 奮鬥在新明朝 > 第二百八十五章 揚州城印象(上)
回目錄:奮鬥在新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