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憂書屋 分類
返回 忘憂書屋目錄
忘憂書屋 > > 奮鬥在新明朝 > 第二百六十三章 舉重若輕

第二百六十三章 舉重若輕

所屬書籍: 奮鬥在新明朝
    李佑進入午門外東朝房的時候,對袁、彭兩位閣老態度不是很恭敬,這點沒有讓別人感到奇怪。房內諸公都知道,李中書與大部分閣老都八字相衝,而且性格帶有幾分江南才子特有的狂狷之氣,如果突然卑躬屈膝起來,那反而不正常了。     對李佑這個不速之客,廷議精英們多多少少在心裡都有點異樣感。有些人很快將這種感覺壓了下去,有些人卻是抑制不住的。     禮部金尚書作為名義上的士林領袖,清流情結很重,忍不住開口道:「袁閣老力主從嚴,彭閣老力主從寬,李中書又有何不空談的高見?」     他的意思很明顯,解決問題的方向無非這兩種,非此即彼,李佑你還能說出什麼天花亂墜?而且李佑與兩閣老皆不睦,無論贊同哪一邊,說不定就有好戲看。     袁大學士和彭大學士一齊看向李佑,不知為何,他們都很好奇,想看看李佑這次要助誰。     李佑在角落裡找到個不起眼的位置,剛剛坐好,便聽見金尚書發問,連聲謙遜道:「老大人抬舉小子了,太抬舉了。」     金尚書微微一笑,你有自知之明曉得藏拙就好,便不再搭理李佑。他正要扭過頭時,卻又聽見李佑打蛇隨棍上道:「既然老大人定要我獻醜,那我便不藏拙了,對諸公有冒犯之處,敬請諒解。」     這……金尚書突然醒悟到,李中書在門口嘲笑兩閣老空談看似放肆,但絕對是有意為之,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藉此挑逗起別人考究他的心思。不然他一個不請自到的小字輩,進了朝房能有什麼發言權?     可嘆自己混跡朝廷多年,今日卻一不留神著了李佑這江南小吏的道兒……金尚書想道,還好自己不是第一個,大概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李佑生怕別人堵他的嘴,看了看文華殿大學士,飛快地說道:「袁閣老主張從嚴?請問是要剿滅誰?」     又看了看武英殿大學士,「彭閣老主張從寬?請問又是要招撫誰?」     李大人本來想加一句對彭家四公子的吐槽,不過想想還是不要節外生枝的毒舌了,繼續說道:「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敢問此事的彼在哪裡?因敵制宜,這個敵又是誰?連這個知己知彼都未曾做到,就談起寬嚴方略,未免都有些空洞無物了罷。」     兩個大學士頓時有同仇敵愾之感,臉色雙雙黑下來,一齊暗罵「真不能指望狗嘴吐出象牙」。     其他心思轉得快的已經明白李佑言中之意了。屬於河間長蘆鹽運司的大小綱商至少數百家,平時都是各干各的吃官鹽這碗飯,這次鬧起歇業風潮也是因為實在忍無可忍而自發性蔓延起來。他們沒有一個組織實體,也沒有行業代表,無論去招撫還是強壓,都像是一拳頭打到空氣里,總不能單獨一家一家地去搞罷。真要這樣辦,就算耗時日久拖到最後可以成功,但估計邊軍早就餓得造反了。     「那你說要如何?」戶科都給事中董文升問道,他品級與李佑差不多,所以問起來沒有身份高低的顧忌。     「我在江南所見百業,必有行頭,而京師鹽業卻因向來由官府掌控沒有行會。如今這個局面,難道那些無利不起早的鹽商不想與朝廷談利投效?只恨無門無路而已。可叫京師直隸鹽商自建鹽業公會,體制仿照會館故例,擇一總掌事,再擇一二十輪值管事,蓋能為鹽業領袖矣。朝廷有法度,便與公會知曉,再由公會自行頒發,朝廷又何苦靡費人力一一管顧數百家?因而本官以為此乃當務之急,而並非定下從嚴從寬之策,應為督促鹽業建成公會,以便有的放矢。」     聽到這裡,正在打瞌睡的兵部尚書盧老大人猛然抬頭,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李佑。如果他沒記錯,自己家裡被李佑偷偷塞進來藏著的程家冤案苦主便是個鹽商。當時聽到下人稟報,只道是小兒輩胡鬧看上了程家女兒,便一笑了之裝糊塗。現在可以斷定,這小子是別有圖謀啊。     六科工作向來是督查挑刺,所以戶科都給事中董文升習慣性地繼續追問質詢道:「這豈不是鼓勵鹽業結黨成社與官府朝廷相抗?」     哈哈哈哈,李佑大笑:「我大明有雄兵百萬,良臣滿朝,難道畏懼數百鹽商不成?休要忘了,鹽場產出皆在朝廷所有,鹽丁灶戶皆為官府所轄。用鹽商不過是讓他運輸行銷買賣而已,即便結社又有甚可懼?常言道,擒賊先擒王,有此公會反而易於朝廷掌控,利多而弊小!」     廷議諸公均覺得李佑這個主意甚好,交頭接耳議論幾句,再沒有反對的。     這不能說別人不如李佑,其他大佬們日理萬機誰也沒專門對鹽事太上心,直到近日事態嚴重了才被臨時抓來廷議。而李佑為了抬高自己幹事名聲,特意選了這麼一件當作自己的踏腳石,結合自己兩輩子見識仔細研究了很長時間,與其他人想比堪稱是有備而來,以有心對無心。     不過現在只是解決了方法問題,最核心的頭疼問題都還沒有觸及。譬如賞賜權貴鹽引和鹽商手裡歷年積欠鹽引,這兩個才是讓皇太后也苦惱到避之不及的老大難問題。     戶部晏尚書心情微微放寬,甭管李佑有禮無禮,好歹指出了一條路子。便記便道:「諸君都再無疑問,李中書此議先可定了,廷議之後題奏聖母。」     「啊!」李中書忽然怪叫一聲,「這半天險些忘記了,聖母命我到東朝房是為傳旨,臨武英殿召請諸公面議鹽事!所以今日廷議算是罷掉,晏司徒不必勞神記錄題奏了!」     ……     廷議諸公從東朝房內威嚴、肅然、魚貫、疾速而出,又如風如火掠過午門,急趨武英殿。記性好的有心人便想起,李佑曾經說過「太后令我來這東朝房」而不是「太后令我參加廷議」。     在眾人立於武英殿等待太后臨殿的空當里,心裡除了大罵李中書外並沒有閑著,暗想之前太后明顯也是全無主意,所以全託付給大臣處斷此事,為何現在又要召集他們商議?一定是有了什麼新的打算。     更聰明的已經猜到李佑身上。大約與李中書逃不了干係,又想起他方才侃侃而談的樣子,可以猜測是李佑必然是給聖母上了密疏獻策,所以聖母不再為難了。     不錯,李佑如今也是有資格給太后上密疏的人,要說什麼事情可以直達天聽。比如他昨天就寫了一封密揭封進慈聖宮。     其疏曰:「戶部平庸無能,怕事推諉,區區鹽事也敢驚動天聽,以至聖心憂慮,其罪難辭!臣雖不才,願為聖主分憂,消解鹽事。所謀如下……」     他這是充分發揮內廷官員優勢,給戶部上眼藥、進讒言,順便推銷自己的一攬子解決方案。而且說的深得聖意,成功贏得錢太后欣賞。     今天太后便召見李佑當面密談,談過之後命李佑去東朝房傳口諭召集群臣議事。     但年輕人忍不住賣弄真是個壞習慣,李佑人生第一次充當傳旨天使,就出現了不大不小的失誤。所以久候的皇太后升了座,先罰了李佑一年俸祿,大快人心。     上次罰俸還沒有完結,這次又罰了一年。看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李大人要繼續為朱家打白工了。這還是太后心情不錯的原因,不然處罰沒這麼便宜。     行禮完畢,聖音諭示道:「李佑,將爾心中所謀與諸卿共議。」     現在這個場面,李佑已經在心裡演習無數次了。這是他實幹興仕、促使形象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起點!     「本官所謀並呈獻聖母者有三條。其一,鹽業公會之說,已在朝房與諸君共議過,便不贅言,但朝廷要想法子取信於他們。其二,關於鹽商手中歷年積欠鹽引之事……」     即便再瞧不起李佑的,這時候也都豎起了耳朵細聽。要知道,由於權貴擠壓導致支鹽困難,據河間長蘆鹽運司統計,存在鹽商手中的積欠鹽引多達三十餘萬引,相當於長蘆鹽場一年產量四分之三了。     「若一兩年內給予支取舊鹽引,絕不可行。但可以定下可分十年支鹽之策,逐漸消化,並給鹽商利息四成算為朝廷恩典,平息其不滿。如某人有一千舊鹽引,十年共可支取一千四百引,但每年只許支一百四十引。如此算下來,三十萬引鹽每年只需支付四萬餘引,不過長蘆產一成而已,騰挪餘地便就出來了,不至於因為支付舊鹽引致使新鹽引徹底斷支。」     「甚好!」殿中不知何人失禮喝彩道。     確實也是個辦法,李佑將上輩子債券概念搬出來了。把積欠的舊鹽引變成了分期償還的、以朝廷信用為擔保的有息債券,一方面吸引住鹽商,一方面可以通過時間來進行慢慢消化。     本來對李佑沒抱多大希望的大臣,此時也不得不小小地驚喜一下,難怪皇太后神清氣爽地出來議事了,又輕易饒了李佑的事故。     不過關於賞賜權貴鹽引的問題,那更是個麻煩事,比消化積欠舊鹽引更麻煩。     從太后到大臣,都知道如果到了無法可想時,絕對應該限制甚至中止賞賜鹽引這種行為,但都不願意從自己嘴裡說出來,或者說都不想當這個惡人。被世世代代的、三位數的公侯伯和高級武勛們記恨,任是誰也得糾結一番。     且看李中書如何說罷,如果他勇敢當改革先鋒開這個頭,提議限制或者中止鹽引賞賜,大家說不得就要無風險地跟進了……     「關於賞賜鹽引之事,出於體諒聖心之意,倒也不必驟停……」在眾人目光聚焦之下,李佑作深思熟慮狀地邊想邊道:「但可以定下法度,賞賜鹽引不得在長蘆鹽場支鹽。」     「不能支鹽,有它作甚?」董拾遺又發話詢問了。     「可與鹽業公會關聯。令鹽業公會召集鹽商,共出股本一二十萬,設京師鹽引鋪子。凡賞賜鹽引確要支鹽,只許去黃河以南鹽場支鹽。嫌遠的便只許在京師鹽引鋪變賣,再由鹽引鋪轉與公會鹽商。」     在這裡,李佑套用了總經銷商概念,將權貴手裡一部分利潤轉移給角色變成單純經銷商的鹽商,以達到互相妥協、安撫鹽商的目的。     眾人細品這其中含義,大略有三點。一來維持住了賞賜鹽引的體面和名頭;二是剝奪了權貴賣鹽的利潤並轉給鹽商;三是沒有權貴直接支鹽,便在無形中整頓了長蘆鹽場秩序。     雖然還有鹽引比產量多的隱患,但起碼保證了大部分鹽商有點湯喝,不至於因為權貴巧取豪奪,連湯都喝不上時再來一次全行歇業。先這麼拖下去也好,以後的事情讓後人去操心。     又有人問道:「鹽引鋪中的鹽引,只怕鹽商不肯買,為之奈何?」     李佑笑道:「此何慮哉,凡賞賜鹽引經鹽引鋪轉與鹽商,均改為鹽票,不限於行銷地方,任由鹽商自行販運,如此還怕沒人要麼。再不濟減掉鹽課一兩,以招徠鹽商爭購。」     這年頭鹽引不但規定了支取地點,還規定了行銷地點,十分死板,一絲也不能差,十足十的計劃經濟。不限定行銷地點的鹽,可以向交通便利或者價位高的地區販運,屬於計劃外銷售,對鹽商的誘惑力還是相當大的。不過本質是將北直隸和京師的負擔分攤到了全國……     其實按照李佑的終極設想,應該是徹底打破計劃和壟斷,全面將鹽引改為鹽票,並取消綱商名籍不再限定鹽商名額,實現市場化……但他膽小,真要這樣搞,權貴和鹽商會一起吃了他。     陳述完畢,沒有掌聲,還能說什麼?諸大佬還在爭論是招撫還是強壓時候,李中書早已經悄然拿出了非常齊全的一整套方案提供給太后……     舉重若輕地從理論上解決了大麻煩的李中書靜靜地立在殿中,接受眾人目光洗禮。只見他儀錶出眾英華外放,頗有幾分棟樑之才的架勢。     武英殿大學士彭閣老突然開了口,誠懇道:「不想李大人背後居然有如此高人指點,可否引老夫一見?」很不恥下問的樣子。     「鹽業風潮不會是你煽動起來的罷?」文華殿大學士袁閣老嘀咕道。他知曉一些李佑在蘇州干過的事,難道這次又是李佑賊喊捉賊搞出的幺蛾子?     李佑無語,明白了在官場上為何做事難,做實事更難,也算是報應。     其實還是有不少人相信李佑。畢竟上輩子受過多年教育、經濟思想比這個時代平均水平超前幾步、起碼知道計劃市場價值規律等名詞的李大人在虛江修過河堤、救過絲織,在蘇州修過城門,也不是沒有表現出經濟之才,一些人有所耳聞。
忘憂書屋 > > 奮鬥在新明朝 > 第二百六十三章 舉重若輕
回目錄:奮鬥在新明朝